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秒开心,下一秒抑郁——为什么在2个极端游走?

今天我想聊一个一直被大家严重忽视的话题——边缘型人格

 

边缘型人格听上去是一种很严重的病症,似乎离我们很远。

其实它离我们很近,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有边缘型人格的症状。

 

就连那些光鲜的名人,也难逃此劫,比如玛丽莲·梦露。每个人都知道她是性感女神,让人神魂颠倒。既然芳名远播,演员收入也不菲,大家是不是下意识觉得,她一定很幸福?

 

但鲜有人知道,梦露短暂的一生,一直受到边缘型人格的折磨。

 

她的第三任丈夫是这样描述她的:“当时的她在我眼中是一团绚丽的光,她浑身充满矛盾,像谜一样诱人。前一刻还像街头的一名悍妇,后一刻却又流露出诗人一般的敏感。

 

终其一生,梦露都讨厌独处,害怕被抛弃。她一生情人无数,却说自己从来没被爱过。

 

她说:“我自私,缺乏耐心和安全感。我会犯错,也常会在状况外而难以控制。但如果你不能应付我最差的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最好的一面。

 

她频繁出入精神诊所,3次自杀未遂,最终在36岁时自我了结了短暂的一生。

 

在我的咨询生涯中,我也遇到过不少有边缘型人格的来访者。情绪和行为上的极端不稳定,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可是因为对“边缘型人格”缺乏了解,大多数人都没办法找到核心的解决方案。

 

所以今天,我想带大家走近边缘型人格,不再忽视它,才是疗愈它的关键。

01

“边缘型人格”其实并不边缘

 

我们以前经常会听到“讨好型人格”,这类人在人际关系中,是极力避免冲突,追求和谐的。

 

“边缘型人格”其实恰恰是“讨好型人格”的反面,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常常制造冲突(很多人会称之为“作”),喜怒无常,一会儿晴,一会儿雨,让人捉摸不定。

 

“情绪化”是边缘型人格最典型的一个特征,他们的情绪里,还有这三种特点:

 

a. 以愤怒的情绪为主

 

这些阴晴不定的情绪里,最主要的一种情绪是愤怒。他们常常会觉得愤怒,而这些愤怒,其实是来自内在委屈的部分。

 

举个例子,《神雕侠侣》里小龙女的师姐李莫愁,就是典型的边缘型人格,性情暴戾,杀人无数。

 

但她一开始,其实只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子,遵循师门教导不跟异性往来,直到遇见一个令她心动的男人(这本身也是正常的情感需要),为此被逐出师门。

 

但是真心没有得到回报,男人反而欺骗和背叛了她,从此性情大变。这是她愤怒的来源,她的内心,是非常委屈和受伤的。

 

b. 两极化症状

 

边缘型人格并非只有愤怒,比如李莫愁也有非常温情的一面,抚养了刚出生的郭襄。

 

当我们说一个人很“边缘”,指的是ta既在愤怒和攻击的边缘,也在善良和爱的边缘。他们的情绪有两个极端,起伏明确。

 

有的来访者会问:我到底是抑郁了,还是边缘型人格?因为我有时觉得很痛苦,但有时又很开心,也是两个极端。

 

区分两者也很重要,“抑郁”是一种情绪状态,“边缘”是一种人格底色,针对两者的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

 

c. 情绪失控

 

边缘型人格,经常容易暴怒,比如被人插队,普通人可能会生气,但不至于生气到无法控制,但边缘型人格很难控制自己。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边缘型人格的特征,听起来很像小孩?

一会儿哭一会儿笑,而且没办法控制自己。没错,ta的内在,的确就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受了伤的小孩子。

 

有时我们在进行夫妻咨询或者家庭治疗的时候,会发现两个人经常吵架,比如妻子做了饭,丈夫说可真咸。

 

丈夫可能只想评论这道菜本身,但是妻子听到的却是一种责备,感觉不被理解,那么辛苦做饭给你吃还被嫌东嫌西,进而得出“你不爱我了,我要跟你离婚”的结论。

 

从菜咸了到要离婚,这个发展过程像滑坡一样,一路冲到了底。妻子其实是以关系破裂来表达自己“很受伤”的那种感受。

 

我们常说吵架要“对事不对人”,但对边缘型来说恰恰相反,是“对人不对事”,所有的指责都会指向“人”。

 

因为ta没有一个稳定的内在自我,ta的内核是破碎的、零散的,不小心飞来的流弹,都有可能击中ta,让ta变得更碎。

 

如果你是边缘型人格,或者周围有边缘型人格,都会感到心累。没有人经得起长年累月的折腾。

 

但也不要随便给自己或他人提建议,说“控制好情绪”,“我没有批评你,我只是在谈论这件事”都是没用的,道理其实都懂,但是当ta的情感体验没有被改变,ta的人格底色也很难被改变。说多了,可能会让人更绝望,产生自伤的倾向。

02

边缘型人格在关系里的表现

 

a. “作”

 

还是以金庸笔下的角色为例子。《天龙八部》中的阿紫,也是一位有严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女孩。

 

阿紫和姐姐阿朱,在不同的环境下长大,阿朱端庄贤惠,阿紫脆弱偏激。

 

面对爱慕她的游坦之,她一味虐待;面对她爱慕的乔峰,也没有像姐姐一样用温柔抓住他的心,而是不断地折腾,不断地“作”,乔峰有一点点不耐烦,就道德绑架他:“就是你杀害了我姐姐,那你就要对我负责啊,不能违背我姐姐的遗言”。

 

这种方式,一直没能获得乔峰的爱,只有姐夫对妹妹的责任。

 

b. 吸引

 

边缘型人格虽然“作”,身边却好像从来不缺人,为什么有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折腾呢(虽然后面可能会离开)?

 

这就是边缘型人格的致命吸引力。

 

边缘型人格会吸引讨好型人格,因为讨好的人会羡慕边缘型身上“敢作”的态度和丝毫不掩饰的情绪。

 

回避型人格,生活本身很平淡,缺乏刺激,他们就会被边缘型身上的“刺激”所吸引。因为边缘型需要外界的滋养,他们通常会不断向外探索,比如吃喝玩乐等节目都会非常擅长,可以让平淡的回避型,拥有更加有活力的体验。

 

边缘型就像火,讨好型、回避型就像冰,冰与火互相吸引,但并不适合。因为火需要更多的“燃料”,才能烧得长久,冰提供不了燃料;冰本身也经受不住持续地灼烧,两人的需求实际上是不匹配的,最终分道扬镳很正常。

 

第三种会被边缘型吸引的是自恋型。因为自恋型的内在自我是很强大的,当看到边缘型脆弱的内在后,会激起他们的保护欲,而且这种保护,可以满足他的高自恋水平。

边缘型和自恋型在一起,是相对适合的。自恋型的强大自我,能给边缘型提供相对“抱持”的环境,给边缘型补充能量。

 

c. 极端反转

 

边缘型在建立关系的时候,很容易建立“崇拜/仰慕式”的关系,把心中的理想化形象投射在对方身上,就像在阿紫心中,乔峰就是一个大英雄。

 

但这仅仅是开始,接触久了后,ta的感受很容易极端反转,从一开始的“极好”到“极差”。

 

因为没有人是完美的,当边缘型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对方的缺点,理想化的形象一下子破碎了,这是对边缘型内在小孩的又一次摧毁,ta是崩溃的、无法接受的。

 

所以边缘型人格的抑郁,往往也来自于对“理想自我”的执著,不能接受自己身上哪怕一点点的缺点。

 

小时候我们看电视时,经常会问父母:“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对小孩来说,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人分为好人和坏人。

 

但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人其实是既好又坏的,现实中除了黑和白,还有很多灰色地带。

 

能不能接受人既好又坏,提高对灰色地带的耐受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智化水平。

边缘型人格的改善过程,本质上就是提高心智化水平的过程。

04

边缘型人格的成因,

也正是它的治愈方案

 

内在小孩受伤了,才会迟迟没有办法长大。

 

讨好型人格的成长环境,往往是有点淡漠的,她需要变得很懂事;但是边缘型人格恰好相反,ta的创伤往往来自被“虐待”,不管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

 

过去的家暴概率并不低,对小孩来说,“不知道拳头什么时候会落下”是非常令人害怕的一件事,小孩本身心理承受能力就差,没有力量去对抗这种恐惧,就会形成创伤。

 

精神上的虐待更加常见,因为言语暴力不像肢体暴力一样,可以被看见,家长可能摄于社会压力,不敢太过分。言语暴力是无形的,家长极其贬低小孩,但只有小孩知道自己被鞭笞了,伤口都见不到光,又何谈愈合。

 

目击虐待也会让孩子形成这种创伤,比如爸爸虽然不打自己,可是常常打妈妈;父母不骂自己,可经常骂自己的兄弟姐妹。而且目击还会让人有一种“幸存者的愧疚感”,同样会形成心理创伤。

在临床上,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治疗起来都会比较困难,因为心理创伤过重,而这些创伤被情绪严严实实地包裹着,情绪就是边缘型的防御武器,很难打开里面去疗愈。

 

所以他们往往更倾向于通过亲密关系去治愈自己:

 

边缘型人格的内在,是一个受虐的小孩。在ta长大后,ta会重复受虐的模式,还会衍生出“施虐者”的角色。

 

比如在刚开始一段关系的时候,边缘型的表现可能是楚楚可怜的,让人想要保护。但真正进入到关系中,就会发现ta对对方有很多要求、指责和不满,像是要把这些曾加诸于自己的部分,全部“还回去”。

 

问题就在于,对方并不是那个伤害你的父母,ta并没有义务承受这些,哪怕是出于爱和自恋,去包容你、保护你,也会有被伤害到疲惫的一天。

对于边缘型人格,最佳的疗愈方式是进入咨访关系。

 

咨询的本质,就是需要在你和咨询师之间,重现曾经的关系模式,然后再在这个关系里,改写关系模式,让你在切身体验中,习得新的关系模式。

 

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来访者感到安全,才能一层一层地剥下情绪的外衣,让伤口露出来,让创伤拥有被疗愈的机会。

 

如果你也曾深受这样的困扰,要知道,你可以解脱,只要你愿意迈出这一步。

 

不要再让心中那个受虐的小孩继续轮回着受虐施虐的苦楚,从现在开始,去看见ta,去拥抱ta ,去和ta一起成长,去体会那些你从未有过的、但你能够拥有的成熟与自由。

注:本文故事已获来访者授权,并均已加工处理,模糊了隐私信息。
本文根据咨询师的直播《边缘型人格的心理机制》内容整理
文:孙希同
编辑:秋里、星星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