人格一窥:摸索亲社会与反社会人格的隐秘分界线

你听说过雷峰的故事吗?你听说过那些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吗?你听说过身边真实发生的那些好人好事吗?积极帮助他人或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精力等亲社会行为,不仅仅有助于人与集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而且对于人类文明的前进以及人性的积极演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类每天都在面临各种决定,其中有一些事是亲社会的决定,例如与另一个人分享自己的食物、教材、分享心情、互相合作、回应他人需求…..

另外也有一些反社会决定,比如蓄意闯红灯、故意不戴口罩、知情刻意传播艾滋病、毁坏共享单车、恶意碰瓷、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给停在路边的车辆放气爆胎、抢劫放火……这些反社会行为都可能对我们的社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让每个人的生活都蒙上一层阴影。

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坏人,好人与坏人的界限或许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非常微妙,人们在亲社会或反社会的程度上存在差异,也就是说,虽然有些人愿意放弃个人利益和需求来帮助他人,但同样的也有些人唯利是图只想要不择手段去试图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究竟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或者是个人经历与亲社会行为人格有关,还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与个人经历与反社会人格有关?

我们可以从社会上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中着手,来摸索一个人的行为变化的因素,首先帮助他人的潜在威胁是自己可能会被剥削,这种被剥削的可能性让自己在帮助他人之前可能会有所犹豫。

比如说老人摔倒扶不扶、孕妇在路边即将生产送不送医院、朋友借钱做生意借不借……..即一个人可以为他人帮忙但是也有可能被其他人讹诈,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当其他人说你做好事是作秀,说你做好事是假装好人,说你做好事是讨好型人格,说你做好事其实就是在赎罪,那么这个好事还有人会去做吗?

亲社会行为发生的规律也需要考虑互惠的可能性,这次我帮你,下次你帮我,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我帮了你,你反而害我,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这会导致民众互相伤害,大家都摆烂都不想做好人好事,那么没有互惠原则的约束,我们恐怕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了。

另外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还需要考虑自身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之间的时间冲突,如果是一时冲动去见义勇为,比如说看到银行有人持刀抢劫,你赤手空拳就想要与歹徒作斗争,想要制服歹徒,但是反而被歹徒所伤留下了病根,短期来看是见义勇为为了大家创建了良好的银行环境。

但是长期来看,如果当时的行为真的给自己留下了病根,在今后的生活中都可能出现太多的不舒适,让自己的生活非常不方便甚至让自己郁郁寡欢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一个人可以考虑其行为的长期后果,而不是仅凭一时冲动或思考就做出决定。

做好事也不是突然间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吧,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自己做好事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来是否会被其他人过度依赖呢?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归属需求与价值观呢?

一个人他很诚实、谦逊、乐于助人、公平、为了大家好,大家也非常信任他,而人往往都是具备劣根性的,其他人过度依赖他就可能什么事情都来找他,就是因为他好说话,他有一个社会价值取向,总是先人后己,自己的小家庭都不顾了就是来给你们大家来做和事佬、煮饭婆。

长此以往他自己的生活肯定是会收到影响的,再者,一个人如此受人爱戴,长此以往也可能会出现自恋型人格的扭曲,会对自我的估计出现不太恰当的预测,每个人先天就是自恋的,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依赖自己,自恋的人就容易出现控制过度与自信爆棚的幻觉,这对于个体的成长也是非常不利的。

总体来看诚实、正直、公平、共情、同情、谦逊、利他、讨好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性格更加容易提供亲社会行为,谁愿意以亲社会的方式行事那么也是值得被大家所爱戴尊重的在更加公平法治和谐的社会中,亲社会行为更加可能发生。

因为这些社会特性允许不同的人格特质成为表达亲社会行为的载体,某些情境特征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匹配几乎是呼之欲出的那种,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小孩从小生活在爷爷奶奶家,爸爸妈妈长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有时间管教他,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不管做了什么错事都由着他的性子来,小时候偷鸡摸狗打人偷钱,也是被爷爷奶奶以『他还小懂什么』来搪塞过去。

长大之后抢劫偷窃杀人放火这种恐怖的事情就更加有可能出现;而另一方面在道德两难的案件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年轻人是为了救助病重没有钱医治的父母而去偷钱抢劫,那么当人们意识到他的动机是适应性的和亲社会的时候,陪审团就可能为他求情。

当你发现自己内心深处被某种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的善良所驱使,让自己做出一些貌似匪夷所思的反社会行为,这个时候请问自己是亲社会还是反社会的人格呢?

不论是亲社会人格还是反社会人格的判定都需要在个体满足18岁之后再来判定,因为未成年人的性格仍然具备可塑性,不能够现在就做出判断,而我们也需要明白基本的法律尝试,无论你的行为是好是坏,无论你的动机是否单纯,自己做的事情仍然需要付出相应的责任。

在一个和谐的处处充满甜蜜的地方,慷慨让人觉得非常舒适,快乐随手可触摸,一个桃花源大家其乐融融远离纷争,没有战火没有新冠病毒没有朝九晚九007,也没有催婚买车买房三胎四胎的压力,这样的社会,可以让每个人都感到温暖。

而当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非常非常用力才能够勉强温饱的世界的时候,连呼吸都令人筋疲力尽的时候,要求人们来贡献自己去帮助他人,这明显是非常不现实的,现实的重担会削弱人们心中仅存的的温暖,就好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样,已经没有多余的爱来兼济天下了,不如就让自己保持一个不好不坏的状态。

至少不要成为那些因为基因缺陷或者是家庭情况生而不养、养而不教的那些反社会人格那样,良好的环境中出现的慷慨和利他行为容易出现滚雪球效应,因为快乐的捐赠贡献而成为下一个亲社会行为的倡导者,来让每个人成为亲社会行为的践行者,反之,我们如果生活在一个假想的『罪恶之城』。

在这个罪恶之城,似乎什么事情都可以做,没有什么局限没有什么法律可以约束他们,法律只成为一纸空文,执法人员早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想而知更多的反社会行为会充斥在这个假想的罪恶之城,不需要影射任何现实中的城市,但是我们的确可以意识到,地球上的某个角落或许真的存在这样的地方。

而我们生活在最安全的国家到底是非常幸运的,同时,我们也永远不能直视正午的太阳与人性,这是常识,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可能存在一些黑暗的角落,因此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才能够一直流传至今,人类离不开教育与教化。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离不开自私和刻薄,也离不开利他与和谐,黑与白,阴与阳总是共同存在,不论是“亲社会”还是“反社会”的人格,都基本上存在自恋人格的特征,我们需要询问自己,一个人到底是好是坏究竟从什么方面来判断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如何获得完全的自恋需求,他们希望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印象呢?

我们因此也可以看到自恋的亲社会人格,他们内心渴望帮助他人,让其他人高兴,他们希望自己被世界视为好人。这些人经常向周围人伸出援手,经常做活雷锋好人好事,他们也为周围的世界增加了很多价值,但是内心仍然离不开全能自恋满足自己内心渴望得到价值感的那种渴望。

同样的我们也可以看到自恋的反社会人格,他们乐于利用他人或利用他人的弱点谋取私利,甚至不惜伤害他人,毁灭别人的生活,毁灭一切,他们以别人的痛苦为乐,享受别人的不幸并且幸灾乐祸。

他们不仅没有为周围的世界增加价值,而且常常破坏这个世界的公平与法律,我们知道自恋防御是孩子对早期生活情况的创造性调整,想要适应周围世界,因此认为自己是全能的,旁边的人们都是为了自己服务的,长大了认知局限才可能有所突破。

那些自恋的反社会人格缺乏“整体客体关系,因此没有办法通过全面角度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同时也缺乏“对象恒常性”,没有办法维持和谐长久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世界通常是非黑即白极端的,通常觉得外界是毫无价值的、有缺陷的,对于其他人拥有的美好,自己得不到就想要毁掉。

这种反社会自恋者通过伤害他人来提升自己的自尊水平,几乎没有办法通过外界观点来调整自己,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提防身边的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障碍需要专业诊断』,虽然很少遇见这种人,但是仍然存在,而且反社会行为『不等同于反社会人格障碍』同样容易摧毁自己的生活,如果谁存在这种行为的苗头也要尽可能远离他们。



文:ZHUQIANG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