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加,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容易。
活着不易,情绪就会波动,而起伏的情绪背后,容易让一个人自卑、焦虑,甚至是绝望。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负面的情绪中,生活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那么,我们该怎样走出负面情绪呢?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01
正确理解自卑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自卑并不是坏事,也不是缺点,因为它是可以被超越的。
也就是说,自卑可以变成一种动力,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通过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
就像阿德勒自己,4岁才学会走路,且体弱多病,患有佝偻病;读书时,成绩也很差,老师建议他父母让他早训练做个鞋匠,因为老师判断出他的学习成绩和身体状况以后做不了什么其他的事情,但这样的身体缺陷并没有压倒他,反倒刺激了他的上进心,成就了他。
有人说,阿德勒的一生就是“一个男人努力克服自卑感的优秀样板”。
而另一方面,阿德勒提出的“自卑情结”,却是一种心理问题。
他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结。”
比如,有人认为是自己学历低,所以怎么努力也无法成功;自己长得不漂亮,所以才没人喜欢,等等想法,但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结是我们把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来使用的状态,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拿出勇气去面对。
这里,我们要明白自卑感和自卑情结是不同的。
02
正确看待焦虑
说到焦虑,大家也不陌生,但我们要分清焦虑和焦虑症。
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控制焦虑》一书中强调,几乎所有人都渴望快乐地生活,没有任何痛苦,而正是这样的想法导致了我们内心的痛苦和不健康的焦虑。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些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焦虑情绪。
这里,首先我们要明白,适度的焦虑,是生活的动力。
比如,我们过马路时,担心车子多,危险,会时刻保持警惕;快期末考试了,害怕成绩差,紧张地复习,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焦虑,因为当走过马路,考试结束,焦虑的心境几乎就消失了。
其次,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过分担忧。
也就是说,那些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的焦虑,才是问题。比如,每次过马路时都担心车子会撞到自己,以致自己不敢过马路;每次考试都会紧张到无法复习,也不能正常参加考试,这就是问题了,需要专业人士帮助解决。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焦虑,一般都是正常的焦虑,或还没有达到“症”的焦虑状态,这时,更多地需要自己来慢慢化解。
这里,我们区分好自己的焦虑状态,看到焦虑和焦虑症的不同。
03
学会欣赏自己,
走出负面情绪
前面说了,自卑和自卑情结、焦虑和焦虑症都是不同的,我们在认清这个问题后,才能慢慢走出负面情绪。
其一,我们要审视自己身上的自卑和焦虑情绪。
这个审视,就是让自己明白,问题只有自己才能解决。
比如工作上的不如意,让我们陷入自卑状态;家庭的不和谐,让自己焦躁不安,等等问题,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得以缓解,因为人是不能改变别人的,期待他人改变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
或许很多人的负面情绪之所以无法缓解,就是因为他们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外界,希望他人能够改变来迎合自己的需求,所以,认清改变的顺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其二,学会欣赏自己,让自己走出负面情绪。
前面说到了自卑情结,那是我们为自己不愿改变找的借口,其实就是没有勇气欣赏自己,接纳自己,而过分担忧导致的焦虑状态,也是如此,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比如,“认为学历低无法成功”的自卑情结,就可以转变为“虽然自己学历不高,但仍然可以有所成就”;家庭矛盾带来的焦虑感,可以转变为“先试着改变自己,然后再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唯有接纳自己,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欣赏自己才能够让自己振作起来。
当然,欣赏自己并不是要我们盲目自信,而是想说,我们也不要走入另一个极端,武断地自我否定。
其三,我们要明白,有些时候我们认为的缺点,或不自信的点,未必是真正的缺点,因为任何事都有两面性。
比如前面说的学历低,可能是很多人自卑的点,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学历低,证明了步入社会的时间早,那是不是可以说,社会经验就丰富呢,所以我们不要限制自己,尤其是要学会转换思维习惯。
埃利斯在谈到如何控制焦虑时,用的就是理性情绪疗法,而理性,就是在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导致我们情绪低落的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想法或信念,这一说法和阿德勒强调的“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的观点是一致的。
其四,学会欣赏自己后,要付出行动去改变现状。
欣赏自己,不能停留在“觉得”自己很好的阶段,而是要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好,这就需要为此付出行动。
只有行动起来,才能真正走出自卑焦虑带来的痛苦。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要认清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然后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
比如,学历低让自己自卑这件事,如果提升学历变得不太可能,那就不要再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这个上面,而是找到那些可以改变和提升的点,并为此做出努力,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和做法。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人生并不是和他人的比赛,而是和“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为那个理想自己奋斗的同时,不要忘记欣赏自己。
因为欣赏自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