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 Kids」育儿,鼓励大于赞扬

当了妈妈后,和诸多家长一样,微信里就有那么一两个育儿群,每天可以看到养育者的各种困惑,深深的感受到他们每天面对的非常细节的焦虑。

在「育儿群」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个问题或许很多家长都有困惑,我决定把它拎出来着聊一聊,希望可以解决养育者的困惑,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很多宝妈会对表扬或者说夸奖这件事存在疑虑:比如:我们家的小宝宝完成一件事我们都会夸奖“真棒!”,宝宝刚会说话的时候自己完成一件事情也会自己夸自己“真棒”,那么我的担忧是宝宝会不会因为「表扬」才有动力做事情。


这里的「表扬」实际上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和实际的情况是存在一些偏差的,我们对孩子的「表扬」实际上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到的是「认可」的作用,而“宝宝你真棒“这样的语言方式,我倾向于使用「赞扬」这个词来形容。

那赞扬是对孩子有更大帮助的吗?赞扬又有什么学问吗?我们认可宝宝的语言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接下来就来分析一下和「赞扬」相关的种种观点。


观点A——赞扬有好处论此观点认为通过频繁的赞扬可以帮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改善孩子行为,增强自信心。

殊不知,赞扬短期效果虽显著,看起来孩子被激励了,行为得到了改善;但从长远来看,赞扬极容易使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总是寻求别人认可的人自我概念的形成依赖于他人的观点或反馈。换言之——别人说我好,得到他人认可,我才是好的,有价值的。

针对赞扬的另一错误观念B——赞扬能够给予孩子自尊:此观点认为通过赞扬可以给予孩子「自尊」,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被肯定和尊重的。

这个观点存在的偏差即——自尊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培养起来的。培养自尊的本质是培养孩子应对失望,解决问题以及从犯错误中学习这样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实践机会中得到自信心,提升这样的能力。

而赞扬“给予”的所谓“自尊”,是依附于别人的评价而存在的“自尊”,并非真实

所以对于「赞扬」,我持反对的观点,并和大家分享一下原因。

在我工作的罗切斯特大学,有一位非常著名的教授,Edward.Deci,他一生致力于和他的学生投入关于self-determination(Deci&Ryan,1995)的研究中,self-determination即「自我决定理论」。其中也提到了关于赞扬的实验。他把人类动机分为两大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Deci,1975)。

外部动机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得到「外部的」奖励,比如钱,奖品,赞扬,或者逃避惩罚,比如威胁等(当然还有部分可以被内化的外部动机,比如社会规则,道德准则等,这些我们可以在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的话题下详述)。而内部动机是指包括但不限于兴趣和享受,“我很喜欢”“我很着迷”这样的内部感受。

实验中会发现依赖于外部动机生活的人,缺乏自主性启动「行动力」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需要满足一些要求或者承诺的结果才会有所行动。会时常感到缺乏真实的自我(the contingent self-esteem,被软禁的自我),时常有空虚感和压力感。

但是用内部动机去生活的人,具有完全的自主性,更经常地感受到真实的自我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具有一定的成长性思维,会思考诸如下次如何能够做的更好的问题,拥有更加坚定的内心,对「自我」的信任感,内心很充实、真实并快乐(Deci&Ryan,1995)。

赞扬就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动机,赞扬的确会造成让孩子因为被夸奖而去做某些事。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会形成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和价值判断而活的观念。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孩子内心会缺乏真实坚定的自己,时常感到疲惫,幸福感会大大降低。


赞扬」还带来的另一隐患是——赞扬这种外在动机,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我相信养育者常常能够观察到或者有着相似的经验,比如当孩子在很尽兴的玩一个东西的时候,如果养育者在旁边说了一句“宝宝真棒”,孩子反而不再玩了,甚至拒绝再去玩。

形成这种心理的动因是孩子会觉得我明明是自己在很享受这个过程,我很喜欢,我是自己想要去练习我的这种玩法或者新的技能,而不是“玩给你看的”,这句“宝宝很棒”在这种时候就起到了与动机完全相反的结果,削弱了内部动因。


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内部动机」,适时的给出鼓励,并且参与到构建孩子的「内部动因」中去,理解孩子什么时候是因为喜欢,而不是因为夸奖而做这件事的。而且,当孩子饶有兴趣的做着自己的「工作」时,我们的赞扬还会打扰到孩子的「专注」。


所以回到文章的中心,我并不赞成「表扬」「赞扬」的说法,但是强烈建议养育者学会正确的「鼓励」。


因为从长期效果来看,「鼓励」会让孩子自信自立,而赞扬会让孩子依赖于他人评价生活。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认识「赞扬」和「鼓励」的区别,我给大家举个日常场景的小例子。


赞扬的场景:


宝宝在独立吃饭,一边吃,养育者不停的给予赞扬“真棒,太棒了!”


鼓励的场景:


宝宝在独立吃饭,一边吃,养育者一边说“宝宝可以用勺子自己吃米饭了,妈妈/爸爸感到很骄傲呢,宝宝又长大了!”


大家有感受到区别吗?我们再细聊聊——什么是鼓励?

鼓励是对于个体的一种认可吗?是对于个体的赞扬吗?都不是,却又可以巧妙的达到以上两种效果。鼓励是贯穿于「我理解你」「我支持你」「我认可你」之间的一条线,是将「观察/觉察」「肯定/陪伴」「坚定/关爱」这些关键串联起来的一种方法。


何为正确的「鼓励」:


正确运用鼓励的方法的前提:即特别需要养育者具有尊重孩子,并且对孩子观点「感兴趣」的态度。这样可以进一步培养孩子不被其他观点所左右,充满自信的特质。

成为孩子的伙伴,大于成为孩子的家长。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赞扬」和「鼓励」所处的视角,「赞扬」明显是从高处往低处看,“嗯,你做的好,这样是对的,很棒”。

而「鼓励」则是一种在成长中和孩子的视角交错,时进时退的视角。“我觉得你说的也有道理,这一点我倒是没想到,你可以多跟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吗?我很感兴趣。”


看到这里,相信各位养育者也从「鼓励」和「赞扬」的区别中,感受到「尊重」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希望在各位养育者表达对孩子的认可和赞同之前,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


我在激励孩子自我评价?还是依赖于别人的评价?


我尊重了孩子的兴趣和孩子正在进行的「工作」了吗?


我表达出对孩子在做的事情有足够的兴趣了吗?还是摆家长的样子,给一个敷衍的评价?


我是看到自己的观点还是看到了孩子的观点?


最关键的一条——我会对朋友这样说话吗?


所以我们如何表达鼓励?

第一点:鼓励孩子的努力和兴趣,避免夸赞其「聪明」。


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实验主导人为Dweck教授,实验大致是:孩子做一个简单的积木拼图游戏。

在孩子们顺利完成后,实验者对一半的孩子说“你真聪明!”,对另一半说“你真努力!”,结果发现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在下次选择任务的时候,选择「容易的」任务,他们开始倾向于逃避挑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选择了「更难的」任务(Dweck,2006)。

措辞不同,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发展侧重。那些被夸“你真努力!”的孩子表现出的是迎难而上,努力攻克困境的特质,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为成长型思维;而那些被夸“你真聪明!”的孩子表现出的是遇到困难选择习惯性逃避放弃,这种思维模式被称为固定型思维。

脑科学领域还发现: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面对困境中大脑会飞速旋转;但是被夸聪明,选择放弃的孩子,面对困境大脑是缺乏活跃的。

当我们在夸孩子聪明的时候,我们究竟真正想表达什么?孩子会理解为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你做的很好因为你聪明。那此时孩子会更在意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能够显示自己聪明,进而导致孩子以后会花在能表现自己聪明的表面功夫上。


当我们在夸孩子努力的时候,我们究竟真正想表达什么?孩子会理解为我们想要表达的是——我做的好是因为我的努力。所以当孩子遇到困难,孩子心理想的会是,那是我不够努力,我还可以再想办法试试。


一点措辞的区别,影响却深远。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会更有自主性,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的试错中增强,并且从这个过程中,孩子会获得「真实的自尊心」,the true self-esteem。孩子会倾向于相信自己,并且认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从而改变自己的智力,能力和品质。

举几个关于「正确鼓励」的例子:

“你的琴弹的好是因为每天努力的练习。你做的很棒!”


“你很喜欢数字游戏,我有看到你经常花时间练习。妈妈为你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骄傲。”


“虽然今天没有赢,但是妈妈有看到你尽了全力,我觉得这点非常棒!”


各位养育者是不是进一步发现了「赞扬」和「鼓励」的区别呢?

2、鼓励具体行为,避免夸赞结果。


正确鼓励例子“不错,你的这个解题方法很好。”


“妈妈看到你用几块积木搭成了一个小房子,搭得很不错。


反面例子“嗯,不错,你做出了这道题。”


“你真棒!你真会玩积木。”


我们要常说“你这个方法不错,做得好。”


少说“你很棒”“你是好孩子”。


我们可以重复事实,切记不要过度美化事实,随后表达自己对这件具体行为的认可,作出鼓励。这样可以培养孩子重视过程的兴趣而大于重视结果,孩子会乐于接受挑战,而不是关注或者恐惧挑战的结果。

3、鼓励孩子的改进和成长,避免夸赞当下的表现。


举个例子:孩子参加了舞蹈比赛,拿到了不错的名次。

正确鼓励:“你看,努力就有收获,你一次比一次更棒,爸爸/妈妈还关注到你之前做的不流畅的地方你都很好的克服了,妈妈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再接再厉。”


错误赞扬:“你真棒!你跳得太好看了!妈妈觉得你是最好看的那一个。”


其实如果上面看完,你还是无法准确的感受到其中的区别,那么你只需要懂得最简单的一点,在开口之前,把孩子换成你的一位尊重的朋友,想想这个时候的你,会对那位朋友怎么说,那基本上就不会出错了。


在所有鼓励的语言中,我们会发现基本一致的是:重复事实」(切记不要美化事实)「认可事实」「表达感受」「沟通孩子的感受」「表达期望」


贯穿其中重要的原则是鼓励我们的孩子能够知道「努力的价值」,激励孩子去自我评价,为了自己去改变;面对困境,想办法去跨越和解决,犯了错误学会自我反省,体会自己学到了什么,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会真正的自信,独立,感觉自己有价值,能够有自主性的内心充实的生活。

参考文献:
Deci, E. L., & Ryan, R. M. (1995). Human Autonomy: The Basis for True Self-Esteem. In M. H. Kernis (Ed.), Efficacy, Agency, and Self-Esteem (pp. 31-49). New York: Plenum.
dx.doi.org/10.1007/978-
Dweck, C. S.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New York: Ballantine.
作者:宋鸽(鸽子)、「大家好,我是鸽子,和一双儿女共同成长的幸运妈妈,也是哈佛大学心理学硕士,罗切斯特大学发展心理学系研究者,目前专注心理学对于育儿、家庭、婚姻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你和你的小孩是我的初心。初来知乎,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有帮助的内容,请大家多多关照。;)」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