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这个话题,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方面,当一个问题影响到大部分人且大家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时,这个问题就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的思考。
李松蔚老师在对逃避心理进行分析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逃避的往往不只是那些东西看上去的本身,更是在逃避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拥有永远选择的自由,每一次逃避都有我们隐秘的偏好。或者不如说,我们在逃避的,是藏在【逃避】两个字下,我们所不愿意真实面对的内心。
01
时下【打工人】一词突然爆火,各种社交媒体上都能频繁的看见一些上班族用这次词汇来形容自己,这个词似乎突然给一群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定位,大家都争先恐后的给自己戴上这顶帽子,以示自己是于这个群体的一员,仿佛有了一种归属感。
打工,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为别人工作,打工的目的仅仅是赚取生存资料,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已不再局限于生来下,活下去这样的简单含义,而是开始追求更加精致更加舒适的生存状态了。
而就在这样的意识与现实产生的鸿沟之间,【打工人】一词很好的诠释了很多人已经开始不满足于枯燥乏味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工作,但不去工作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解决的窘境,唯有找到一个大部分有着相似感受的人都认同的词汇,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无助。
可是仅仅通过一种群体共鸣就能解决意识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所在吗?显然是不能的,并且【打工人】一词的爆火很大程度上促成了一种新的逃避的方式,有的人就会想到:反正大家的工作都是一样的不开心,我懒得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了,我也懒得去为自己争取什么了。
02
有这样一些朋友对他们自己选择的工作有着无尽的抱怨,但面对改变时他们就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
–工资太低,看见他人比自己工资高就很难受,想离职换一个薪资高一些的工作,但能力不够,还是算了吧。
–回报与付出不成正比不敢离开原工作单位,害怕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作,害怕进入新环境,还是算了吧。
–不停的更换工作,似乎干什么都没有兴趣,对未来感到迷茫,那就这样过一天算一天吧。
这时候他们就产生了一种叫做趋避冲突的矛盾心理,一边想要改善自己的状态,一边又不想跳出舒适区去做一些改变,并且他们将大部分问题都归因于外界,是公司不行,是老板不人性化,是同事不友善,是上天给的运气不好,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错的是这个世界,我只是一个受害者。
不敢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懒于改变,所以一边埋怨一边执拗的做着这些令自己不愉快的工作或者不停的换工作来逃避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然抱怨和更换工作的行为也只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手段,但造成焦虑的背后原因始终未能被挖掘和根除。
03
常见的逃避心理形成的原因:
1. 在过往处理事情的经验中,用逃避的应对方式获得了好处。
2. 对事情发展的走向没有把握,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承担后果。
3. 缺乏自我认知和着手改变的动力。
但不论怎样逃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令自己感到痛苦的问题视而不见,它终究不会凭空消失,还有可能因为逃避延伸出其他问题的叠加,导致事情更加的混乱糟糕。
所以直面问题,改善逃避心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课题,那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对应对逃避心理呢?
1. 在与世界的碰撞中寻回自我
陈海贤老师说过: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当我们不去与外界接触,仅凭空想象很难发现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合适什么。只有去与世界碰撞,去不停的试错,才能从这个过程中创造出自我。并且当人们能够从现实自我的角度去做选择时,就能够对自己的选择以及选择带来的后果负责。
2.培养预见性
当我们把眼光局限在眼前或近期时,就容易受到临时性好处的影响,而难以觉察这样的短见会长期的让自己陷入困境,比如:有的人从事了一个十分轻松的工作,对能力的要求不高,就是薪水微薄,他也知道想要更多的报酬就需要去提高能力,但是提高能力在他看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也就不想去面对和行动了。
然而只有将目光放长远,去提升自己的技能,认识到工作能力与高回报的关系,才有机会过更好的生活。
3.从微习惯中找回对自己的掌控感
微习惯即:把一个复杂的行为,拆分成最简单的行为。当我们的目标定的太远,就容易丧失信心,从而放弃行动回到逃避状态,那么在生活中培养微习惯便有助于我们轻松的获得满足感和对自己的掌控感,从而在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后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和挑战新的问题。
逃避总是容易的,可逃避只会换来更多的压力和数不清的难题;直面问题,承担责任是痛苦的,但刨析自我的疼痛却犹如破壳新生前的考验。逃避是一种自我囚禁,唯有遇到问题迎难而上才正是实现自由解放自我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