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总是不够自律?

文:吴伯凡
来源:伯凡时间(ID:bofanstime)

每年伊始,人们都会制定一系列的新年计划。例如今年要读多少本书、自学哪门课程、减重多少斤、拿到什么职位、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这个时刻,人们往往信心满满,坚信可以通过一番努力将期望中的自己拉近到眼前,并坚决地与过去的懒散和苟且划清界限。

而对大多数人来说,结局通常是:一年过了大半,常常很多目标都没有开启,甚至当时信誓旦旦要完成的目标也在坚持不久后就放弃了。立目标易,坚持不易,自律成为了现实中的我与期望中的我的最大鸿沟。看着身边那些依靠极度自律不断取得优异的成就、越来越领先的人,在心生叹羡的同时,又自责与懊恼自己太过软弱,悔不该当初。

可以看出,自律是实施和完成人们所定目标的关键。而对于如何获得更多的自律,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分享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

坏消息是,个体的自律性很难大幅提升,往往你眼前所能做到的一切就是你的全部,即使你在痛定思痛之后,重新制定严格的规划,也未必会比现在进步多少……这种说法无疑给人们带来沉重的打击,难道缺乏自律的人生就到此为止了吗?紧接着,他又指出了对立的好消息——事实上,更多的自律对于成功与幸福并不十分紧要,利用我们本身仅有的自律性,也可以变得更成功、更幸福。

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指出,每个人的自律性都极其有限,而这有限的自律根本无法推动罗列在我们记事本上长达数十条的自律性目标,要想让这些目标一一实现,我们需要把注意力从依靠自律性来获得改变转变为“例行公事”上来。

什么是“例行公事”呢,以刷牙为例,为了避免口气不清新,我们通常会选择在早上出门前仔细刷牙。刷牙时我们要挤牙膏、要控制牙刷在牙齿上小幅度高频率地刷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操作,但我们却并没有感觉到它非常费力,甚至连今天早上刷牙的具体情形回想起来都很模糊。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度过了用意志力来推动这件事施行的阶段,把它当作一个例行公事来执行了。同样,走路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行为,它需要不断地变换左右脚的单腿站立来实现移动,而每一步的步伐过大或过小、发力不同步、频率不一致都会导致人立刻摔倒。可在通常情况下却没有人为走路而发愁,因为我们已经在少年时期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学习走路,并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把它变成一件例行公事了。

而那些我们所指定的新年目标,例如看书或是早睡早起,它们不仅没有成为我们例行公事的习惯,而且会和我们原有的习惯相悖,我们自然需要付出大量的意志力与之对抗,以推进新目标的执行。然而,大脑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我们的体力一样,也是极为有限的。据脑神经科学的估算,大脑处理问题速率的极限是126比特,其中听懂他人说话就需要使用40比特。人们在平路上开车时还能够腾出精力来通话,但在开到一条蜿蜒的蛇形山路上时,由于判断路况的注意力增加,人们就无法保持正常的交流了。

人的大脑不仅不能同时处理多个难题,还会在一定消耗后降低处理问题的效用。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Roy Baumeister)曾做过一个试验。在试验开始前他将人们带入一个房间先稍作等待,通知他们10分钟之后开始测试,同时他在每个人面前的桌子上摆了一碟刚刚烤好的巧克力脆饼(第二组摆的是甜菜根),并告诉他们,这是为下一个试验所准备的,如果不介意最好不要动它。

十分钟后,工作人员将试验者们带去做测试题。这个测试题非常难,经过人们大量的坚持和努力也未必能够做出来,几乎所有人都无法通过。

事实上,研究者感兴趣的并不是谁能通过,而是人们在放弃测试题前能坚持多久。最终结果显示:第二组(面前摆了甜菜根的小组)坚持的时间更长,这是因为巧克力脆饼组在做题之前就已经动用了自律——虽然他们十分想吃眼前的饼干,但却不能碰,因而等到去参加“真正的”试验时,就不剩什么自律了。

人们在失去自律后,很容易分心、走神、抵抗不了诱惑。因此,我们在繁杂的、需要大量自律来完成的新年计划面前,就特别容易缴枪投降。它不仅在于我们同时想要实现的目标太多,更在于我们已经在每天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消耗了大量自律,而后再用所剩不多的自律推动自己做一些艰难的事,自然容易失败。

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自己,要记住少即是多的原则。由于人的自律极其有限,如果同时安排自己实现早睡早起、阅读、锻炼、学习新技能这些目标,往往会事倍功半,但我们可以用这有限的自律推动自己实现其中的一件,直到这件事成为像我们每天刷牙和走路一样的例行公事,接着再开始下一件。

将一个目标转变为例行公事,其实就是把做这件事变为一个习惯。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也许需要21天、一个月甚至更久,但重要的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和练习一件事,我们的大脑会逐渐建立起一条新的神经通路,使我们执行起来变得十分轻省、娴熟和自然,甚至再变回原来的样子都很难。

也许一年过了大半,许多人在核实自己的新年目标时,会懊恼自己不够自律,计划实施甚少,因此而变得悲观和消极。但在了解了自律的有限性后,就会发现这种担忧并无必要。我们需要的只是改变空洞的目标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合理地认识和调整自律的精力分配,率先将最重要的事情推动起来并坚持实施。有朝一日它成为我们日常的例行公事后,我们就可以动用自律来建立下一件例行公事了。

作者介绍:吴伯凡,转发自微信公众号伯凡时间(ID:bofanstime),吴伯凡官方账号,分享吴伯凡老师的真知与洞见。

责任编辑:小鲸鱼 烊箜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