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平平无奇,却能获得巨大成功?

01 

那些幸福又成功的人,

做对了什么?

曾经学习成绩中下游的同学们,有的自己创业做了老板,有的成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他们组建了家庭,幸福而快乐。

 

而有些成绩拔尖的学生,可能只是大厂996机器里的一颗螺丝钉,或者变成小镇做题家,内卷又迷茫。

 

这种情况虽然不算普遍,但也不是个例。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称之为“杜鲁门效应”。杜鲁门的一生平平无奇,却成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我们都会好奇,那些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人,身上有什么特征,拥有哪些能力。忍不住剖析ta们的各项属性,智商水平、抗压能力、情绪管理力、领导力等等。拿着分析报告,跟自己或者孩子说:

 

“你看,ta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拥有这些优点,而你呢,改改那些臭毛病,学学人家吧。”

 

我们也喜欢做各种心理测试,期望从这些测试报告中,获得“修正建议”、“生活指南”。

 

但《真实的幸福》这本书可能要颠覆以上认知。

 

 

心理学的测量是“静态”的,很难预测一个人在面对真实生活挑战时,实际的言行举止。比如,抗压能力测试,能不能预测一个人35岁失业时会不会崩溃?智商测试,能不能预测一个人面对危急情况下的机智反应?

 

那些成功的人,都能积极应对来自真实世界的挑战。帮助他们灵活处理危机的是他们身上的优势。

 

我们历史书上所熟知的伟大人物,大多来自危机四伏的动荡年代。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并不是因为他们天赋异禀,而是外界的挑战激发了他们的生存优势。

 

以前总是强调“缺点”如何“拖累”了一个人,我们看了太多这样的故事,以至于忘了人生的本质:人无完人。

 

生命最大的成功在于建立和发挥你的优势,而不是花很多时间去改正你的弱点。

 

 

02 

当优势和工作匹配

 

毕业之后就是一个分水岭,曾经成绩好的人未必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原因之一,当社会的评价维度丰富了之后,有些人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如何找准自己的优势。

 

学生时期对优势的要求比较单一。理科,文科,艺术类;记忆,逻辑和语感;多读,多看,多练习。从老师们的教学大纲里,我们都能看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但是考场和职场不一样,没有统一的考纲。有些朋友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走哪一条道路,也不知道除了工资和业绩之外,还有什么可以评价自己的成就。

 

失去成就的体验,同时失去对自己优势的判断。

 

那些能够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人,通常都是把自己的优势和工作环境结合起来的。

 

 

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作者的朋友尼克,少年时在家里的餐馆帮忙。有一次,一个喝醉的客人抱怨餐馆伙食太差,抓住尼克母亲的肩膀,愤怒地喊叫,场面非常吓人。尼克冲出来,跟这醉酒的客人交谈,很快安抚了客人的情绪,妥善处理了事情。

 

此后,父母把难缠的客人交给他处理,而尼克也非常的乐意这么做。渐渐地,尼克发现自己的优势,他能够准确读出别人的心理,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因而能在情况危急时,冷静处理。在成长过程中,又发现了自己的两个优势:热爱学习,领导力。

 

尼克每天都运用自己的这三个优势,成功地把不起眼的工作一步步转化成事业,后来,成为美国学术领域最有外交手腕的专家。

 


自己的优势、工作以及未来生活,如何看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很重要。

 

有些人的工作只是工作,为了谋求生存。

 

ta没有把优势和工作结合,对未来生活的规划也很迷茫、空虚。看不到工作的前途,也看不见个人的发展空间,每天的工作就如机械运转。

 

有些人的工作是职业,以名利为最终目的。

 

ta确实喜欢现在工作上,但更期待的是职业道路上的升职加薪。哪个工作的发展空间大,自己也有点儿喜欢,就去尝试。有时候觉得工作上的琐碎事情,没有意义。在这种心态下,ta也很难体会到工作本身带来的满足感。自然很难体会到持久的幸福,除了升职加薪和受到表彰的那几个瞬间。

 

还有人把工作当成事业。

 

ta坚信自己所做的事情非常有价值,工作过程本身就带来巨大的满足感,受到升职晋升的影响不太大,更沉迷于自己利用优势而创造的成就之中。

 

你现在的工作,符合上述哪种类型呢?

 

书中所说的优势,不是简单的某种技能或能力,而是基于个人本身的美德发展出来的优势,包括6大类24个优势。

 

 

从事可以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我们就会有积极情绪,减少压力和不满的积压。

 

当然,即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生活和工作中依然会布满挑战,因而,我们需要拥有乐观的视角。

 

03 

培养乐观视角

 

悲观的人通常很难取得成功,因为他们用的是loser的心态来看待所有的事情。

 

事实上,悲观的业务员的业绩更差;悲观的大学生成绩也比较差;悲观的NBA球员也更常为了一分而自责痛恨,影响下一次比赛的发挥。

 

但,请注意,“悲观”和“消极情绪”不是同一回事。有些人可能没有像打了鸡血一样情绪亢奋,但他们未必就是悲观的。

 

上一篇文章介绍了“悲观”与“乐观”之间的差别 《拥有得越多,越不幸福?积极心理学用1条公式破解人性

 

有些人是不敢乐观的。ta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乐极生悲”、“福祸相依”,曾经就有朋友跟我说,他害怕一旦对未来充满希望,失望和绝望就来得更快。

 

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请告诉ta们,放宽心:乐观积极的态度会让我们更聪明,也更容易取得成就。

 

这不是鸡汤。实验研究表明,积极的态度会拓宽思维,加快思考速度,当我们的大脑活跃起来,自然更能灵活应对外界的变动和挑战。

 

那么,我们如何增加乐观和希望呢?书中提出了abcde模式,学会和不好的想法争辩,打败消极的情绪,培养乐观和希望。

 

(例子来源于书本,经删减)

 

每当不好的想法冒出来,让你产生消极态度的时候,可以试试上述方法,多鼓励自己,生活将会越过越明朗。

 

毕竟“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并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一切在于你怎么想。当我们抓住生活里的阳光,欢乐的好事也会像花草蜂蝶一样凑过来——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吧。

你觉得呢?

文:西希  (欢迎关注@西希越读 )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