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始终不能先满足自己?

如果你结婚了,你看这篇文章,其实更适合。如果你未婚,也建议你看看,因为婚后你一定会用得上。

01

一地鸡毛



当你踏入婚姻,或者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婚姻后,我想你会经历这样的一个场景:就是你们会因为一些日常的琐事而争吵,而争吵的内容经常会是:为什么你没有主动去做这个事情?


比如:总是在辛苦做家务的妻子和总是不指挥就不动,甚至指挥了也不动弹一下的丈夫。


我们经常会听到的比较熟悉的台词是:


为什么干活的总是我?

我辛辛苦苦操劳了这么多,你却不给我一点体谅和理解?


为什么你就不能主动帮我分担一些?

……


结婚十几年的我,同样也会时常陷入这样的争斗中,因为源源不断的家务,令人头疼的孩子教育问题,以及繁琐的家庭事务而感觉无法脱身,在承担之后,总会难免生成对另一半的抱怨和指责。


从现实角度来讲,我想,这些,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从自我了解和觉察的角度来讲,我想这些部分,也恰好是我们又一个可以更看到真相的入口。

02

争斗

在这么多年与另一半的争斗中,很多充满智慧的妻子,也在逐渐的看到自己在付出角度和关系中的被动,不断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更加勇敢直接的敢于去向另一半表达和要求,我认为,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长和进步。

就比如我,在这么多年的争斗中,开始变得放下思想的包袱,学习着如何尝试先满足自己,尝试着充满力量的去表达和索要,在这个过程中,着实让我体会到了轻松,痛快,和更清爽的界限和关系。

但我一直认为,觉察的深度,是无限制的,每一次的思考和分析,或许都有可能抵达一个更真实的部分。


比如今天,当我又一次因为另一半的“自由洒脱的拒绝”而感觉强烈的愤怒,我却又一次看到了之前没有看到的部分。

03

觉醒时刻


我在思考,我已经可以没有拘束的提出要求,表达我想要表达的,为何今日我又一次感受到来自心底升腾而起的愤怒?

我是这样做的:


1. 我开始观察他的姿态,发现他很舒适的依靠在踏上,翘着二郎腿,看着手机,丝毫不理会我向女儿转移的控诉和空气中隐含的弥散着的愤怒情绪。


2. 我尝试跳出自我的思维,用“上帝之眼”去观察自己,发现自己真的很愤怒,在表达:“我这么生气,你凭什么不赶快过来向我解释,给我满足?!”如果这个状态在7-8岁左右,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外在表现;如果这个情绪状态在青春期,应该是隐晦和充满怨气的克制表现。我感觉,此刻我好像在青春期。

3. 跳出思维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所以“上帝视角”不一定可以自如的掌控和出现,但其实只要你不放弃,不断的让自己进入平静努力去看,一定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4. 我又回想了一遍事情的起因,发现整个事件让我愤怒的点在逐渐清晰出来——那就是一个点——”为什么你们可以想不做就不做”。我开始感受这个句子,发现我对这个句子升起来两种以上的复杂情绪,总结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句子,就是“凭什么你们可以想不做就不做???!”(因为今天还有女儿对于这个问题也是这样的表现,所以这里用了“你们”来表达)

5. 想到这里忽然就飘起了一种感觉,拿开首层的愤怒和嫉妒,我看到了下面的担忧,似乎有着那么一些恐惧。我忽然意识到,我没有看到的那部分出现了——”我不能像他那样尊重自己的感受,想不做就不做。“直到今天,我依然没有放下“责任”下面的“不得不做”的框架,所以,无法真正从内心允许自己看到和允许执行自己的真实感受。

6.底层真实部分其实就是:我依然自动化的再选择着,先放下自己真实的意愿,去做我认为我应该做的事情。

所以在现实中,我依然在牺牲着自己第一感受的满足,做很多的家务,操很多孩子的心,做很多家庭里我不想做而我认为不得不做的事情,实际上,别人并没有要求我做,是我自己要求自己在做,并且这种行为在道德层面有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字,叫“责任”

  

的确,我一直自认为,我是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但其实责任心也是具有至少两面性的,责任也意味着框架和限制,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去履行责任了,而是说,当我们看到责任行为背后的“不能够真实允许自己”,我们也就不能更自由的去分清现实责任行为与内心限制的区别。

   

想到这里,我整个人就开始释然了,愤怒的情绪随着我的觉察,不知在何时已经消失了,我想,这一次,我又看到了之前没有划重点的部分,我以为我看到了,其实还是如同原来,看到的,永远只是一部分。

  

现在,我也应该开始像他学习,如果真正的遵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勇敢去做出满足自己感受的行为。

  

比如这个星期,我只想洗自己的衣服,其他人的,自己洗去吧。

  

想到我们教育孩子,如何尊重自己,可是如果我们自己无法做到真实的尊重和选择,孩子也是无法接受到真实的如何尊重自己的。所以有时候,你找了一位能够真正做到遵从自己真实感受的老公,那是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就看你如何利用他,重生自己。

—  END  —



文:于海燕  (文章来自个人公众号:润微心灵空间。转发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