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会迷失自我?又该如何找回自我?

01


「如果有一天,你穷得只剩下钱,你会感到遗憾吗?」

有些问题就像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合理,却又很荒谬。

因为许多人致力解决的烦恼,就是钱。如果他们「穷得」只剩下钱,意味着所有烦恼都被解决了。

「没有烦恼」,这听起来是一种很幸福的状态,这和「穷」这种让人不开心的状态根本不该放在一起。就像红酒跟螺丝粉,放在一起讨论挺怪的。

有趣的是,这世界上有人穷得只剩下钱吗你见过这样的人吗?

说真的,我没见过。

我以为这根本是悖论,因为我见过有钱的人,他们都有各种「富裕」之处,有的是性格,有的是才华,有的是社交能力,有的是独到的眼光……这些都是获取金钱的「桥梁」,没有这些桥梁就无法取得金钱。

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穷得只剩下钱的人。唯独有种人是存在的,他们明明拥有许多钱以外的东西,眼中却只看到钱,或对钱过分专注(focusing)

比如有的人说:「没有人喜欢我。」实际上并不是没有人喜欢他,往往是他喜欢的人不喜欢他。喜欢他的人,他不喜欢。

人的视野很有限,只能把焦点放在有限的范围内,这就产生所谓「贫穷」的自我理解。而这种自我理解,只是一种过分专注于一件事所造成的误解。

02


「专注」的反义词是什么?存在心理治疗认为是「融合」(incorporating)

专注是一种「排除」的体验,排除时间与空间中的他者。

好比当一个人专注赚钱,可能就会排除和他人之间的交流。就像有的父母忙工作忙到忘记接孩子放学,有的人忘记家人的生日。

所以专注是美德吗?从排除的角度来看,似乎不是。专注总是极度自我的,总是会有某些人事物被排除在外。这是专注的可贵,也是专注的代价。

融合指的是将他者融入自己所处的时间与空间,与彼此产生连结。比如两个人一起打球,是为了共度一起打球的快乐,而不是一方仅为了满足自己赢球的快感。

这似乎点醒了我们一件事,你和另外一个人共享一个时间空间,并不等于他对待你就是专注的,专注的状态总是排他的。

无论你多喜欢一个人,你创造出和他共度时光的环境,这可能无法获取你想要的东西,比如被他喜欢,或者有更多认识他的机会,因为那无法保证他处在一个融合的状态。

03


被允许保持专注的时光很宝贵,比如在华人社会,当多数孩子处于求学阶段。他们被大人允许只要读书就好,除此之外的事务,他们不用分心去做。

等他们出社会,他们会发现被允许专注只做一件事,那是无比幸运的体验。

因为当生活有许多需要烦心的事情,专注就会变得很困难,甚至有时候被迫专注在一些让人不开心的事情上,就像为了缴房租、账单而工作,却没有一个让自己生活更有意义的目标,这时候专注就是受迫的,是一种与时间空间割裂的囚徒状态。

可是我们也发现,正因为专注可贵,导致更加可贵的融合被忽视了。

有很多人抱怨,「我没有自己的空间!」、「噢!我需要更多自己的空间!」。

他们努力去争取,也实现了,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把自己从灰暗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因为他们原本受迫于他人而专注,现在是受迫于自己。他们努力冲出一个牢房,却选择进入另外一个牢房。

在我看来,某些人结婚就是在干这件事。婚姻只是他们逃离的出口,但那个出口通往的不是自由,而是另一个牢房。

真正的自由,是一个人既能有自己专注的时间空间,也能保有与他人分享时间空间的融合状态。唯有同时保持两个状态的畅通,人才能真正保持他的「自我模式」(centric mode)。

自我不是封闭的,失去自我也不意味着孤独,真正的自我指的是自我有意识的选择封闭或开放。

04


从上述的基础上,我们回到另外一位人本心理学家罗哲斯(Carl Rogers)所说的积极关注。

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谈者的关注,如果只是前述的专注(focusing),那么在咨询之初可能会带给来谈者一种「我受到重视」的感受,这种感受能为咨询带来正面帮助,可是如果只是专注,咨询会随着时间逐渐丧失支撑来谈者自立的动力,因为如前述,专注等于排他。

真正的积极关注是需要专注的时候专注,需要融合的时候能给予融合。而融合需要咨访双方共享时间与空间,这种共享无可避免的会有冲突。

反之,来谈者高度专注咨询师,以至于丧失双方融合的状态,那么咨询也会遭遇阻碍。因为在这种专注中,来谈者从时空中割裂出来,他远离现实生活,乍看远离了问题,能从中喘口气。

但如果咨询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咨询就成了一个只具备逃避现实作用的窗口,那么咨询就成了某些人通过酗酒来逃离痛苦的酒精,用性交逃离痛苦的性器官,只是一种工具的关系。其结果是来谈者会逐渐不满,因为他的专注无法真正让他得到自由。

要让来谈者归于融合,咨询师必须要提醒来谈者他所身处的时空,提醒他这里无论和现实世界的其他场域有何不同,仍旧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05


在我看来,自杀是一种绝对专注的极限处境,但其目标不是专注于自己,而是丧失融合的希望。问题是,有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融合的需要。他们要么专注于自己,要么专注于他人,两者都无法让内心真正快乐起来。

有些来谈者会高度专注于咨询师,如同前述情况,往往在他现实生活中,他多是专注于自己或他人的经验,比如从小扮演讨好大人的孩子,直到长大也是如此;或者早已习惯自顾自的玩耍,在他的意识中,孤独是常态。那么对他来说,融合是陌生的。

那么在现实的关系中,无论是家庭、婚姻、爱情或其他关系,该怎么做才能促进融合的发生?

最好的方式还是要提醒对方,这个时间空间中「不只有你在,还有我在」。尽可能让彼此都能看见自己,看见彼此,在想法和感受上展开连结。

正面的例子,推荐看一下电影《心灵捕手》里咨询师和主角之间的互动。

反面的例子,可以看《超脱》或《教父》,他们都困在一种专注中,以至于迷失自我。

文:高浩容  (台湾哲学谘商学会监事,著有《别害怕当个流泪的大人》、《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