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转,洞见真相:排列如何精准呈现层层包裹的秘密

北京初春,漫天柳絮……

讲一个并非个案的排列故事……

和S,相约在一个雅致的饭店,寒暄之后,她开始表达对姥姥带小朋友的不满,还有自己的无奈。

一段聊天之后,我觉察到我的整个大脑发胀发沉,出于职业的敏感,还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我果断打断了她的表述。就着餐桌上的一些物件,让她进行一次排列。

她,有一些惊讶。但还是开始摆弄这些东西。她以极快的速度开始摆放,这个老大,老二,我,嗯,还有姥姥。摆放完成后,她说:应该就是这样。

我看着她,安静的说:你这大脑动的。

然后,丢给她一个纸巾盒。你继续。

她问这个是什么?我狡黠的笑:不告诉你。

她有一些不知所措,琢磨了半天,最后说,应该是我老公吧。然后放在了老大的一边。

我看着她,再一次静静的说:那个,是你的愤怒。你对老大是有愤怒的吧?

眼泪,止不住的流出。是的,我是讨厌她的,可是我很内疚啊,可是……

是啊,一个好妈妈怎么可以恨自己的孩子?我知道自己的妈妈曾经带给我的伤害,我怎么能够和妈妈一样做坏妈妈呢?

可是,亲爱的,我们不是神,我们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我们是普通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是对孩子,我们也会有恨,我们也可以,恨。

温尼科特在自己的观点里面曾经提出:

如果一个母亲只能够觉察到对孩子的爱,而不能够觉察到她对孩子的恨和抱怨的话,她就可能会把这个孩子吞噬。

而随着孩子在长大,妈妈对孩子的恨,可以让她和孩子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一点能够让孩子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和独立。

妈妈在孩子恨自己之前,需要先“恨”孩子。

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间,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恨的话,并且把它表达出来了,相当于对孩子的成长给了a gentle push(温柔的一推)。这一推,就可以建造真正健康的人格。

而当妈妈允许自己的恨,允许自己不完美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对孩子内在的恨,还有不完美的接纳。

S的排列,和她自己的陈述有不一致的地方。她对自己的孩子是有恨的,而她自己并不愿意去面对这一点,她希望自己是完美的妈妈,那么这一份恨意和控制,由孩子是姥姥顺利的接替和表达出来。

而通过对她对姥姥的否定和自己的努力,又隐秘的表达出优越感和愤怒:你看我比你会做妈妈,我是完美的妈妈,你是坏妈妈。

同时,她还如一个孩子一般的要求自己的妈妈:你应该像一个好妈妈。但是全然没有看到姥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瑕疵不完美甚至是空心没有能量的。

所以,铸就了一幕,她既讨厌姥姥的存在,也没有办法离开姥姥的状态。

因为她需要人承担她内心坏的那一面。人,总是酷爱自己的剧本,自己的角色。

当看到这里,S的速度慢了下来,也停止了抱怨指责,缓长的思索后,她摆出了最后的排列。

两个孩子站在愤怒的上面,而把更多的滋养给了老大。当进行到这里,她说,我觉得一下子清明了。

那个时刻,玻璃外的阳光也满满的撒了进来……温暖清透。

是的,愤怒并不是坏事,一念之转后,就是生命力,是祝福。而对于一切真实的存在,我们只是需要坦然的说:是的!

真实,真相。一切如实,一切如是。

后记:

S进行过长达2年的咨询,之间的过程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我慎重的提醒她,如果你的咨询只不过是为了滋养自己的小我:我在做成长,我在努力,我是好的。那这样的咨询是需要反思的,这样只不过是加强了自己的分裂防御机制,而且有时咨询师也可能被你诱导迷惑。

其实,很多时候,小我是极其精明的,通过灵修,佛学,心理学,不断壮大充盈自己,变得更加的狡黠,头脑的逻辑也越来越缜密,确实,看上去很美。

但是,真正的成长,是当下的觉察。

一声棒喝,一念之转,洞见真相,自己的人生,为自己负责!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