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少年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的比例不断升高,校园欺凌、学生自杀等负性事件反复上演,国家和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国家卫健委、教育部要求高中、高等院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健康体检内容。
今年7月,教育部还明确要求“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之前的“兼职”删去。
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令以往在学校里被边缘化的心理老师,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应该说,国家重视青少年的精神心理健康,意义重大,这是教育理念和社会文化的进步。不过政策再好,也离不开切实、科学的落地和执行。
学校里是配备心理老师了,但心理老师主要负责做什么?怎么做才科学?怎么培训和监督?很多地方还没有配套措施,很多学校领导还不够重视,心理老师们仍然很抓瞎。
最近,北京青年报对心理老师目前的现状、困惑进行深度报道,发布了文章《“尴尬”的中小学心理老师》。
报道披露,直到目前,很多学校里的心理老师还是学科老师和行政人员兼任的,难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
有的学校有专职的心理老师,但苦于没有教材,不知道心理健康课该怎么上。去问校领导,答复是“你自己想办法编吧”。
这让心理老师们很无助,不知道自己这个角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到底有没有帮助,学校里没人能指导,也无处请教。
也有部分心理老师得到学校的重视和支持,经过长年的积累后,组建了专职的、较专业的心理老师团队,也争取到了培训经费,比如深圳的红岭中学。但放眼全国,这是极少数。
这些心理老师该怎样打破尴尬的局面?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我的专业意见,但报道里未能详细阐述,以下补充一些建议:
第一,教育和卫生部门应尽快制定心理老师的职业规范,明确职责,并建立管理、培训体系。
这里面就应包括教育部要求的“专职化”。心理老师的重要性不比学科老师低,不应该再由其他人员兼任,而应由有心理学学习背景的人员担任,提高职业门槛,选拔出素养更高的人才。
而且,心理老师的心理压力太大,或许会成为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学校最好给他们配备督导,帮助他们调整精神心理状态,保持职业热情和活力,减少人才流失。
第二,教育和卫生部门要牵头制定符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材,并对心理健康课的课时作出要求,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报道里说有的心理老师自编教材,虽然他们也是被迫无奈,但教材内容科不科学、适不适合学生,全凭心理老师自己判断,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教材最好由精神心理学界、教育界的专家编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而且,教材编制时一定要避免落后的、低效的心理学知识,在国内心理咨询中很流行的精神分析流派就非常不合适。应该以科学的精神心理学为理论支撑,再用活泼的、接地气的形式传授给孩子们。
如果做得再好一些,最好能结合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介绍外显记忆、内隐记忆等基础的记忆机制,帮助学生们更深入地加强自我觉察。
第三,心理老师最好跨学科学习,掌握教育学和精神医学的相关知识,比如学习障碍和抑郁症、双相障碍的识别和应对。
北青报的报道里提及到一个例子。一名叫做李悠远的心理老师很苦恼,因为一位英语老师找到他,请他开导一个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
李悠远非常无语,“难道让我去教她学英语?这不是英语老师的事情吗!”
这名心理老师可能认为,学科学习和心理健康是两码事。如果他是这么理解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学生严重偏科,或成绩下滑时,往往意味着出现了学习障碍,而这有可能是精神心理障碍的前兆,孩子的内心正在发生巨变。
心理老师当然无法辅导某个学科,但可以利用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学会高效学习。当孩子成绩上来了,自信恢复了,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也就大大下降了,家长、老师、孩子皆大欢喜。
所以,掌握学习障碍和高效学习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这可以说是学校心理老师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手段。
否则,等到学生有情绪问题了、甚至得病了,心理老师再来介入,这时以心理老师的角色和能力,往往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这也是很多心理老师觉得没有成就感、无能为力的原因之一。
除了学习障碍之外,对于一些学生群体高发的精神心理障碍,心理老师也要有所了解,起码要懂得初步的识别。
抑郁症就不用说了,还有焦虑症、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学生们可能难以启齿的性心理障碍,比如性别烦躁、恋物成瘾等等。
如果心理老师连这些疾病的基本知识、症状和心理根源都不了解,那自然就谈不上识别,更谈不上提供实质性的积极引导。
所以,在职业成就感这个方面,心理老师不能一味埋怨学校领导不重视、当地政策不支持,这些外在因素固然有,但不是全部。
还有部分原因是心理老师是否掌握了真正科学、高效、实用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是否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心理老师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就算学校内的就业环境不理想,也完全可以跳出来,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工作,为更多的学生群体提供专业服务。
“危机,危险背后是机遇”。现在各地欠缺完善、细化的政策,心理老师仍然面临着职业的挑战。但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日益重视是必然的,这是社会和行业的大趋势,希望心理老师们迎难而上,渡过眼前的难关,最后获得的成就感、幸福感也会更大。
最后,我想对那些孩子已经得了抑郁症、双相障碍的父母说一句:
虽然现在国家很重视,但你们不要将所有康复的希望都寄托在学校、医生和心理从业人员身上,这是不现实的,而自己孩子的心身健康,父母要承担最大的责任。
希望你们及时掌握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尽快改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这对于保持孩子的心身健康,对于孩子的加快康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