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接待一位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焦虑,她向我介绍到她的孩子已经七岁,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孩子本身聪明好学,喜欢运动社交,性格外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孩子外向的性格,也导致他在自我约束力方面比较差,经常在课堂上做小动作,课件休息时间欺负同学,这给管理的老师带来了很多麻烦。
而更让这位母亲感到焦虑的是,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是一位对纪律要求很严格的老师,这让刚刚入小学的孩子不断发出警报,入学不到一学期,就已经被反复通知家长,这位母亲平时工作很忙,而丈夫常年在外,教育抚养孩子的责任都在她一个人身上。
“蕉绿”带来的洪水猛兽可能吞噬掉孩子的安全感。
在倾听这位孩子母亲的倾诉后,我问道:“不知道你在收到老师的这些反馈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这位母亲说:“我感到特别愤怒,因为这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前两次我能够和他好好谈,到后面我实在忍不住就打了他。”
“那打完以后会有好转吗?”我接着问道。
“刚刚开始第一次打完好了一周时间,而现在似乎这个方法也已经不管用了,而且孩子犯错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已经被老师说得都快无地自容了。”
“哦?你是有发现孩子在这种方式下变得越来越糟糕?我不知道孩子除了在学校的表现变差了以外,还有为什么其他的问题吗?”
孩子母亲眼睛有些微红,轻声说道:“孩子父亲长期在外,就我一个人和一位身体不好的老母亲一起照顾抚养孩子,孩子在我心里也是情感的依靠,以前孩子还经常与我互动交流,而现在孩子似乎都不太愿意和我说话,有时候感觉他晚上睡觉都有些担忧紧张,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感到难受。”
此时,我知道孩子母亲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问题,于是我轻轻安抚道:“其实,作为一位母亲,你尽了你的责任,我也看到了你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努力和付出,我们都无法去做好一位100分的妈妈,但至少我认为你是一位有责任、有爱的妈妈。”
诚然,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就放在那里,而我们父母就是这位手握画笔的画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孩子这张白纸留下了烙印,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也关照好自己的情绪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给与孩子有效的关照。
觉察他人传递的“蕉绿”,处理调整负面情绪。
后来,通过慢慢深入交谈,我才知道这位母亲其实也在学习儿童心理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修养,只不过,在面对老师的多次“提醒”,她也陷入到了负面情绪之中,并且在没有觉察的状态下转化为暴力传递给了孩子,于是我问道:“我记得前面你有提到,当老师向你反馈孩子的学校表现时,你会感到无地自容,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会让你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孩子母亲沉默了一下,低声说:“我感觉自己会羞愧,也很自责,并且在看到别人家孩子表现听话时,我感到很挫败,因为我感觉我自己已经比其他母亲付出了更多,但是却似乎没有得到积极的回报。”
“我理解你的这种羞愧感和挫败感,我想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表现得很好,不过,我也在之前的对话中听到你说起孩子的各种优点,对于孩子这些表现,你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呢?”
我之所以这样询问,其实是感受到孩子母亲因为老师的多次“提醒”而产生挫败自责,这些感受导致的焦虑成为了一把锋利的剑,让她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张,同时也让她看不清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付出以及孩子的转变。
孩子母亲有些惊讶的抬起头看着我:“我似乎一直陷入在对孩子的负面评价之中,对吧?其实孩子有很多的优点,但我都在负面情绪的裹挟下忘记了,满脑子都是老师的批评。”
我欣慰的看着她,说道:“对呀,你已经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负面情绪的泥潭之中,其实你的付出已经收到了很多回报,只不过,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每一位孩子都不是完美的,如果孩子喜欢运动,爱社交,活泼好动,那在教育中就需要在自律性上下功夫,如果孩子自律沉稳,坐得住,那父母有需要帮助孩子去学会建立人际关系,我们会发现,每一位孩子其实都是一种平衡的状态,就像月亮一面向阳,一面就是阴,我们看到了孩子的优点,也就需要承认孩子会因为这个优点而带来的不足。”
很多时候,我都很清楚,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存在,凡事都有两面性,但似乎看待孩子时,却只能接得住孩子好的一面,对于孩子表现的不好,父母会表现出本能的抗拒和排斥,这也让我们陷入了教育的评判之中。
“你不需要做什么,你只是在那儿就足够了”。
随着咨询的深入,我们发现又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孩子母亲面前,那就是孩子的班主任是一位要求严格,教育理念偏向于传统的人,这与孩子母亲的教育理念产生了冲突,孩子母亲之所以感到焦虑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她想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却无从下手。
孩子母亲在咨询中这样说道:“我能理解你刚才说的如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孩子的问题,但我还是很想处理好孩子的这个问题,可我不知道如何做?”
我注意孩子母亲使用了“处理”一词,这就意味着孩子母亲可能在潜意识中仍然将自己的矛盾焦虑归咎于孩子身上,于是我问道:“所以,你觉得这件事还是应该必须用‘处理’的方式来应对吗?”
她回答道:“是的。”
“当我们想要去‘处理’的时候,我不知道你会怎样看待你与你的内心矛盾焦虑之间的关系呢?”我问道。
“我似乎感觉在推卸责任。”
“你说的很好,如果我们老是想着去处理,那我们可能仍然找不到解决办法,并且还会因为这样的想法感到焦虑痛苦。”
“那我应该怎么做呢,老师?”母亲若有所思的问道。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你什么不做就可以了。因为班主任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也许她会给孩子带来一些负面感受,但是她也会教会孩子其他的东西,这恰好可以弥补你的教育模式中的需要的东西,同时,在孩子感到委屈难过时,你只需要一直陪伴守护,给他鼓励和安慰,我想这就已经足够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想着怎么去解决问题,其实当我们开始这么思考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一个思维的陷阱,因为有些客观事实我们无法改变,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