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自爱,一时自虐 | 正确“讨好自己”,是一种能力

文:红豆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一时自爱,一时自虐” | 正确“讨好自己”,是一种能力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自我关怀与自我讨好。

颜如晶在一次访谈里说起她父亲:

 

“我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比如说,我要出国念书了,需要一笔钱,他就开个店努力挣钱。我一毕业了,他立刻把店关了,也不管这个店多火,他都关!为啥呢?因为我毕业了,钱攒够了呀!我爸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很轻松。他是做买卖的,只要一攒够钱,他就停了,去打打羽毛球、喝喝茶、玩乐一下。我妹要考牙医,需要5年的学费,他又出去干活儿,干完了,他又休息了。让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什么时候该拿起来。知道什么叫知足,这是很难得的。”

 

与父亲一样,颜如晶也不是一个特别忙的人。

 

这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生活节律。

 

弹幕里不少人“羡慕”。

 

大概就是因为,他活出了我们内心想要,但又没有活出来的样子


你和自己的关系怎么样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是这三种生活状态。

 

@打包贝贝

 

攒着钱呢,挣了1000元,“真是太厉害了!奖励下自己!”

 

然后花了3000元。

 

减着肥呢,瘦了两斤,“我的天哪,想瘦就瘦太过优秀,吃顿火锅吧!”

 

隔天胖了四斤。

 

这种人以“快乐自己”为原则时时刻刻都在讨好自己。

 

@贾明智读书了吗

 

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努力,要拼命,可我总觉得我对自己太好。

 

我最怕我的能力配不上我的野心。

 

我不敢在年轻的时候,追求所谓的诗和远方。

 

我的父母还在苟且,我又怎么能心安理得的放松?

 

一丝一毫的懈怠,都是对青春的辜负。我要成为年少时最想成为的人,不会为自己找任何借口。

 

你不对自己残忍,别人就会对你残忍。

 

这一类人,他们在天平的另一端,不敢对自己好,似乎只有自虐式努力,才能让他们感受好一点。

 

大多数人可能是第三种:自虐一阵子,受不了,又开始自我讨好。

 

你是哪一种呢?

 

说说讨好自己型

 

看了一个小时书,觉得自己很棒,刷手机放松一下,结果一天过去了。

 

表面上努力了,给自己一些好处,让自己感觉好一点,看起来是爱自己。

 

但往深一点说,奖励自己只是借口。

 

因为,读书需要意志努力,是压抑了一些需求的。

 

而这个压抑的需求浮现出来之后,就会让人开始想要自我补偿。

 

导致一个循环:

 

我想做什么——压抑需求——补偿自己。

 

结果往往因为过度的自我补偿,适得其反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人人都会有。

 

可这种因为需求压抑或者情绪不好,补偿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真正对自己好。

 

拿减肥来说,坚持了几天,然后大吃了一顿,看似讨好了自己,但之后也会引起自我憎恶

 

会质疑自己为什么管不住自己。

 

但其实,这并不是意志力的问题只是未被满足的需求占了上风而已


“讨好自己”也要有边界

 

为什么我们会用这样冲突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呢?


客体关系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关系模式,它决定了我们跟自己和他人的相处方式。

 

这个内在关系模式就是内在父母内在小孩的关系。

 

比如说,小时候你的父母对你比较严厉,告诉你必须要吃苦,以后才能过的好。

 

常年累月催眠下来,你就会认同这种方式。

 

长大后,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会持续影响

 

当你想要放松时,“内在父母”的声音就会出现在你耳边,你会不自觉的对自己“狠”一点。

 

但是自我压迫多了,“内在小孩”也会觉得委屈,就会想要讨好自己,这就会造成自我的冲突。

 

一会自我讨好,一会自我“虐待”。

 

哈佛大学有一门特别受欢迎的幸福课,泰勒·本·沙哈尔教授提出了“幸福模型”,把我们的行为分为了四种类型。

  • 享乐主义型:追求当下的享受,不顾长远的幸福。

  • 忙碌奔波型:为了一个长远的目标,愿意牺牲当下的快乐。

  • 虚无主义型:觉得当下也没有意义,未来也没有意义,什么都没有意义。

  • 感悟幸福型:既追求长远的幸福,也享受当下的快乐。

 

容易看出,讨好自我型属于享乐主义。

 

讨好自己型人格,有点溺爱自己,盲目的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种限制成长的爱,只顾现在,不顾将来。

 

自虐型,更偏忙碌奔波,认为只有对自己狠一点,才能过得更好,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敢对自己好。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误区:

 

  • 一个认为,只要努力就会痛苦,一时的快感就等于幸福。

  • 另一个认为,对自己苛刻以后才会幸福,实现目标才能开心,无视过程。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我们要选择一个平衡点,既要有规则和目标,也能“讨好自己”,照顾自己的感受,这才是真的对自己好,也就是4个纬度中的感悟幸福型。


正确讨好自己是一种能力

 

我们常说要爱自己,准确来讲,从心理学角度叫自我关怀

 

指的是能够感知到自己的痛苦感受,并且还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用爱和善意照顾自己。

 

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克里斯汀娜·布莱勒博士在《自我关怀》中写到自我关怀3要素,我简单总结一下。

 

第一,冷静的观察。


首先要做的不是急于摆脱痛苦,而是承认它,去观察和感受痛苦带给我们的感觉。

 

第二,共同的人性。


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会经历艰难的时刻,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

 

第三,对自己友好。


与其自我指责和否定,不如用友善的态度对待自己。

 

是不是还不清楚怎么做?

 

我们来看看萨宾娜的例子,你就会明白了。

 

她想戒掉甜食,然而并没有成功,现在觉得很羞愧和失望。

 

她没有逃避这种不好受的情绪,直面自己心中的压力,首先承认:


这太令人失望和难受了,想改掉一种已经养成的习惯可真是不简单啊。”冷静的观察)

 

接着,她积极的想到,其实很多人都遭遇过体重的困扰,还有多次减肥失败的打击,也跟她一样心烦意乱呢(共同的人性)

 

然后,她把手放到胸前心跳的地方,这个触摸自己的动作,让她平静了下来。

 

她开始想象,如果好朋友在身边会怎么说呢?

 

“亲爱的,一次小小的偏离目标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继续朝着目标努力就好啦。”(对自己友好)

 

经过这个自我关怀的过程,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狠狠地批评自己,容易丧失信心,自我否定;

 

过于溺爱自己,讨好自己,容易轻易放弃目标。

 

自我关怀和讨好自己,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我关怀,会照顾自己的感受,能安抚自己,又没有轻易放弃想要做的事

 

相比自我批评,更容易坚持下去,也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让你能持续发力。

 

最后,希望你可以享受当下,该努力时努力,想休息时也能好好照顾自己的需求。

 

眼中有未来,心里有自己。

 

记住真正爱自己你一定会感受到充实的快乐

 

而不是过山车一样,一会儿满足到极点,一会儿又开始空虚。

 

这充其量,只是被外界的噱头牵着走了而已。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 访谈节目《颜如晶:我真的不能再当“宝贝”了》北京青年x凉子访谈录
2.《幸福的方法》积极心理学家泰勒·本·沙哈尔
3.《自我关怀》 (德)克里斯汀娜·布莱勒 著;刘晓 译
4. 知乎:那些对自己特别狠的人,脑子里都是怎么想的?

作者简介:作者红豆,酷爱包臀裙,最懂男人心。吃货一枚,坚决不减肥。外表淑女,内心爷们。个人公众号:红豆老师(hongdoulaoshi)。本文转载自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0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