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生活赠予你的每一个当下

很多人以为等我有钱了,我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好,会把自己今天过得并不好,归结为我暂时还没有钱,其实这是一个比较错误的观点。

 

社会上一些中小企业家,他们很有钱,但他们过得并不是很好,为什么有钱了生活还过得不是很好呢?

 

那些身家过千万甚至过亿的企业家,他们依然是身不由己的,如果连他们都身不由己.作为普通的我们来说,辛辛苦苦的为钱而疲于奔命,等到我们有钱的那一天仍然不能很好的生活,与其等到那一天后悔,不如今天就来觉察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你是用什么方式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一点。

 

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我们的身边,会看到一些人虽然家境不太富裕,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很有品味。

 


反观中国的一些企业家倒是挺让人心疼。

 

当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一直往前冲的时候,很多人都看着身不由己,反而是那些小县城的人,他们温饱没有问题活的很淡定、很从容,。

 

所以,究竟是生存还是生活,由谁来决定呢?

 

我们在大城市里打拼,本来比小县城的人拥有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物质条件,可是反过来看,大多数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甚至看起来已经很成功的企业家们,他们的人生好像过得并不如小城市的人过得更快乐更踏实、更淡定更从容,那究竟这是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

 

全球旅游胜地,坦桑尼亚塞林盖地国家公园(Serengeti National Park),是地球最大的野生动物的公园,这个地方被誉为世界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

辽阔的草原上,让人震撼的并不是数百万头角马,长达几十公里的大迁徙,也不是近在咫尺的狮子捕捉猎物时让人血脉喷张的紧张,更不是深夜帐篷外那些不知名动物的嘶吼带来的恐惧。

 


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地方值得推荐去观赏呢?

 

在这个大草原上,很多欧洲的旅客开着敞篷的越野车来到这里,专门来看动物的捕猎。

 

旁边就是那些把人类当成猎物的狮子、猎豹,猎豹110公里/小时的奔跑速度,如果猎豹跑上车的话,这些游客不就成为了猎豹的盘中餐了吗?的确让人害怕。

 

但实际情况是:狮子、猎豹看着凶猛无比,当它们吃饱了之后是没有攻击性的,它们一天只吃一顿,早上它们捕捉猎物,吃完这顿之后,一整天都不再吃饭了,之后就完全没有攻击性了,其他动作待在它身边是安全的。

 

人们为什么会焦虑


人类总是为不确定的未来而疲于奔命,担心未来。人们总会不满足,很多人都在想:为了让未来过得更好,都放弃了今天。


我们今天拼命的省钱、拼命的奋斗,这些焦虑让我们一点都不快乐。

 

动物和人为何会有不同,为什么动物吃饱了就能安于现状,而人却总为未来担心呢?难道人类进化错了吗?

 

曾经问一个企业家,当达成目标后,想奖励自己什么礼物呢?


他居然说:想好好休息一下,放自己几天假。

 

自己已经是老板了,想休息几天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吗?

 

“不敢休息呀!”

 

“为什么?”

 

这个企业家给出了所有人的答案:为了未来

 


有多少人为了未来而牺牲了现在呢?


你也许会说:因为现在生活压力大,未来可变因素多,国家的养老体系还不健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呀!

 

可是身家过亿的企业家也身不由己吗?

 

《人类简史》说:人类之所以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人类有大脑,大脑的前额叶懂得规划未来。

 


一个大脑的进化,就能够让弱弱的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因为人类能够预知未来,就是说大脑的进化增强了人类生存的能力,可是有一利就有一弊,当你提升了生存能力的同时,人类渐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哪怕是现在已经基本摆脱了战争、饥荒的困扰,能够舒适的生活在城市里,但我们的大脑依然处于求生存的状态中。

 

当我们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时候,我们的未来是让人充满了焦虑的,因为未来充满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于是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这种不安全感会让我们很难享受现在这一刻的美好,这就是我们无法活在当下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未来不确定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我们总是为未来担心的话,那我们就没办法活在当下。

 

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大脑是没用的呢?当然不是,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大脑,因为我们的大脑能够预知未来,这样才能够逃避危险,能够让我们安全的生存。

 

哪怕大脑的功能,会带来另一面,就是当我们确保生存的同时,它不会让我们像狮子一样,吃饱之后享受片刻的宁静,因此,大脑就像那把水果刀一样,它是有用的,它并不是害我们,我们之所以会被这种功能伤害,就像我们没有看见那把水果刀,我们在无名的状态下,坐在了水果刀上就会被它所伤害。

 

所以唯一能够不被伤害的方法就是看见它,因为觉察就会给我们自由,因为觉察之后我们就有了选择,当我们看见大脑的这种模式之后,我们就有了选择的空间,就像我们看见了沙发上的水果刀,是拿起来还是依然把它放下就由我们选择了。

 

当我们真的看见大脑这种功能后,你就可以选择是暂时牺牲现在、还是永远牺牲现在,因为没有任何的未来值得你牺牲现在。

 

如果我们生活的过程不开心的话,我们的一生都是由每一个当下所组成的,如果每一个当下都用来为了未来而努力,那你想最终从人的一生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你整个一生都被你的未来牺牲掉了。

 

分享这一点,并不是鼓励人人都做享乐主义者,而是要提醒大家看见大脑的这种功能,不忍心看到大脑的这种天性,让我们的人生被它所操控了,就算我们拥有广厦千万间,夜眠也只需要六尺的一张床,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不是劝大家不要去追求这种美好的生活,仅仅满足于当下,恰恰相反,希望大家能够看见生存和生活的两个角度,只有看见了才能够选择,否则只会像大多数人那样“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生存or生活


讲到这里你应该有答案了,为什么身家过亿的企业家过得不开心,而小县城的人也可以优哉优哉。究竟什么在影响着我们呢?在这里,我们要看清2种模式:生存、和生活。

 

生存:是聚焦在过去,总看到过去所失去的,主要的情绪是“后悔”;或聚焦于未来,总为未来担心,这样的情绪叫“焦虑”。

 

所以,当你活在生存的状态,要么后悔、要么焦虑,这是大脑在进化过程中内化在我们身体里的程序,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

 

事实也证明了,看似弱弱的人类也能够把强大的狮子、猎豹关在笼子里面,人类如愿以偿的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但是我们要看见在拥有这种强大能力的同时,我们却没法像动物那样安享生活。

 

生活就是活在当下,全然的经验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要活在当下,前提条件是要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叫作“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渴望稳定安全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在“确定感”+“可控感”。


安全感是一种对未来是否感到安全的主观感觉。

 


是否感到安全来自于很多方面的因素,精神分析流派认为安全感跟一个人的童年成长有关,人的成长环境相当复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安全感缺乏的原因,缺乏安全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一个人会对自己没有信心,就是因为自我价值不足,没有一个足够的自我认同,这叫低自尊。


什么叫自尊,自尊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没有信心的时候,他往往会依赖外界的评价、或外界的事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需要外面的东西来填满他内心的空洞。

 

所以,低自尊的人常见的行为是“掌控”,当有一些东西超越他掌控的范围时,他会感觉到不安全,当一个人感觉到不安全时,他会感觉到恐惧和焦虑。

 

因此,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即使身家过亿,依然填满不了他内心匮乏的空洞,他只能不由自主的往前冲,只能不断在疲于奔命的状态中,这就是一种生存的状态。

 

一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一种自我价值不足所导致的,一个对未来感到安全的人,他能活在当下,他对未来感到安全感的时候,就无须为未来焦虑和担心。

 

能够分辨这些,我们就知道了一个人是否能够有资格选择生活,而不要疲于奔命的总在那种求生存的状态,根本的心理学原因:就是安全感。

 

今天我们不是去疗愈你的安全感,而是先看到你的模式。看见是治疗的开始,如果你看见自己的安全感不足,其实疗愈已经开始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人去城里走亲戚,特别爱面子,到了后亲戚问他:“吃饭了没?”


他回答:“吃了。”其实饿着肚子,聊了半天夜幕降临,他也该回家了。


到家后老婆问他:“吃饭没?”

好面子的他岂能说亲戚没管饭,连忙回答:“吃了。”

于是,他饿着肚子就睡觉了。

 

听完这个故事,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反正我自己承认了,我曾经就是这样的人,这条疗愈之路我自己走过,成长的过程中物质、精神都很匮乏,基本处于生存状态。


伴侣说我像个木头,不懂得爱,爱是一种情感,感情是需要温度的,而生存无法做到。


全部精力都放在工作上,没有生活。

 

生存的状态可以有,但要保持觉察,不能够一辈子都在求生存的状态。而生存就是为了生活。没学心理学之前,花光了所有精力来应对焦虑。

 


所以,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我们整个大脑的焦点都会放在寻找食物上,当一个人的内心匮乏、精神饥饿的人,你想他会发生什么呢?他当然只会追逐外在的一些东西来填补他的内心。

 

人生不断追求没有错,当我们只顾追求却忘记了生活时,就会发现你会错过你整整的一生。

 

从生存——到生活,不仅仅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追求,更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村妇中形于外,当你内在富足的时候,你的外在的生活才会跟着富足。

 

从生存到生活我们可以重新开始。

 

 

文:放~飞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