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亲密关系:“我需要的不是否定,而是应答”

作者:一下冷静
编辑:偏偏来迟
来源:微信公众号: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

“我永远不会停止爱他,即使已经毫无意义。”


这是美国影片《婚姻故事》中,妮可对查理说的。故事的结局令人唏嘘,但故事的过程是实在的真实与刺痛。

一开始,妮可是大热的电影明星,为了爱情,妮可放弃了原本风生水起的事业,选择和查理一起工作。但后来,在和查理的相处中,妮可发现,查理始终没有把她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她从没有得到过查理的认可和肯定。就连妮可想尝试导演的梦想,也只停留在查理每个“下一次”的回答中。

当妮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我连自己是什么品味都不知道了,因为从来没人要我运用自己的品味。”


查理却还无动于衷:“她并不是想要什么发言权,只是想抱怨一下”罢了。

实际上,这对恋人处在一段“否定式关系”当中。这样的感情,是通过一方控制、否定甚至打压另一方来取得胜利的。我爱你,首先要承受得住你对我持续的否定。毫无疑问,这并非是“谁不爱谁”的简单说辞,而是“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在一起”的世纪难题。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亲密关系?或者说,好的亲密关系,能带给我们什么?


01

亲密关系存在着一种叫“依恋”的成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尔·谢弗与辛迪·哈赞对情侣们进行了一项调研,他们发现,亲密关系当中存在着某种情感依恋。这种依恋会有的一些表现是:


(1)自己需要与爱人在情感上有亲密的联结;

(2)当自己沮丧时,需要爱人能够有所回应;

(3)如果知道自己拥有爱人的支持,就能比较勇敢地探索世界。

也就是说,好的亲密关系,一定是这样的:


“我很久没见到你了,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抱抱你。”

“每次我难过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TA。”

“我其实是个很悲观的人,总感觉自己经常遇到不顺心的事儿,所以会经常跟TA打电话,在他面前说上几句。我从TA那儿得到的,永远都是鼓励和帮助。以前考研的时候,那一整年,我们都只见了两三次面。但就是因为我知道有TA在,所以我才能坚持下去,也知道因为TA在,就算失败了,也不会太糟。”


你看,亲密关系和依恋往往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了这种依恋,大概也做不成恋人,只能做兄弟了。但为什么,我们非需要这种依恋不可呢?


约翰·鲍尔比认为,我们在婴儿和儿童时期学会的与父母之间的特定依恋方式,就是我们对“关系”的最初认知,也可以说是一种既定模型或图式。这个早期图式常常伴随我们一生,并扩展到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之中。


从医学上来说,每当我们和伴侣亲近、拥抱时,身体则会产生大量的“拥抱荷尔蒙”,即催产素与血管加压素,这样的激素会启动大脑的“奖励中心”,使我们体内充满能带来平静和愉悦感的化学物,如多巴胺,同时抑制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


所以,这种依恋关系,某种程度上也是由机体反应决定的。依恋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是我们外部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


02

“否定式关系”缺失的是“应答”的内核


亲密关系的天平上,一方的“依恋”,对应的是另一方的“应答”。


应答,更具体一点说是“感知伴侣应答”,它是个体认知和感受到来自伴侣的理解、确认和关心的程度。


亲密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归属与关爱。如果对方一直对自己的自我价值进行否定,忽视甚至无视对方的情感需求,那么这份归属和关爱,可能也就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散去了。


看到过这样一段留言:


我难过失落的时候,真的想让TA告诉我‘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然后给我一个拥抱,我觉得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疗伤方式,而TA却只会跟我讲道理,指出我在某件事情里处理得不好的地方。我常常怀疑自己,在这件事情里,我真的一无是处吗?我想要他给我一点情感上的支持,真的错了吗?”


所以,只有感知到来自伴侣的应答和肯定,个体才会觉得被理解,被关心和被重视,也只有这样才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促进自我的成长。如果没有对方的共情,或者说真正从情绪上去应答“我的”问题,而只是“问题”。那我面对的,可能更像是一个空气般的存在。


感受到一个人的爱,是我能感知到你给予我的应答。


03

“否定式关系”为什么难以忍受


“否定式关系”的致命之处在于,如果只是某个不熟悉的人投来的质疑的目光,我们都可以轻易地躲开,就算溅在了身上,回去洗洗也就没事儿了。但正因为是最亲近的人,所以在情感上也有着最真切的疼痛。很多事情一旦加诸上“亲密关系”的头衔,问题就难办了。


《再见,爱人》中,对待朱雅琼将其看作事业的唱歌,王秋雨毫不留情:“我觉得你唱歌不好听”。


这让朱雅琼直言:“这个否定,是我跟他关系的一段否定,我都觉得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是在羞辱自己了,我觉得自己被刺伤了。”


想必,朱雅琼在离开王秋雨之后,还需要花很久的时间去疗伤。


我们并非不能接受别人的否定,而只是因为,那是作为伴侣的你给的否定,所以更难以忍受。


为了持续这段亲密关系,有的是抱着“关系就是要磨合,磨合之后就会好了”的心态,也有人是“真的太在乎一个人,在一起之后,你的标准就变成了我的标准”。自己的真实内心不断被掩盖,自我逐渐褪去了。更多地,到最后,是只剩下“分手应该体面,谁都不要说抱歉”的告别词了。


“肯定对方的价值,是表达我爱你的一种方式。”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希望感受到肯定和应答的意义,从中生发出生命流动和自我成长的可能。在这其中,依恋,是亲密关系的本质。正是这种依恋关系,变成我们的软肋,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受到否定,而不是应答时,感到两个人之间正在失去情感上的连结。这段关系作为自我成长的土壤的作用,也就随之失效了。


当然,我们并没有说,个人的独立和判断不重要。只是说,亲密关系中一定有一部分是我需要你的应答,也一定有一部分是,是你激发我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和方向。


参考文献
1.苏·约翰逊.依恋与亲密关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M].2019.
3.熊剑峰.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感及其与依恋类型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一下冷静,编辑:偏偏来迟。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学了没(ID:socialor),泛社会知识社区~理解社会,探索自我。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