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文:芳草愫愫
来源:知乎,个人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fang-cao-su-su
原标题: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们会有意无意的用“乖”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在学校“孩子平时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听话就会怎样怎样,不听话就会….”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现得“乖”,大人就会高兴,自己听大人的话、察看大人的脸色行事,大人就会喜欢自己,夸自己“懂事”。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那些乖乖听话,循规蹈矩的孩子总是会被家人、老师赞扬有加。

而淘气、叛逆、反抗的孩子总是会被处罚、批评。

为了得到大人们的喜爱和表扬,为了少受到处罚和责骂,孩子们渐渐学会了将自己真正的感受压抑到了一边,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模样让自己讨人喜欢。

很多心理分析师、疗愈师都有这样的结论:

● 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 小时候表现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小时候越“乖”的孩子,长大以后反而心理问题越多?

曾有人说:“父母最大的失败,就是养育出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


深以为然!


我们的父辈,几乎无一例外地对于教养出“非常懂事”的孩子,有着深深的执念。而这一教育理念也在本届父母中得到了较广泛的传承。

那么,父母眼中“懂事”的孩子都是什么样子?

1、懂事=听话


不接受反驳,你只需回想一下,父母及长辈们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什么?

“乖,听话!
“你要是有姐姐一半听话,我就省心了!”
“怎么这么不听话?你想气死我吗?”
……

无需赘言,显而易见,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听话(但是否想过,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听你的一定对吗?)

2、懂事=不任性、特别善解人意

什么是善解人意呢?

那一定是时刻关照别人的感受,甚至能为了顾全大局、体贴别人而愿意舍弃自己的某些利益,掩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不使小性子,不让大人为难。


3、懂事=自律

不需要大人检查和要求,第一时间努力把一切做到最好。

“懂事”还意味着什么?


或许不同的父母由于关注点不同,对“懂事”有着不同的解读,但总而言之就是:不让人操心、不给人添麻烦、特别省事。


作为成年人,似乎我们在日常待人接物时,都喜欢这样懂事的人,因为对方的善解人意,令人轻松愉悦。

很自然地,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有什么不对呢?


是啊!有什么不对呢?培养出“特别懂事”的孩子,让孩子具备受人欢迎的特质,这难道不是一件对孩子有益的事吗?怎么却说这是“父母最大的失败”呢?

看看下面的真实故事,或许你会认同我的观点——

家里有个特别听话懂事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

《少年说》节目中,有一位高一的女生走上勇气台,大声读出一封信,那是她写给刚满2个月的弟弟的一封信——

“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可以不那么懂事,不那么乖……”

是的,全场连同主持人在内,看到这里都特别好奇,这位姐姐难不成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因为这与普世的观念好像大相径庭。

原来,她自己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好孩子”,她有多“懂事”呢?

不同于担心父母的爱被刮分,而坚决抵制二胎的老大们,她反过来撺掇父母生二胎,因为担心自己上大学以后父母会觉得孤单;

因为懂事,她在住校期间,由于怕父母担心,总是报喜不报忧;

因为懂事,她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因为怕父母对自己失望,所以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她取悦了所有人,但心里一定很苦吧,所以才会想让弟弟做一个与她不同的人:

“姐姐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单纯快乐的孩子,勇于索取,能被拒绝。

尹建莉老师说过——

“孩子表现出和年龄不相符的“懂事”“礼貌”“关心”等现象,其本质是儿童对自己的扭曲,是孩子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个人意志被长期践踏的后果。表面的“懂事”不过是讨好,是尽量让别人舒服,以憋屈自己来迎合别人。”


直到30岁,对于父母的不当要求,我仍不敢反驳

我从小也是别人眼中的乖乖女,学习勤奋,品学兼优。


我从小被灌输:你是姐姐,应该懂事,应该让着弟弟。

于是,家里有了好吃的好喝的,我从来都紧着弟弟,我从很小开始就会自我暗示:我不想吃(喝)。

弟弟蛮横,有时候会打我骂我,甚至撕烂我的作业,我偷偷哭也从不求救(心里委屈,但是知道父母也不会站在自己这边);

那年中考,我是全校年段第一,考上县里最好的高中,父母说家里穷,只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书,我便笑着说:“没关系,只要你们供我上中专,四年后我毕业弟弟还在读高中,我供他上大学。”

毕业后的工资,我总是先预留下房租和给弟弟的费用,剩下的钱才能规划着这一个月该怎么花。

四处碰壁、入不敷出的日子……我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父母说,我是他们的长女,是家里的顶梁柱,亲戚朋友都羡慕他们有我这样懂事的女儿……所以我越发不敢令他们失望,竭尽全力地付出。

直到供弟弟大学毕业,我才敢和相恋6年的男友结婚。

30岁那年,我也已经当了妈,有一次我拿了项目奖金特别开心,买了新衣服兴高采烈地回家,被正在帮我带娃的母亲看到,瞬间黑脸:“有衣服穿,为什么还要买新的?这么浪费!你有钱不会多帮帮你弟?”

我竟无言以对!后来再需要买东西,总是偷偷摸摸藏在包里带回去,快速藏进衣柜里。

我总是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关照身边每个人的感受,压抑自己的情绪,常常在深夜独自崩溃。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磨难多来自家庭,并且,这种磨难是可以遗传的。”

所以,“原生家庭”这个词出现之后,我们的不足与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父母的区别对待、打击式教育、高压政策等等,都为我们的人格发展埋下了潜在风险。那种被称为“童年阴影”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真真实实地影响着成年后的轨迹。

在“乖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并不会像你想的那样一帆风顺。

前面说到,总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的人似乎更受欢迎,这也是一些父母执着于想让孩子“懂事”的原因之一。

然而,事实却未必如想象中圆满,从小被教育得“特别懂事”的人,他需要承受比同龄人成几何倍数的压抑、痛苦和心酸。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情感和需求的个体。


孩子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三个叛逆期,分别在3~4岁、7~9岁、13~16岁。

每一个叛逆期都是孩子渴望变得更加自主独立的信号。

这三个叛逆期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活得自信、大方,光明磊落,他的人生也将丰盈而富足。

最好的方式无非是爱与爱的表达、有效陪伴以及规则的建立。

那么,如果把孩子的三个叛逆期都压了下来会怎样呢?


很痛惜地告诉你,你成功为孩子塑造了一个悲催的人生模型。

他在往后余生里,时刻都会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看他人脸色行事,尤其惧怕权威,表现出懦弱、纠结。

我们会发现,在众多校园凌霸事件中,包括禽兽老师对孩子的性侵事件中,被凌辱的通常都是那些看起来特别乖的孩子,甚至在长达几年的欺凌里都不敢有一点反抗,活成了别人刀俎下的鱼肉。

还记得《不完美的她》剧中有的穆莲生(林小鸥)吗?如果不是遇到了林绪之,莲生的人生简直就暗无天日。

所以,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痛苦。

他们只能在成年后,通过不断觉醒与自我修复,让内在变得强大,从而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拿回人生主动权,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

但是很多人困顿半生,甚至终其一生,都未能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剥离,勇敢做自己。

很庆幸的是,我后来做到了,虽然付出了无数泪的代价。

写在最后


有些家长要求孩子“懂事”,是为了减少自己养育过程中的责任和麻烦;

有些家长则是自以为“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你一定要听我的,才能少走弯路。殊不知,这个世界日新月异。

别再抱着固有的思维和认知模式,试图去操控孩子的人生。

别再将你的期待和理想,打造成“以爱之名”的枷锁,套牢孩子的人生。

当然,如果你想让他一生活在别人的意愿和目光下,那另当别论!

——感谢阅读——

作者简介:我是 @芳草愫愫,欢迎关注、点赞、留言互动。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并注明出处。知乎,个人主页:https://www.zhihu.com/people/fang-cao-su-su

责任编辑:小鲸鱼 八角亭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