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能让我们走出鸡娃焦虑吗?|《小舍得》有感

01

上高中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能背出很多我连听都没听过的唐诗宋词。原来这是他们在学龄前父母让他们背诵的。

我责备父亲,为什么不在我小的时候多教我几首唐诗宋词。父亲沉默半晌,心情复杂地说道,他只是希望我的童年能够多一点孩童的天真快乐。

随着《小舍得》的热播,不同的教育理念和“鸡娃”焦虑被摆在大众面前,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就连我先生这么讲究顺其自然的人,自从看了《小舍得》,也开始为将来的子女教育竞争问题感到焦虑。

借此机会,我和先生就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最后,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子女教育问题的本质,就是对“我希望子女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的回答。而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对“我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向往什么样的生活”的回答。

归根结底,就是要回答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人应该如何过完这一生,也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问题。

在《小舍得》这部剧中,南俪一家是“佛系”的代表,奉行“做人呐,最重要的是开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是,职场的失利彻底击垮了南俪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她无法接受与总监之位失之交臂,就因为学历低人一等。

将来女儿夏欢欢有可能遭受同样的经历,成为南俪内心深处的焦虑和恐惧。于是,南俪丢弃“佛系”,开启“鸡娃”模式,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女儿身上。夏欢欢也从原来的健康快乐,渐渐开始攀比、嫉妒他人。

田雨岚作为“鸡娃”的代言人,成为《小舍得》整部剧焦虑输出的中心人物。在田雨岚的高压教育方针下,儿子颜子悠竟然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比如,颜子悠焦虑紧张的时候会忍不住抠手指,一到考试就生病,甚至产生幻觉,看见一个叫大龙的孩子在踢球、玩耍。可就在这种情况下,田雨岚仍然强迫颜子悠去上补习班,更不愿带孩子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田雨岚的教育风格跟她小时候物质匮乏、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不无关系,正是早年的经历塑造了她今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她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像当年的自己一样,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过上物资丰富、高人一等的生活,她会毫不犹豫地拼尽所有,也要求儿子拼尽全力。

可见,父母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决定他们的教育方式,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与成长。

02

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能培养出既健康又优秀的子女,走出“鸡娃”的焦虑怪圈?

在如今这个多元的世界,这个问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我尝试在积极心理学中寻找答案。

积极心理学,乍一听,就是教人怎样打鸡血,让人积极面对痛苦。这岂不是让人更加焦虑?其实,这是对积极心理学的误解。积极心理学绝不是一味鼓动大家力争上游的心灵鸡汤。

积极心理学关注怎样获取诸如幸福、成就与感恩的积极体验,研究如何培养像价值、兴趣以及责任这样的积极品质。同时,它也强调怎样构建积极的机构,比如家庭、学校和社区等。

积极心理学既不是鸡汤心理学,也不是贬低消极的心理学。它不但不否认消极的体验,还非常重视消极体验与积极体验之间的关系。痛苦与幸福的关系就是积极心理学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

大家为了孩子的教育,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为的是将来孩子能够过上幸福的日子。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幸福是什么?幸福与痛苦之间有关系吗?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是身体无痛苦、灵魂无烦恼。我觉得不无道理。物质富足,不需为吃穿用度操心,无病无灾,内心安宁祥和,即使没有事事得偿所愿,也能从容自处。这样的生活岂不美哉?

虽然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不一样,但是,要获取幸福都离不开痛苦。很多人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幸福不是要远离痛苦吗,怎么反而离不开痛苦呢?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当一个人产生需要,这个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态就是矛盾,而矛盾会让人感到痛苦。

在矛盾或者说痛苦的驱使下,人们会寻求需要的满足。当需要被满足了,痛苦就会消失,从而感到幸福。

可以说,痛苦是拥有幸福所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同时也是促使人们寻找问题解决之法、心智获得成长的良药。

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你见或不见,它就在那里。对痛苦假装看不见,虽然一时痛快,却让人错过一次心智成长的机会,将来必将加倍痛苦。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一书对痛苦是这样描述的:

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替代品(注:神经官能症)最终带给人的痛苦,甚至比所逃避的痛苦更为强烈。

如果不顾一切地逃避问题和痛苦,不仅错失了解决问题、推动心灵成长的契机,而且还会使我们患上心理疾病。

《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认为,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什么是自律?每天把计划从早上6点排到晚上11点,强迫自己去完成这些只有超人再世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是自律吗?一年365天,天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没有一点娱乐和放松,这是自律吗?

不!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律。

真正的自律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制定计划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不切实际的计划要么无法完成,使自己备受打击,要么潦草完成,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尊重事实就是要看清家庭的实际情况,尊重孩子的特质。

比如说,孩子对数学很感兴趣,不妨鼓励和支持他的兴趣,肯定他为了兴趣所付出的努力,在家庭能力范围内提供必要的资源,而不是逼着孩子去学钢琴、唱歌这些他不喜欢的东西。

真正的自律需要人们保持平衡。因为只有学会平衡,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成长的动力。

试想,一个人每天都在工作,身心从未得到放松,那么他将身心俱疲,甚至可能累到在工作岗位上,又谈何继续工作呢?就算再忙碌的社畜,一年之中也需要有五一、十一、春节假期,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也需要时时保持平衡。“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劳逸结合。这不仅是为了孩子的身心着想,也非常有益于提高学习效率、强化知识整合。据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学习之后玩耍或休息,知识会自动在大脑中进行整合,使记忆更牢固。

推迟满足感是自律的第三个原则。推迟满足感就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小舍得》中的南俪和田雨岚不放过任何攀比孩子的机会。倘若她们知道推迟满足感的真谛,她们就不会盲目追求当下虚荣心的满足。教育的成功和孩子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这种巨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不是任何眼前的满足感所能比拟的。

研究显示,小时候把好吃的东西留在后头再吃的孩子,成年后表现出更强的挫折应对能力,获得成就的可能性更大。

所以,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推迟满足的能力。例如,鼓励孩子先完成作业,之后孩子就可以去做喜欢的事情。

最后,自律要求人们承担责任。遇到问题,要直面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把问题抛给别人、丢给社会。不管自己做出什么决定,人们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现在的教育界严重内卷,教育体制等外部因素固然是重要原因。虽然上海等地开始试行教育改革,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为人父母,在抱怨过后,还是应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想想自己能够为孩子做点什么。

03

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有爱自己孩子的本能。爱,就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做的。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爱孩子,却一直用错误的方式去爱,有些方式甚至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我很喜欢斯科特·派克对爱的定义:

,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正确地爱孩子,我们首先需要促进自己的心智成熟。心智成熟之路,就是直面痛苦、承担责任之路,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的旅程。

心智成熟之旅或许并不能让你马上摆脱“鸡娃”的焦虑,但是当你和孩子一起走在这条路上的时候,你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解决问题。最终,你们将获得更加丰盈和幸福的人生。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我曾责备父亲没有让我多背点唐诗宋词,却忽略了,我并没有那么喜欢背诵唐诗宋词。

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四处探索,花圃边的一只蜗牛,围墙下的一棵小榕树,野地里的一滩水塘,都让我兴趣盎然。父亲看见并重视我的个性,不对我加以束缚,才使得我直至今日都仍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充满求知欲。

我开始理解父亲的做法,并发自内心地感谢父亲如此尊重我的天性。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跟其他人的不同,但是是适应我的个性的。

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需要被看见和尊重。这个世界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育方式模版,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

世界和我爱着你,还有你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7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文:不会思想的芦苇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