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双相等患者遭遇隔离,父母该怎么积极应对?

本文字数约:4293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最近,全国多地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很快,新增感染者数量还在攀升。

而且,我国目前坚决实行“动态清零”防控措施,这就意味着一旦被确定为阳性感染者或密接者,就需要被转运到指定地点隔离。

对于普通人来说,被隔离尚是一件让人郁闷、烦躁的事。那万一是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等精神障碍患者被隔离,会不会情绪崩溃、病情恶化、甚至发生悲剧?


最近,上海复旦大学教授严峰公开表达了这个担忧。因为他的儿子患有自闭症,他难以想象独立隔离对儿子造成的心理伤害,还有对隔离场所带来的风险。

其实,不光是自闭症患者,对于常见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性化隔离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最近《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我时,我明确提出了这一点。这也是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焦虑症患者及父母担忧的问题。

那患者父母到底该如何科学应对,甚至提前做好准备?万一当地疫情爆发,孩子真的被隔离,怎么尽量避免孩子的病情恶化?

以下基于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尤其是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的大量临床实践,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01

万一遭隔离,

父母要做好哪些准备?


为了使建议更有针对性,我们把不同情况大致分为3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患者所在地的疫情不太严峻,近期被隔离的风险很低。但父母也要提前做好一些准备,最好做到以下要点。


要点1,父母要尽快掌握高效的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对于孩子的疾病不要盲目焦虑、恐惧。父母要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尽快改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

对于孩子一些逃避现实的行为,比如沉迷手机、电子游戏,作息日夜颠倒,不愿出门社交等,父母要给予理解,在现阶段不要过多干涉孩子。其实在疫情反弹的特殊阶段,孩子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不愿出门社交,反而降低了被感染的风险,这不见得是坏事。

要点2,父母先思考一下自己对于国家应对疫情“动态清零”“严防死守”有何看法,要形成更深入、科学、全面、理性的认识,避免被一些不理性的认知带偏或过于偏激。

对于我国的防疫政策和措施,近期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争议的声音。有人说,那么多西方发达国家都选择了更放松的防疫措施,人们也照常生活,经济也恢复得挺好。而且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大多是无症状或者轻症,病死率很低很低,那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能采取更放松的防疫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内很多人认为国家现在的防疫政策不但没有必要,还弊大于利,有的还带有比较强烈的排斥情绪。对于这种声音,我希望父母们能够理性对待,不能盲目信从。

就在前天(4月5日),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公开表示:

当前全国上下都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念,就是坚持精准防控、动态清零;要克服“小号流感,防疫过度”“重症率、死亡率低,没有必要兴师动众”等错误认识,齐心协力战胜这波疫情的反弹。


我认为,目前我国采取的防疫措施确实是最适合我们国情的,在整体上是利大于弊的。

因为新冠肺炎疫苗目前还难以全民百分百接种,3岁以下的婴幼儿打不了,有严重基础疾病的老人打不了,如果我们此时放松对疫情的防守,这部分人的重症率、病死率会比现在高得多,数量可能达数百万人,医疗资源会受到更加严重的挤兑。

还有,即使婴幼儿感染后未死亡,但新冠肺炎对这个群体的长期影响如何?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确切答案,但从已有的病历来看,婴幼儿群体感染后的并发症还是比较严重的。

而且,大家还要看到,国外的病死率低、“正常生活”也是相对而言的。已有研究发现,老年群体的病死率比年轻群体更高,贫穷群体的病死率比富裕群体更高。换言之,身体好的、社会资源好的才更有可能幸存下来,这是典型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现象。

就算不考虑经济因素,仅仅是从我们国家和政府的立场、从老百姓的情感,以及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出发,我们都无法接受疫情防控“躺平”后带来的一波老弱病残群体性的死亡,更不用说婴幼儿感染后给父母带来的巨大冲击。

所以,如果我们国家现在像国外一样放松防疫措施直接躺平的话,就必然面临上面的种种处境。我们对这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了吗?我们国家的人民能接受这个事实吗?恐怕不能。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不是不想实行“严防死守”“动态清零”,而是基于国力或者文化背景等多方面限制因素,这些国家根本无法做到,被动选择“躺平”。

所以,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采取的措施是更合理、更合适的。希望父母们能够理性、全面、深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并也引导孩子做到这一点。

那为啥要讨论这个问题?跟孩子的病情有啥关系?因为如果父母与孩子的意见不一致,又或者父母、孩子都对我国防疫措施很抵触的话,对我们自身来说是弊大于利的。

比如,父母不认可我国现在的防疫措施,觉得防守过度了,自然就会在家里发表意见,吐槽抱怨。那如果孩子是持相反意见的话,就很容易发生亲子冲突。

而且这都不是一般的意见不合了,对我们国家的政策和体制是否认可,已经触及灵魂,涉及到个人深层次的三观了。如果亲子之间有三观冲突,无法统一,亲子关系会更加恶劣,父母过去对孩子造成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会被强化,孩子的病情就更易恶化。

那如果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一致,都不认可目前国内的防控措施,那父母的抱怨就会强化孩子的认知,孩子的认知会进一步固化,甚至走极端。

如果后续真的要被隔离时,孩子就很有可能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极度不配合,甚至可能会出现极端行为,跟防疫人员发生肢体冲突。这时孩子不光可能会被强制送院治疗(被怀疑精神障碍急性发作),还有可能面临法律惩罚。

上海宝山一名女子拒绝配合防疫工作,向防疫人员和民警吐口水、泼水,最后被依法拘留

 

孩子本来就还没康复,又遭到这样的挫折,极容易造成重大心理创伤,病情极速恶化!

因此,我们对于疫情防控到底应采取什么态度和认知?这真的值得患者父母们深入思考,权衡利弊。

要点3,父母做到以上两点以后,可选择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采取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跟孩子深入探讨。

探讨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孩子对我们国家的防疫措施有什么想法?

现在疫情反弹,孩子有什么感受和担忧?

万一我们所在地方受到波及,我们也需要被隔离,甚至不幸被感染了,那我们怎么做好心理准备和现实应对?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想法和观点给予积极引导。

要点4,父母提前了解当地的防疫、隔离信息,而且条件允许的话,一家人最好都接种新冠肺炎疫苗,降低重症风险。

比如当地目前疫情如何?隔离点和指定治疗地点有哪些?对于感染者和密接者,隔离措施有哪些区别?同一家庭是可以一起隔离,还是需分开?对待精神障碍患者,有没有特殊政策……

这些信息父母最好都去了解一下,甚至可以先了解好了,再做上面要点3的步骤,视情况告诉孩子。

至于孩子是否能打疫苗,最好咨询孩子的主管精神科大夫,如果能打最好还是打,并且完成全程接种,提高对病毒的免疫能力。

02

正确应对能使坏事变好事,

加快康复


第二种类型,患者所在的地方疫情紧张,比如现在的中高风险地区,被隔离的风险较高。


在这种情况中,有些要点是跟上面第一种类型是一样。

比如父母要积极了解当地的隔离政策和信息,尤其是关于精神障碍患者的隔离规定。在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前提下,父母也要引导孩子理性、深入、全面地看待我国的防控措施,做好可能会被隔离的心理准备。

除此之外,父母还要开始着手做一些具体的准备。可以考虑是否先跟社区人员充分沟通,让他们更加理解孩子的情况,万一他们上门来执行转移隔离时,不至于因一些言行举止而刺激了孩子。如果孩子真的被刺激了,那父母又该如何安抚、引导等等。

还有,父母要想好万一孩子被隔离了,要想办法让隔离点工作人员把房间里的利器、刀具、易碎品先移走。

父母还可以请孩子列一张隔离时想带的物品清单,这往往可以帮助孩子保持情绪稳定,有事可做,比如手机、电子游戏机、漫画、小说等等。有的地方政策相对人性化,对于被隔离的密接者,甚至可允许带上宠物。

如果当地政策规定不能由父母陪同,那父母还要想好如何保证孩子每天按期服药(如果仍在服用精神科药物的话)。父母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被单独隔离时有可能情绪不稳定,病情恶化,甚至有自杀倾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父母要跟隔离点人员充分沟通,一来或能争取到一些人性化的照顾,二来也能做好必要时需紧急送院的最坏打算。

第三种类型,患抑郁症、双相障碍,或者焦虑症、强迫症的孩子已经正在被隔离了,这种情况父母肯定是很着急、焦虑的。


如果父母能陪同孩子隔离,亲子关系又比较好的话,这当然是最理想的。

可如果亲子关系还没有得到改善,双方关系仍比较紧张,那最好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希望不与父母住一起,那父母要尽力向隔离点人员争取。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抬头不见低头见,每天一起困在密封空间里,很容易爆发亲子矛盾,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发生意外。把父母和孩子分开可能占用了更多的空间,但对于安全管理和孩子病情来说,是利大于弊的。

那不管什么原因,如果孩子被单独隔离了,父母要与孩子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如果可以的话,父母最好能住在孩子对面或隔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发现孩子的病情有恶化的迹象,父母要及时向工作人员反馈,争取他们能给孩子更多友善的关注,避免不当言行刺激了孩子。如果隔离点配备有心理工作人员,那就更好,尽量帮助孩子渡过这段时期。

可如果这些措施都不起作用,孩子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甚至有轻生念头,父母不要迟疑,要向隔离点人员争取精神科治疗资源,最好是把孩子转移到具备防疫条件的精神科医院里,先控制病情。

当然,以上都只是作最坏的打算,提前做好准备。其实有的精神障碍患者康复得比较好,在隔离期间并没有出太大的问题,反而比很多普通人表现得更淡定。

我们接诊过的不少患者,面对疫情时就很理性。有的是回老家过年时遇到封控,不但回不了家,还跟恋人长期分隔;有的是从国外回来,不但舟车劳顿,回到国后还住酒店隔离了2周;有的是只身到疫情较严重的西方发达国家留学,一个人把自己照顾得很好……

这些患者的表现让他们的父母非常惊喜,也让我们很欣慰,证明我们的系统化心理干预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患者变成更积极、成熟,真正地走向了康复。

所以,患者父母们面对可能被隔离这个风险时,不要过于焦虑。从积极的角度看,如果真的被隔离了,这反而成了检验孩子康复情况的“试金石”。

如果孩子能比较从容地应对,这说明孩子病情有了明显好转,父母要及时给孩子具体化的肯定;

如果孩子表现得焦虑烦躁、容易灾难化思维,那说明孩子离康复仍有不小的距离,之前在家情绪稳定只是表象。

那父母更要加大力度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继续改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寻找和修复深层次的心理创伤。要是能做到一点,那被隔离就从坏事变成了好事,不但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更好了,也有助于孩子真正地走向康复,提高抗压能力,塑造出高逆商。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