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兜兜
来源:微信公众号:奇迹杂货店(ID:zahuodian019)
啊,要不要结婚?
这实在是一个好问题。
不结婚吧,又担心自己孤独终老;
那结婚吧,跟谁结啊?
尽管大部分人一直声称说他们渴望并期待结婚,但是近年来单身成人延迟结婚或选择根本不结婚的数量正在增加。
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影响婚姻决策的因素包括经济和结构,还有导致对婚姻充满希望或不抱希望的社会认知过程。
其中,人们的择偶标准在塑造他们寻找伴侣的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爱管闲事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所说,“你找不到对象一定是因为你要求太高,眼睛长在头顶上”。
个体在寻找伴侣的过程中,对于伴侣抱有不太“现实”的标准,更可能会遇到困难,而因此选择延后或放弃婚姻。
配偶选择的几个突出理论表明,配偶标准的可实现性在确定配偶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1
社会交换理论
长期伴侣选择的过程类似于人们在社会交易市场寻求最佳合作伙伴,因为他们都需要对方提供一些回报。人们对理想长期伴侣的集体印象一般包括漂亮(惊为天人的那种)、善良(发自内心的那种)、富有(白手起家的那种)。
通常来说,人们会根据潜在伴侣符合该印象的程度来预计其回报程度。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完美的10分伴侣,而几乎所有人都期望自己可以获得完美伴侣,因此,即便遇到了比所谓理想伴侣更加适合结婚的人,也可能会因为对于完美的憧憬而拒绝。
从这个角度来看,认清自己作为伴侣所能为对方提供的价值,使其与自己的总体配偶标准相接近的人,在寻求伴侣方面应该更加成功。
02
伴侣选择的进化模型
人们对长期伴侣的标准首先应该确保他们与伴侣结婚的能力。
进化理论家认为,人们的交配选择是由先天的心理机制所驱动的,以优先的形式发展,帮助我们的祖先解决与生存和繁殖相关的适应性问题。
虽然所有人都被迫寻找伴侣来加强其生殖成功,即寻找具有良好遗传适应度、具有投资未来后代的能力和意愿的人,但个体并不同等地具备来争取最理想配偶的能力。
比起为标准之外的伴侣浪费宝贵的时间和为其争夺资源,评估自己身为配偶的价值并制定准确反映这种自我评价的标准被认为是生殖适应性的。
因此,像社会交换理论一样,进化理论认为,个体的配偶标准超过其自身作为长期伴侣价值的人(至少暂时)将没有伴侣。
03
婚姻搜索理论
找到一个良好匹配的伴侣可能会影响婚姻时机,只有当继续寻找伴侣的成本胜过这样做的预期收益时,人们才会依靠一个伴侣(例如,当前可获得的伴侣年薪百万,而再找几年获得的伴侣可能年薪只有十来万)。
这些成本和收益被假定取决于一个人在婚姻市场上的价值和他或她遇到的潜在伴侣的类型。
换句话说,具有高配偶价值并且贴近完美伴侣人设的个体可以选择,并且几乎任何时刻都能迅速地找到可接受的伴侣,而具有较低配偶价值或离完美伴侣人设较远的个体,将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合适的伴侣,除非他们降低选择标准。
这表明,提出配偶标准时没有仔细衡量继续寻找的可能成本和收益的个体,最终可能会延迟他们的迈入婚姻的时间,有时甚至是无限期的。
因此,婚姻搜索理论补充并扩展了社会交换和进化观点,提出,高估自己伴侣价值或提出不合适的配偶标准将阻止其进入婚姻。
近期研究表明,有着不现实择偶标准的个体仍然可能获得一段浪漫的恋爱关系,但是他们不太可能建立能导致婚姻的关系。
事实上,持有不切实际的标准的个体,对其所拥有的关系总是不太满意,更不愿意在未来继续这段关系,并且更不乐意与当前的伴侣继续交往。他们也不太可能相信他们会同当前的伴侣结婚,而这种态度反过来又与实际的婚姻行为密切相关。
尽管研究结果不能排除有着不现实标准的个体最终仍然会与某个伴侣结婚的可能性,但它很大程度上仍然表明只要维持这样的标准,那么结婚对于这类人来说是不大可能的。
不切实际的标准除了会抑制人们建立婚姻关系的能力之外,也会降低其对婚姻的投资,尤其是年龄较大或有过多次恋爱经历的人。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
心理上的适应性使人们脱离、放弃他们总是无法实现的目标。因此有着不现实择偶标准的人们对结婚的重要性不感兴趣,对于寻找结婚伴侣也不太在意。
但对于不现实的择偶标准的定义也非绝对,本身在经济、长相、性格各方面都很优越的个体,要求对方各方面水平相衬有什么问题?所以真正不切实际的择偶标准大概就类似于贫民窟的姑娘想嫁给王子吧(摊手)。
这篇不是想批评单身的各位一定是因为眼光高,而是希望真心想找到伴侣的各位能够再次认真审视自己,对照自己的标准,是不是真的会有那么一些些不匹配呢?
而还有很多朋友要求也不高 单身实属无奈,毕竟身边连个满足最低标准的都没有。就像开头的歌里唱的……
“我还打算 把最好的爱给你却已经来不及 遗憾的是”
……
你不出现啊!(摊手)
至于像兜兜这样已经不care这件事的各位,看到这里真是辛苦了……毕竟我在封面就提醒过你们了……(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