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失控的父母越来越多,心理稳定的孩子越来越少

文:小七
来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原文标题:父亲当众怒摔孩子,博士妈撕烂作业:情绪失控的父母越来越多,心理稳定的孩子越来越少

今天,壹心理想跟你聊聊:父母情绪失控的瞬间

最近,一个视频引发了众怒。 一个小女孩打疫苗,一直哭,父亲哄了一小时无果,情绪失控,抱起女孩摔出两米远。



很多人都非常愤怒,觉得这个“虐待孩子”的父亲,很可怕。


其中也包括我。

然而前几天,因为一件小事我也对孩子发火后,突然想到了这个视频。

今天的文章,我想透过“暴怒”,来聊聊父母那些情绪失控的瞬间。

通过更多真实的故事,让父母的失控被看见,并试着帮助他们了解该如何更好地应对。


01

“你也对孩子情绪失控过吗?”


 @大斌


我就一把抓过来钥匙,朝女儿头上扔去 


大概是四年前了,孩子七岁的时候。

有一周我工作上遇到一些问题,整个人心烦意乱,但周末孩子又闹着要带她出去玩,我只能跟她妈带着她去游乐园。 


路上领导给我打电话,需要我处理一些事,可文件还在家里。

于是我们急忙赶回家,这时候开始,孩子就一直不高兴。 


好不容易回到家,我着急开门,却一直找不到钥匙,这时手机又响了。


整个场面一团糟。 


找了半天,我才意识到钥匙被孩子拿着,只是她赌气不肯给我。

我那时候也是气过头了,她妈妈刚把钥匙拿过来给我,我就一把抓过来朝女儿头上扔去。 


结果砸到了她的眼角,流了很多血。 


那事过后我一直很后怕,感觉自己脾气太爆了。那一瞬间我感觉,好像失去了理智一样。


@亚亚


“一怒之下跑过去,把孩子们的玩具都砸了” 


我有四个孩子,老三老四是双胞胎。 


每次我来例假的时候,脾气就会特别火爆,从早到晚对着丈夫唠叨。

有一次丈夫听得烦了,突然对我吼了一句,我一看他生气了,更暴燥了。 


回头看到孩子们玩玩具,弄得满地都是,一怒之下跑过去把他们的玩具都砸了,零件撒了一地。

孩子们吓得哇哇大哭。 


狂风暴雨之后,丈夫第一个冷静下来,收拾残局,我则开始跑去跟孩子们道歉和解释……

@立方


“再不好好写你把他作业撕了,别写了”


我跟老公都是博士,可是偏偏生了个学渣宝贝,还特别懒。

“辅导作业”简直是灾难现场。 


有时候我白天太累了,晚上困的很,还要在那跟他磨作业,就特别崩溃。

有一次我实在抓狂,就喊他爸进来接班。 


后来听到房间里,他爸也在那咆哮,我火气一大就喊道:“再不好好写你把他作业撕了,别写了。” 然后他爸真的撕了……

孩子嚎啕大哭,怎么哄也哄不好,我也哭了,感觉自己好可怜,觉得他不配拥有我们这对苦心的父母。

后半夜就成了我和他爸熬夜写作业了。

02

失控从来不是一瞬间的爆发,而是无数情绪的累积 


情绪失控,在心理学上通常认为是个体受到“应激源”的影响,自动开启了情绪应激模式(emotional stress response)。 


这些应激源,就是我们所说的“导火索”,比如:孩子吵闹,作业教不会等等。

但并不是一出现应激源,人就会失控。

应激反应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心理机制。

一般会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 警告反应期(Alarm)


当应激源出现时,我们的身体会进入“战或逃”模式,准备应对压力或刺激。比如,一想到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就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等。 


b. 抗拒期(Resistance)


在警告反应过后,我们的身心开始对外部刺激做出抵抗。

情绪失控也多出现在这一阶段,例如变得易怒、烦躁不安,焦虑。 


c. 衰竭期(Exhaustion)


如果压力持续时间过长,我们难以继续抵抗,将会导致身心失衡;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身心疾病。

比如,感到疲惫、倦怠,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对很多父母来说,每天都在频繁经历第一个阶段。


因为父母随时都在关注孩子的需要,处于警备状态。

一旦压力升级,便进入了抗拒期。

正常的抗拒期反应,可能是发怒、烦躁不安等。


而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便很容易导致一些过激的应激反应,也就是失控了。 


何为过激呢?

有两个标准:

很突然,没有预兆;很激烈,激烈程度与应激源不匹配。


就像前面提到的大斌,孩子藏起钥匙,如果是平常,不算是一个太大的错误,而此时他 却“把孩子砸伤”了,这便是一个过激反应。

如果到了这种程度,父母就需要对自身状态有一个觉察。


看看自己是不是长期压力太大。



那失控究竟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影响呢?

要分情况。 很多父母失控后会自责,怕自己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但其实特殊时刻的一次失控,只要不造成实质性伤害,是可以修复的。


父母需要在事后跟孩子解释,让孩子知道父母这样的反应不是他单方面导致的,而是有很多原因。

孩子即便真的有错,惩罚可以,但需要一个更合适的方式。


像开头视频里的“抱起来摔”,暴力对待孩子,肯定是不行的。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父母长期压抑自己,在孩子面前没有真实的情绪反应,同样不可取。长期压抑的后果,就是进入“衰竭期”,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生疏。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失控是偶尔一次,不是频繁发生。 


如果父母频繁发生情绪失控的反应,必定会对孩子造成长远的影响。 


a. 父母的反应变幻莫测,会影响孩子的依恋安全,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依恋对象是不可控的、不可靠的,容易导致孩子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
b. 容易导致孩子易怒、暴躁、焦虑等;
c. 影响亲子之间的信任感,孩子很难信任父母甚至任何人;
d. 失控的父母长期处于自责中,更加容易焦虑、导致新一轮恶性循环。 

03

如何有效减少情绪失控的发生? 


很多父母遇到情绪问题,往往想到的是“如何控制”,但其实有效的不是“控制”,而是“远离”。 


这时候,评论区可能又有人要感慨“不生孩子就没事了”。

但对于很多父母而言,孩子同样也是快乐的应激源。



学会如何处理,比单纯的“后悔”“逃避”有效得多。

导致我们失控的应激源,除了孩子,其实还有很多相关元素是可以减少的。 


a. 昏暗光线 


你或许不知道,天气很容易造成应激源。

研究发现光照强度、光线冷暖,对我们的情绪状态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比如:

冬季人会容易抑郁;

阴天或雾霾天,爸妈们对孩子发火的频率也往往增加。

同时,研究也发现:处在光线明亮、暖色调的环境时,情绪会更积极。 


所以,阴天的时候,多在暖色调的室内跟孩子玩;


出太阳的时候,无论多冷都要多出去走走,心情自然会放松。


b. 身体疲惫 


身体疲惫同样很容易造成大脑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减弱。 当父母工作压力太大,下班回家疲惫不堪,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或者看着孩子把食物扔一地时,真是太容易崩溃了。

此时,运动和听音乐能有效减轻身体疲惫带来的情绪反应。 


如果你有条件运动,则尽量运动起来(打小孩不算)。

有一个妈妈说,自己控制不住想发火的时候,就打开某音尬舞。


让四肢动起来,跳完就爽了。 如果你的条件不允许运动,也可以选择听一段音乐并深呼吸,让身体尽可能放松,再回来面对孩子和繁琐的家务。

看起来很简单,但很多父母却很难做到。

因为一遇到事,不自觉地就只想着解决,却忘了先放松下来才可能更好地处理,先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孩子。 


c. 过度照料 


当父母跟孩子相处时间过长,长期处于警觉状态时,便需要让自己放空和休息一下,暂时离开孩子所在的场所。 


很多父母提到一个方法,就是自己马上要崩溃的时候,跟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紧急情况要处理,需要消失10分钟,你自己玩会。”


然后,迅速逃离。 在独自的地方休息,可以是深呼吸,或者是放空等,只要不要去想孩子相关的事情,就能很好地减少失控。 


写在最后

最后我还是要重申一下:

过度或频繁的情绪失控,一定是不对的,会对孩子造成很多不可逆的伤害。


同时,正如开头的几个真实的故事所述:

我们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应激源,导致一刹那的情绪失控。

很多文章只告诉了父母如何照顾孩子情绪,但很少告诉他们该如何减少自己的崩溃。 


可怕的不是一时的失控,而是频繁让自己处于失控的边缘却不自救。 


了解自己,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眼前这个“小麻烦”。 不管怎么说,情绪稳定的父母,都是孩子一生的福气。 


对父母来说,让自己情绪更好,也是一生的功课; 对孩子来说,如果父母过去经常对你情绪失控,不要给自己贴标签,多一些觉察,也不要把这个带到下一代。

无论如何,多让自己接触些阳光。

也多给自己一些关照,照顾好自己,人生才会真的好起来。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 https://mp.weixin.qq.com/s/kMOX9Oa2xXEEuvtZazp46g
[2] Rutherford, H. ,  Wallace, N. S. ,  Laurent, H. K. , &  Mayes, L. C. . (2015). Emotion regulation in parenthood. Developmental Review Dr, 36, 1-14.
[3] Kirby, Deater-Deckard, Michael, D., Sewell, & Stephen等. (2010). Maternal working memory and reactive negativity in parent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4] Sara F,Waters,Helena Rose,Karnilowicz,Tessa V,West,Wendy Berry,Mendes.(2020) Keep it to yourself? Parent emotion suppression influences physiological linkage and interaction behavior.[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 JFP
[5] Meesters, Y., Dekker, V., Schlangen, L. J., Bos, E. H., & Ruiter, M. J. (2011). Low-intensity blue-enriched white light (750 lux) and standard bright light (10 000 lux) are equally effective in treating SA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BMC psychiatry, 11(1), 17.
[6] McCarty, R., & Pacak, K. (2000). Alarm phase and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Encyclopedia of stress, 1, 126-130.

作者简介:原文作者小七,北师大心理学硕士,自由撰稿人,一个致力于探索科学育儿的婚恋研究者。公众号:小七的老屋。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万年轻人在这里自我觉醒。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