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漫画,还原你不知道的 5 个 “内向优势”

文:时差大叔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你挺优秀的,就是有点内向” | 一组漫画,还原你不知道的 5 个 “内向优势”

经常有家长来询问:我的孩子好内向啊,应该怎么改善他的性格?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惋惜的语气:谁谁谁挺优秀的,就是有点内向。

 

好像大家都默认,相比外向,内向有天然的劣势。内向者不爱说话,不喜欢社交,不擅长团队协作,不适合做领导。如果变得外向开朗一点,他们就会更容易成功、更受人欢迎。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Yaoyao Ma Van As

本文使用的全部配图,均出自美国插画师 Yaoyao Ma Van As。Yaoyao 用细腻的画笔,勾勒出了自己和自己一人独处的多个生活瞬间。美好、恬静与平和,无处不在。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让我们重新审视以往对“内向”的固有认知,对它有更科学的认识。

 

让我们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能投去更尊重、更理解、更包容的目光。

 01 

“外向的人更具备领导才能?”

沃顿+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颠覆认知


一般我们都认为:优秀的领导,敢于讲话、擅于执行,更重要的是,领导必定要统领一群人、带领大家共同前进。

 

怎么看来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胜一筹?

 

来看美国沃顿商学院 Adam Grant 教授和哈佛商学院 Francesca Gino 教授等人联合发表的一项颠覆性研究。[1]

 

© Yaoyao Ma Van As

 

Adam 和 Francesca 首先瞄准了一家在全美都有分店的披萨外送企业,向他们的 130 家门店发出了研究邀请,最后成功收回来自 57 家门店的数据,包含 57 位店长(领导者)和 374 位雇员(被领导者)。

 

什么样的数据呢?其实是心理学上常用的人格行为模式问卷。

 

分析问卷数据的时候,研究者把这 57 位店长分成了两派:外向领导,和内向领导。


  • 外向领导的典型表现是:把自己作为指挥者、所有雇员注意力的中心。下指令和沟通的时候,坚定、大胆、健谈、支配性强;

  • 而内向领导则是以上形容词的另一面。


Adam 和 Francesca 也分析了那 374 位披萨店雇员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发现这些雇员也各属于两派:


  • 其中一派雇员比较积极主动(the proactive),遇到问题总是积极向领导反馈、建言献策、在送餐途中遇到问题也会直接自己想办法解决、看到公司的问题也会各抒己见、直言不讳、甚至在遇到公司和领导 “不太公平、低效” 的政策时、敢于反对和反抗。

  • 另一派雇员则是比较 “听话” 的一派,配合上级安排、专注于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上层决定的事情、该怎样就怎样。


2 种领导 × 2 种员工 = 4 种组合。


问题是:哪一组的搭配最成功呢?

 

答案是:其中有两组,都很成功!


  • 内向型领导 × 积极主动型员工

  • 外向型领导 × 听话配合型员工


以上两种组合的门店,利润数据显示,是全国门店里最高的,而且季度营收和利润都呈上升趋势。

© Yaoyao Ma Van As

 

然而…… 当外向型领导遇到积极主动型员工,这种组合对企业来说很可能是种 “灾难”数据表明:这样的门店,有的表现平平,有的反而还出现了亏损。

 

怎么会这样?Adam 和 Francesca 解释说:

 

内向型领导对员工的积极建言,都会认真、耐心地听取。在吸收之后,领导会予以采纳,或者就算不采纳、也会用讲道理的方式认真沟通,让下层员工觉得:在这个领导面前,我是受尊重的、被看见的、被认真对待的。他们会一方面继续积极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也对这样的领导心悦诚服。

 

相反换作一个外向型领导,如果下面的员工一天到晚这样 “抬杠”,肯定受不了,这不仅是对领导地位的挑战,更是直戳领导的外向性格,会让领导感到很不舒服。如此一来,彼此之间产生过节、抗衡、甚至哪怕就是一些小小的摩擦,都会对企业运作产生干扰、甚至阻碍。

 

但外向型领导对配合型员工而言,就非常适合了。研究者说:这些员工非常需要获得命令、需要有领导来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为什么、如何衡量和评估自己的工作表现。适当的 “管教” 对这样的员工而言,也能把他们逼出自身的舒适圈(comfort zone)、激发更大的行动力。

 

所以,性格的内向和外向,本身都不是一个好领导的必要条件。Adam 和 Francesca 的实验一经发表,给那些原先把 “外向性格” 和 “领导能力” 划等号的人,重重打脸。

 

最重要的其实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性格的相互匹配

 

© Yaoyao Ma Van As

 

作为员工 or 领导的我们,虽然很难改变自己内向/外向的性格,但是却可以有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以更匹配工作场合的需求。

 

比如在实验中,一些内向的人被要求担任 “外向领导者”,他们在经过短暂训练后,也能出色完成外向型的领导指令。


 02 

“内向的人也渴望享受社交?“

当然,但要警惕 “内向者宿醉”

 

讲完工作场合,我们再来看一个生活中更泛化的场景:那就是,社交。

 

之所以说 “泛化”,是因为人都是社交动物,有社交需求。没有一个人可以这辈子就只和自己打交道,内向者也不例外。

 

只不过对内向的人来说,社交活动会是一件非常耗费精气神的事情。那些社交场合的视觉和声音刺激,对内向者而言是过量的。因此,内向者追求的社交活动量,会比外向者少。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内向者在一段时间内参与的社交活动、超过了自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 “生病”。

 

© Yaoyao Ma Van As

 

心理研究表明:这是因为内向性格的人,大脑对多巴胺(dopamine)这种神经递质更为敏感。[1]

 

什么意思呢?社交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一种需求。所以在进行社交的时候,社交需求被满足、社交行为对我们来说也就成了一种 “奖励信号”,这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

 

由于内向者对多巴胺比较敏感,少量的多巴胺已经足够刺激内向者的大脑:“够了,我感受到快乐,可以见好就收了~”

 

而外向者对多巴胺的敏感度较低,他们需要更多的社交、更多的社交刺激,才能感受到内向者已经感受到的刺激。

 

而如果一个内向者,像个外向者一样去社交的话,就会 “社交过量” —— 再好玩的东西,一旦过了头,那也就不好玩了。

 

这个 “社交量”,说白了就像人的酒量一样。喝酒超过酒量的人,第二天醒来会遭罪,那叫 “宿醉”。

 

而内向的人若是社交超标,也一样的,会进入心理学家所说的 “内 向 者 宿 醉(Introvert Hangover)” 状态,也称 “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2]


© Yaoyao Ma Van As

 

假如你是个内向的人,在参加完一场大型Party后感到身体浑身不适,却发现别人都玩得很享受时:不需要自我怀疑,你正常得很。

 

但你确实要知道:作为一个内向者,你的 “社交上限” 比其他人低,所以要为自己负责、保护自己。

 

如果不小心进入了社交宿醉的状态,目前心理学上认为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独 处(solitude)。

 

你需要暂停一切打扰。如果这意味着正常的生活活动需要暂停,那就按下暂停键。然后,戒断网络和手机。把自己的痛苦和不安写下来,找一个同样是内向者关于社交经历的分享,或是看看小说电影、到河边海边森林里去散步、甚至就是睡睡觉…… 都是可以的。

 

03 

“关于内向,我们是否还有更多误解?”

3 点小知识,打破你的固有认知

 

1. 内向的人不爱社交,是因为害羞吧?

 

在心理学上,内向性格(introversion)与害羞(shyness),是两个彼此独立、完全不同的概念。

 

害羞和羞怯是指: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场合下,非常紧张、焦虑、不自在的状态。[4]


© Yaoyao Ma Van As

 

无论你性格外向或是内向,都有可能害羞、或是羞怯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言行举止。

 

心理研究表明:紧张的时候,只有准备不充分的人才会怂;而准备到位的人,反而会比平时练习的表现更出色。这和内向外向性格毫无关系,所以不用再持有这种误解。好好磨练自己,就不怕会害羞。[3]

 

2. 内向的人不喜欢、不善于团队协作?

 

的确,一个人的时候,内向者的单人工作效率很高。但研究表明,内向者在小团队内、特别是在每个人都有公平发声机会、被尊重被看见被重视的场合,特别愿意把自己平时沉淀下来的观察、思考、ideas 贡献给团队。[5]

 

来自美国顶尖学府 沃顿 + 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正和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开展合作,打造一系列为内向员工设计的工作细节。

 

比如:开大会时,一定会有 “安静 15 分钟(the quiet 15 minutes)” 的环节。这不是让所有人都闭嘴,而是让领导和平时经常讲个不停的人保持安静,给那些内向的人充分的空间来各抒己见。[1]

 

如此多元、尊重、包容的环境,让内向者沉淀的 ideas 有了表达的机会,对整个企业的良性甚是好事。

 

© Yaoyao Ma Van As

 

3. 内向的人不擅于坦露情绪和感受?

 

好吧,外向者可能会通过语言、神态、肢体语言等来把自己的各种感觉,把高兴、悲伤都演绎出来、甚至在别人面前演绎成大喜大悲。

 

内向者虽然不会这么做,但如果你去读读他们创作的文字、画作、音乐作品,你会发现一种更为深邃的情绪表达。

 

这是因为:内向者更倾向于把自己的情绪内化、掌控在行为层面之下,所以表现情绪的方式也就不同。[5]

 

写在最后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

 

“写这篇文章的人,自己一定是个内向者。”

 

其实大叔真的是个外向的人。或者说,我 80-90% 情况下是偏外向的。

 

心理理论中,所有关于人类性格的描述,都是基于一个维度的。这个维度的两个极端是 100% 的外向、和 100% 的内向,但几乎所有人都处于这两个端点的中间

 

© Yaoyao Ma Van As

 

我只是庆幸:自己能对内外向性格有正确的认识,也庆幸生命中有内向的家人、老师、伙伴 —— 是他们让我看到,一种如此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也让我意识到,内外向人的共同努力与融合,能擦出多么炫丽的火花。

 

如果你是个外向的人,希望你看完本文,能对这个世界 30%-50% 左右的内向同胞,有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是个内向者,大叔想告诉你:你内心的力量,平静之中不失深邃,深邃之下不失澄澈。只要你愿意好好掌控、发挥这份力量,你便能够做到波澜不惊,更能拥有海阔天空。

 

© Yaoyao Ma Van As


Illustrations / 文中插画:大叔在发表这篇文章之前,事先联系 Yaoyao,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她非常友善地同意大叔免费使用其全套画作,这篇文章也因她的画笔而熠熠生辉。在此,时差大叔向 Yaoyao 女士敬以诚挚的感谢。读者若有兴趣,可以访问 Yaoyao 的个人网站,查看更多她的画作:https://www.yaoyaomavanas.com/ 

大叔的参考资料:
[1] Wacker, J., & Smillie, L. D. (2015). Trait extraversion and dopamine func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9(6), 225-238.
[2] Shawna Courter on IntrovertDear.com (2016). Yes,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An ‘Introvert Hangover’.
[3] Petree, R. D. (2009). Peforming Under Pressure: An Examination Of Performance, Workload, And Measures Of Acute Stress.
[4] IntrovertDear.com. What Is an Introvert? Definition & Guide to Introversion.
[5] Scott Christ on LifeHack.org. 16 Things You Might Have Misunderstood About Introverts.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时差大叔,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心理0时差(ID:PsyTime),有趣的心理科普、前沿的心理动向、专业的心理研究,网罗全球,没有时差。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