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论宫蓓蓓夫妇中“丈夫”角色的回归之路

由罗晋、孙俪领衔主演的都市剧《安家》,我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对每一次买房、卖房中所透视的每个家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所触动。

而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妇产科大夫宫蓓蓓夫妇二次买房的故事,如果说他们第一次买房属于刚性需求的话,那么第二次买房则代表着夫妻二人共同的成长。

宫蓓蓓夫妇的第一次换房时,房似锦通过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执行力,根据宫蓓蓓的心理需求把一个十年都没有卖出去的“跑道房”打造成“星空房”,再加上儿童画廊的点缀,彻底的打动了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备感压力,心中深处向往宁静和美好的都市人。

但是,那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跑道房”,远离家庭的丈夫的卧室,正如那个游离在家庭之外的丈夫角色,给以后的家庭矛盾留下来巨大的隐患。


一.

夫妻关系的矛盾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特别是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只有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这个家庭才能稳如磐石;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必然导致一个家庭的矛盾横生。


宫蓓蓓夫妇家就是典型的由公婆、夫妻和孩子组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这个家庭是既包括“新家庭”又包括丈夫的原生家庭的复合家庭,丈夫在这个复合家庭里既要承担“新家庭”里丈夫、父亲的角色,又要担当原生家庭中儿子的角色。

“我想给你说的你不关心,你也不理我,每天回家你永远就那几个问题,我是你老婆,不是你保姆,你不是找一个人凑合着搭伙过日子,搭伙过日子找谁都行。”


宫蓓蓓的这番话说出了很多中年夫妇的心声,夫妻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困难,你想告诉他你的委屈,他却认为是你过于矫情;你想与他探讨孩子教育的问题,他却显得漫不经心。


这个时候,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正如现实中的跑道房一样,妻子一个人在跑道这一端面对公婆、孩子以及一地鸡毛的生活,而丈夫却在跑道的那一端怡然自得。妻子渐渐很难感受到丈夫在家庭里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战争一触即发。


二.

婆媳关系的矛盾


婆媳关系紧张的核心是两个女人争夺一个男人的爱而发动的地盘争夺战,归根到底是男人在一个家庭里无法协调好“丈夫”和“儿子”双重角色所造成,是夫妻关系问题的延伸。


在宫蓓蓓与公婆的矛盾激化中,我们可以看出:

  • 第一,丈夫没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一心只想和稀泥;

  • 第二,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育儿观点,打破了丈夫心中所谓的平和、美好的画面时,他会立即和公婆一起共同指责妻子教育孩子过于严厉,留下妻子一人孤军奋战。

三.

亲子教育的缺失


调查显示,8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交往。50%以上的家庭存在家庭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成了家庭教育的绝对主角。


宫蓓蓓说,两个孩子你什么都不管,两个孩子长大了,你一块尿片都没有换过,一片尿不湿你都不会用…..

其实,他们家庭里父亲角色的缺失从妻子和婆婆在月子期间住在跑道房的这一侧就可见端倪。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生活上的照顾由父母代劳,更不用提任何教育孩子的概念了,每天例行公事的询问一下钱够不够花,孩子乖不乖。

然而,却对近在眼前的爷爷奶奶对孙子的溺爱,视而不见;对妻子建议的科学喂养,漠不关心,当妻子教育儿子的时候,他又从中阻拦,造成儿子任性蛮横,不服管教。

四.

是什么造成

丈夫角色的萎缩呢?


1. 主观原因:自我角色混乱


角色认知是指个体对角色要求的职责的了解程度,当个体承担多重角色时,需要充分了解每个角色所赋予的意义,完成角色协调一致性。

但是,从宫蓓蓓夫妇二次买房的争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家庭中,丈夫并未明白这三种角色的定位。

在夫妻关系中,他无暇注意妻子的情绪变化也不懂如何进行沟通;在亲子教育中,一味认为提供物质支持就是全部,不参与孩子日常养育,亲子感情交流,在这个家庭里丈夫角色、父亲角色逐渐被阉割,被儿子角色所抢占。


① 原生家庭中的承继


在社会学研究层面,婆媳战争爆发的时候,很少听到公公的声音,正如在核心家庭那个萎缩的丈夫角色一样,公公的角色一样十分薄弱。

而正是因为公公角色的薄弱造就了儿子和母亲的共生关系,母亲感受不到丈夫的角色,就会把全部共生的纽带和儿子绑定在一起,然后如此代代相传,儿子从原生家庭学到的就是逃避型的丈夫角色

② 角色社会化中拒绝学习


当我们每个人带着原生家庭的模样进入新的家庭,如果夫妻可以共同学习、成长,完成对原生家庭的疗愈和修正,是可以走出原生家庭的阴影的。


但是,如果一个人无法通过学习而自省,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应对方式,不能接受与自己原生家庭不同的模式,不能理解和体会角色的新意义,那自然会在角色错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 客观原因:三世同堂的生活环境


武志红的《巨婴国》里面提到一个概念: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

婴儿生下来0-6个月的时候,是完全没有任何行动能力的,一切吃喝拉撒睡都得靠母亲来伺候他,这个时候的他主观意识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之间的区别,婴儿和母亲是完全的母婴共生体,那么当孩子成人之后,心理模式还是和婴儿一样,就叫做病态共生,成为“巨婴”。

“三世同堂”的家庭环境正是滋生“巨婴”的温床,在这个家庭里婆婆是和她儿子捆绑在一起的,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儿子,担当她儿子应该担当的父亲职责,造成儿子徒有父亲角色的空壳,却没有父亲角色的内核。

并且,贪图享受的儿子自然享受饭来张口和不用担当婚姻责任的轻松,而这些都得益于其母亲的付出,他自然对母亲充满了感恩。

所以,在婆媳盾中,他不自觉的为母亲叫屈,指责妻子,继而造成与妻子的隔阂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他在家庭中的儿子角色不断的放大,丈夫角色不断的萎缩。


五.

丈夫角色的回归之路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家是港湾,爱是退路。丈夫在家庭里的回归,除了完成他对角色的自我觉察之外还需要妻子的支持和帮助。


1. 通过学习完成角色觉察


学习适应能力是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热点,是指学习者积极主动的调节自身的机体和心理状态,来适应外界环境所展现出来的能力。

当原生家庭中的“儿子”步入婚姻,进入“丈夫”的新角色,主动学习丈夫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并了解妻子对丈夫的期望。这些将为丈夫胜任新角色、适应“原生家庭”到“新家庭”环境的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脱离原生家庭的困局


武志红说,中国家庭有种浆糊逻辑:边界不清。


而边界不清一直是很多家庭问题背后的根源,父母在儿子新的家庭里依旧扮演着控制的角色,所以,若想完成丈夫新角色的蜕变,必定要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

① 坚定夫妻关系是第一关系


具有“婚姻教皇”美誉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幸福的婚姻》中,对处理婆媳关系的所持的观点是:

当遇到婆媳问题时,丈夫要和妻子反对他的母亲,在这个家庭里,他首先是一个女人的丈夫的角色,其次才是另一个女人的儿子的角色,他不应该在角色问题做出妥协,必须站在妻子一边,而不是保持中立。


婚姻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在丈夫和妻子之间建立“我们”意识,丈夫必须让母亲知道他的妻子才是排在第一位的

虽然,这个立场母亲的感情或许会受到伤害,但是她最终会适应这个事实,尊重儿子的决定。

② 勇敢表明自己的边界


如果在婚姻中不敢表明“新家庭”和原生家庭的边界,依旧愿意遭受“以爱之名”的情感绑架,让父母来掌控新家庭,其中一方必然会出现“两面受敌”的情景,所以,若想摆脱困境,勇敢的表达边界感非常重要。

婚姻是一个男人成长的契机,是脱离原生家庭,完成独立人格的成长之路。学会拒绝和设立家庭边界感,是不让父母的观点影响自己婚姻关系的基础。


③ 夫妻共同努力,找寻回归之路


钱钟书老先生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婚姻也是一次修行。幸福的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的“经营”,每一桩婚姻都是丈夫和妻子共同升级打怪,丈夫的回归正是需要妻子这所“好学校”的支持和帮助。


第一,接纳丈夫的成长滞后性。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说,男人和女人的生活侧重点并不相同,女人更重视感情生活,而男人则更重视物质生活。所以女人希望男人沟通感情,而男人往往用金钱和物质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宫蓓蓓认为丈夫不理解她的委屈,不关注她的感受就是对婚姻生活的漠视;丈夫认为他努力工作,挣钱养家,上交工资,对妻子从一而终就是自己对家庭的爱意最大的表达。

有时,男人无法很好的承担丈夫的角色一部分原因来自不会而不是不愿,而这些是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不断进步的。

第二,用同理性沟通代替指责性沟通。

肯定他努力工作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的心,你看得到他的付出,并心存感激。

表达对他的期望时,把重点放在自己的需要上,让对方明白懂得你到底需要什么,以“我”开头而不是以“你”开头,尽量使用“需要”“希望”这样的词,让你的表达以自己的需要为重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指责对方上。

例如:

你在朋友面前一直反驳我,让我感受到很伤心,也很没有价值感,感觉你一点儿都不尊重我的观点。

我也希望我可以相信你,但是当我当你每次都和你妈站在同一站线反驳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真的很难过, 觉得我在你心里一点儿都不重要。


写在最后


当宫蓓蓓对着丈夫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我们俩好,是希望跟你好好过日子,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要跟你离婚。”这时丈夫眼角泛红,紧紧去握住了妻子的手。我想,他正努力走在丈夫角色回归的路上。

在婚姻的长河里,两个人产生矛盾,发生争吵都不可怕,坚定信心,共同解决矛盾才是幸福婚姻的真谛。






文:伴我心理工作室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