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习惯性放弃,做什么都坚持不下去?

文:Miss蘑菇姑姑
来源: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你可以在幼儿园观察一下不同小孩子拿到玩具时自己独处时的状态:

 

有的小孩自己跟自己玩得很安定,能玩很久,玩到不想玩了的时候再去看旁边的小孩在玩什么。

 

有的小孩却从一开始拿到玩具时就表现出一些不安,他的注意力似乎不在玩具上,他观察他人,看着别人的玩具都好玩,就是无法投入到玩自己手上的玩具中去。

 

后者长大之后很可能就变成不能坚持的人。

 

来看看一个成年人描述的自我状态:

 

“生活工作中,我似乎做什么都喜欢放弃。比如我在职场的时候,遇到工作压力大,我内心深处就会嘀咕我这种性格真不适合竞争,就适合当文员,怎么当上了市场销售,难怪我做不好。可是,真的来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她又在想我的工作太无聊了,我为什么一事无成,显得很失败?于是又开始想着要出去打拼一番。”

 

关键不在在她选择什么工作,而是为何在每一种状态中,她内心都在飘移?这可能就是一种习惯性不安。和前面说到孩子手里拿着自己的玩具,总无法投入去玩一样,在每一种选择中,他都没有安定的能力。

 

如果追溯这个成年人的家庭情况,可能会发现从小身边有一个喜欢打扰他的大人存在,每次他玩什么时候,大人总在“评价”,这样不好,应该是这样的,那样不好,你应该改变……


 

这种“评价”是一种强迫抽离,让孩子抽离出自己和玩具对话的状态,转而评价起自己和玩具对话的状态。

 

可以说,无法坚持一件事的成年人来自一个早年没得到过自由探索权利的孩子,他没有相信过依赖自己的感觉往前走。

 

坚持的本质是独处着做一件事,也就是说,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完全凭借、依赖自己流动的感受,沉浸其中。

 

控制不住跳出事件来自我怀疑,频繁地跳出“自我”的状态,让人没有办法在某件事上持续获得成就感,稳定感。

 

就像很多人在工作时心里常出现这样的对话:

 

“这个工作好吗?”

 

“又想放弃这件事了,虽然它是我选择的事,但是又不喜欢了?”

 

这些自我对话核心观点是“我可能是错的”。但是,这种情况,还算“好”的,更有甚者,不知道自己习惯性自我怀疑,还会合理化自己的不安。比如为了说服自己“放弃”是有道理的,人们会在意识里拉入很多现有的“说辞”来解释自己的不安。

 

很多女性会告诉自己,“当家庭主妇肯定是不安的,大部分人都不安,肯定不能当”;“或者当一个职业女性就是这么惨,女的事业做到那么好付出太多了,跟男的比太不公平了,女的参与竞争好吗?”这些性别讨论,三观讨论,看起来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本质上,却能拉开我们和生活的距离,也就是在“东张西望”看别人的“玩具”,本质是只是用来逃避面对手中“玩具”时的不安。

 

它不来自社会层面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内部早年的创伤。因为你是一个缺乏内在稳定感的人。

 

无法信任着自己的感受长期做某事,是一个真正的缺失。显然,他她缺乏的是主体的感受。而“我站在我该站的地方,我知道我是谁”这种感觉,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基础依凭。这个感受,从当你频频被焦虑的大人打断了认真玩玩具时开始失去,你用外界的评价替代了你自己的身心一体感,你失去的是一个有力的内在空间。这个内在空间对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个能够与外在空间相对存在,相抗衡、相联系的平衡机制,当两者健康运作的时候,人们能由内而外地顺畅地把你发自内心的理想蓝图在外界具像化。

 

所以对于主体感被损的人来说,他们最终失去的是信任自己的感受,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和外界世界有机地联合起来,发展自己的生命。

 

身边有很多朋友,多年兜兜转转在各行各业各种身份中选择,经常羡慕那些行业中做了很久的资深专业人员,甚至经常看着身边的年轻朋友入行到做一行精通一行,而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仿佛永远不喜欢手上的工作在凑合。

 

我总是对他们说,要做的不一定是寻找,而是去学着肯定自己手上的事。正因为你在每一个选择中都没有好好积累,你心理能力没有真正变化,是没有办法匹配更好的生活的。

 

你需要倾听的是内在自我怀疑的波浪,随着这个能量滑行一会,看清自我的存在危机,好让自己解除幻象,轻装前行。

作者简介:Miss蘑菇姑姑。文章已获微信公众号 :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授权转载,在这个世界做一个专业反省生命的人,记录和陪伴你我的生命进展。
排版:小鲸鱼  Bobby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