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心人7大作业1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00479746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信息畅通,科技发达,从北半球到南半球,坐飞机只需要不到一天时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
这也是一个艰难的时代。
天灾的席卷,疫情的出现,使全球经济进入停滞与倒退,让生存变成了一件不小的挑战。与此同时,也加剧了人们的恐慌、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带来的精神压力,更加渴望能够获得来自亲朋好友、家人同伴之间的感情联结。
然而,各种通讯方式变得更方便了,我们在面对他们的时候却并没有获取到太多支持。反而常常感到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到一半发现自己表达有误,又或者对方压根没有明白自己说了什么,也给出了自己最讨厌的情感反应。
这一切经历,不由得让我们对于交流本身感到十分厌倦和抵触,还加剧了内心的失落与孤独感。
那么,为什么明明我们生存在一个如此发达的时代中,却感觉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加遥远,存活的更像是一座“孤岛”呢?
01
我们为何会成为“孤岛”?
1. 生存环境原子化
许多社会学的研究者指出,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家庭和个体开始趋向于原子化发展。
原子化(atom-ized),原意是指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可以独立存在且相互之间联系微弱的这个状态,而在社会学的定义中特指人与人个体之间联系的弱化。
近年来,网购、外卖、快捷支付等平台的高速发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我们开始依赖平台而生存,我们与社会之间的联结状态发生了改变。
从人与生活社区附近的人群、公共世界的联系交流,转变为了我们与平台、系统之间的交流。
例如,8090后长大的这代人的童年时期,没有发达的网络,邻里之间会经常打照面,大家的生活轨迹偶尔相交就会带来人与人之间多方信息的交流。楼下的小卖部老板,即使在你没有购物需求的时候也会和你唠唠家常等等。
但是在现代,我们在购物平台下单某样物品,当快递员将物品送到我们手上之后,大多时候基本就不会再产生更多的联系,这段关系仅存在于某个极短暂的时间段中,然后就飞速的消亡了。
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拥有了比过去几千年的人类祖先们更多的自由。
这份自由让我们看见了更大的世界,了解了更多的存在,拥有了更多选择,这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时意味着在心理上我们会容易失去归属感,而高度的自由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安全感。
2. 个人需求碎片化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大体上分为生理需求与精神需求两种类别。
当我们的生理各项需求被划分为各个板块,我们知道饿了就点外卖,缺东西就网购,要出行就用手机刷码乘车等。每一样功能都被细分到了各种不同类的APP来解决,于是我们的需求也就“被迫”分类得十分精细。
这种满足需求的方式最大的特点是高效与直接,但也正是这种高效直接的“即时性”,让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变成了精确的时间计算。
就像是外卖小哥送迟了你的外卖,你不会关心他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外卖送迟,这个过程于你而言没有意义,而他送迟的结果会对你格外重要,你可能会因此而极为恼怒甚至冲对方大发雷霆。
所以,这种仅以“时间”快慢为唯一度量衡的方式抹杀了大量其他“可能性”存在的空间,不仅让我们的耐心变得更低,也让很多事情本身失去了意义,仅仅变为了一种满足需求的手段。
但需求本质是需要,生理和心理的需要,是生存与存在的证明。这样的方式让我们高效满足一部分生理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另一部分心理需求的缺失。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刺猬法则(Hedgehog Effect),强调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大意是指,心理距离上的亲近,我们会感受到亲密,但亲近的人会让我们容易伤害到对方。所以想要获得较近的心理距离,需要一定的容纳伤害存在的耐受性。
而现代这样高速运转的交集方式,让我们的耐心仅仅只有3秒,并且无法容忍别人的“错误”,这种体验在生活中不停地“被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退避在不断深化,也让我们更加无法获得亲密感与联结感,于是加剧了心灵上“孤岛”感觉的诞生。
3. 表达方式程序化
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诞生,成为了串通各个层级不同群体之间的锁链,也打开了我们的认知大门,让我们拥有了更大的情绪表达和思想表达的空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存环境相对同质化,大家都有固定的交际圈,而在网络上我们能够轻易遇到各种不同的人和群体并与他们产生交流。
但这样一种更为广阔自由的表达空间中,并没有包容和接纳更多的思维想法,催生出更多不同种类的声音,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目前互联网的言论环境变得更加严苛且分裂。
我们在对待一件事情的态度上,通常会出现两类情形:
一个是情感上,即“我喜欢的”和“我讨厌的”;
一个是价值判断上,即“我认同的”和“我反对的”。
每当社交平台上有了新的实时热点事件出现,我们就能发现讨论区里会出现“站队”现象,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两类情形所代表的声音开始互相“攻击”对方。
原本我们的意见与情绪并不是一个固有状态,它更多时候是随着我们的认知不停迭代而不断调整的。
但是再这样的一种言论环境催化之下,观点被粗暴的分裂成了两类并越发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无形之中便塑造、生成了我们的表达。
与此同时,人类的表达语言也在进行着程序化、套路化的方面发展。
每年的当红网络用语如“打工人”“耗子尾汁”“人间不值得”等等,都让我们把原本复杂多变的情形、层次丰厚的情绪感受都浓缩成了简短的几个字句。
2020年网络热词大全
当一个完整的拥有多面化的事物被这样“简化”的表达方式来做呈现的时候,意味着我们强化了某个面向,把它从一个完整的形态变成了一个薄薄的切片。
久而久之,甚至会容易让我们丧失掉用自然语言表达的能力。离开了这些热词之后,就会陷入“词穷”“哑口无言”的境地。
02
如何逃离“孤岛”模式?
在社会不停高速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下,作为一个个体不可避免会被裹挟着前行,因此“原子化”也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世界变化得太快,我们没有方向也找不到方向,茫然环顾之时,犹如置身茫茫大海。
而当你成为了一座“孤岛”,最大的问题是生命会向内坍缩,无法定义“我”究竟是谁,“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因此,当我们想要摆脱成为“孤岛”,重新收获联结感,就需要自身为此不断付出努力来达到目标。
1. 抱团取暖
诚然,在拥有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自己的同类。
然而,大多数时候,这些拥有某个共同标签的“大众” 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一种拥有某种共性,但模糊其他个性的组织。当我们剥落了这层标签,就会感受到这个组织结构上的松散。
所以我们所需要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交际圈子”,是需要建立更多踏实的人性链接、多维度层面上的联结的关系。
例如我们在中学时期的同班好友,除了学习上的交流之外,还会有兴趣爱好上的互动,双方家庭成员们的相互往来。如果相互之间闹了矛盾,因为有着每天都需要见面的契机,所以我们也一定会去尝试解决冲突。那么在这样的过程里,拥有了更多的相处时间,拥有了更多的对对方的深入了解,就会不断加深双方之间的羁绊,建立一种十分牢固且紧密的感情联结。
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建立起了小的“共同体”。让我们明白在危难关头,彼此都是可以向对方索取依靠与支持的。
这样一种关系的建立,并不拘泥于友情,同样的爱情、亲情、师生情、战友情等等都可以搭建出足够紧密的羁绊,唯一需要的,是我们得去尽心尽力的去经营和维护它。
2. 培养耐心
互联网时代满足需求的便捷性,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成为了“原始人”。当我们习惯了只需要点点手机就能够即使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一些需要更长时间去孵育的需要就会令人失去耐心。
所以在这种时刻,更要求我们需要培养自己延迟满足的能力。
延迟满足(delaying gratification)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专指人在面对“奖赏”(reward)时,控制内在冲动的一种表现。
就像春天种下的麦子,无论如何也需要等到秋天才能收获,这是大自然所设立的规则。
所以我们想要收获深厚的情谊,也同样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更多的包容等待它慢慢的长大,才可以在不可见的将来,抵挡得住狂风骤雨对我们的侵蚀与伤害。
3.独立思考
自媒体时代的很多消息来源都不可考证,所以无论是写作者还是阅读者,都十分容易把自己片面的经验认同为事实的真相。
所以在面对大量信息的时候,是否拥有对于信息的鉴别能力以及坚持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成为了非常关键的一种能力。
因为这种能力能够让我们辩证性地去看待问题,对各类看上去相互矛盾的观点与意见给予更多包容,也可以更深一步的透过表象认识到作者这样表达的目的与动机。
与此同时,除了独立思考之外,我们也需要保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以及能够将“我”与“我的观点”分开对待的能力。
作为一个个体,“我”的存在是不可否定的,但是“我的观点”却可能因为认知的有限等其他因素而与事实发生偏差,并且我们的直觉、经验、情绪感受、个人偏见也都会影响着我们的判断。
所以,保持独立思考、兼听更多声音并拥有一个冷静客观看待问题的视角会帮助我们看清更多事实,明白自己究竟持有怎样的观点,更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形成更有质量的聊天交流。
小 结
在写就这篇文章的当下,整个社会环境都在逐渐变得荒诞而空虚,一些我们原本认知中的事物意义在不断被消解,有一些新的概念又在不停被重构,许多我们从未设想过的事情正在不断发生。大家都在说,这是一个见证历史的时刻。
而正在见证历史的我们,却是以一座“孤岛”的姿态苦苦挣扎在被大环境构造的生活里。
想要逃离“孤岛模式”,需要我们去做很多努力,这些努力不仅仅是需要对抗大环境对我们的“塑造”,也需要去挑战、超越现有自我。
归根结底,这所有努力的本质其实都是让我们寻求“自我存在” ,获得“生命实感”。
让我们放下手机,离开互联网,将视线转而投向在我们身边的那群人吧!
那时候你会发现,
你所追寻的东西,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