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干预:家庭协同干预新方法

作者:王海平
编辑:李宇昕
来源: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常常不太知道怎么和其他小朋友玩,经常一个人自顾自的玩耍或用别人接受不了的方式与他人社交;

他们常常不能清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他们常常做一些重复而无意义的行为或者不停的问你同一个问题;

他们常常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很久也停不下来;

他们常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下座位溜达,不能有效融入课堂;

他们常常睡眠不好或挑食严重……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呢?他们是被称为孤独症的孩子,也就是俗话说的“自闭症儿童”。他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

0社会交往障碍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对外界刺激不感兴趣。

0言语和语言的交流障碍


社会交往中较少使用言语,模仿性言语、刻板性言语较多,人称代词容易混淆

0兴趣狭隘和刻板行为


刻板或仪式性行为较多(DSM-5,2015),改变这些刻板或者仪式化的行为往往会引发他们的焦虑反应。


孤独症儿童按旧的分类标准精神疾病分类手册(DSM-IV)中分为典型孤独症、雷特综合征、儿童瓦解障碍、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孤独症和未分化的广泛发展性障碍(PDD-NOS)。

新的分类标准中(DSM-5)把孤独症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孤独症。孤独症属于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就是说它会涉及到儿童发育的很多方面,绝大多数案例都是先天的,并非后天教养方式导致的。

孤独症儿童自发现以来,新闻媒体报道的患病率呈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患病率为6-13.9/万;90年代以后,患病率增长为1/600;到了2005年,患病率则为1/166。

目前韩国是2.6%,日本是1.6%,英国是1.5到1.6,美国最新统计数据为1:59,患病率比2016年发布的数据1:68上升了15%(CDC, 2018)。已经实现了从1985年之前罕见病到流行病的转变。

男孩患自闭症的数量是女孩的4倍(Fombonne, 1999),但女孩的症状一般较男孩更为严重,预后效果也比男孩要差。

孤独症不仅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压力。如何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到学校和社会,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现在流行的干预方法主要是针对儿童自身的干预,包括:

0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Lovass(1987)认为:“ABA是一门可以有效改善人类行为的干预方法,它是借助行为学的原理和策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02 关键反应训练法(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PRT)


Koegel等人(1975)认为:“采用PRT可以对孤独症儿童的关键领域进行有效的干预,也能够实现较为长期的效果,这些关键的领域发展以后还可以促进其他领域行为的改善,并能继续泛化到不同的情境中”。

03 结构化教学法

Eric(1972)认为:对孤独症儿童所处的物理环境、学习或活动顺序进行积极的组织和调整,可以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视觉提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孤独症儿童的善于视觉学习的优势。构建结构化的支持性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之更适用于儿童的理解特点,增加其对于环境中事件的可预知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这些干预方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效果有限,往往缺少对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家庭系统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干预推进。让干预不够全面和无法效益最大化。如在以往的孤独症儿童干预中,主要是通过机构干预进行的。很多家庭过于放大和依赖机构的干预,忽视了家庭干预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核心细胞,更是个人成长的首要环境(韩刚跃, 2012)。很多孤独症儿童家庭长期奔波于各个训练机构,错过了儿童干预的最佳时期和家庭在干预中可以发挥的主体作用。使原本可以更好改善的孤独症儿童的感知水平、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事实上,家庭在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训练中作用至关重要。成功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70%来源于家庭(韩刚跃, 2012)。

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建立了由方晓义教授和王海平老师为主,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成员的研究和干预团队,从协同干预的方式出发(Roy, 2010),围绕家庭治疗理论,创立了“个体-亲子-夫妻-社会资源”干预于一体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协同干预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协同干预案例

干预前儿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

小Z,女,12岁。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3岁时在当地三甲医院儿童精神科被诊断为孤独症。诊断依据包括《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BC量表)65分;《克氏孤独症行为检查表》8分,两项诊断均达到诊断标准

五年级时情绪行为问题十分突出,课堂喊叫、无故发笑、存在咬手打头等自伤行为;下座位,干扰课堂;学业知识难以理解跟随,对他人无内在交往需求等问题。在家休学一年。小Z休学后,母亲辞职在家,负责她的教育训练。父亲工作忙碌。由于母亲全天陪伴小Z,负责生活和教育干预,身心疲惫,重度抑郁水平。

到目前为止,对小Z及其家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家庭系统干预,每月1次。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

0个体干预


主要进行了:

(1)社会性发展调节;

(2)感知觉调节;

(3)注意力调节;

(4)语言调节;

(5)动作控制力调节;

6)认知调节。

0家庭干预


(1)家长抑郁焦虑调节;

(2)亲子互动模式改变;

(3)家庭作业辅导模式调整;

(4)家校沟通模式调整;

(5)社交规则理解及技能干预。

通过这些干预方法的实施,小Z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下面呈现了干预前后家长和教师的反馈。


干预半年后评估反馈



干预半年后家长反馈



干预半年后班主任的反馈



小Z刚刚独立参加完初二年级的会考,成绩合格。小Z在“个体-亲子-夫妻—社会资源”协同干预模式下,在半年的时间实现了很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张道龙等译(201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晓玲(2006),解密孤独症,北京:华夏出版社
William L.Heward著,肖非等译(2007),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韦小满(2006),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北京:华夏出版社
Lorna wing著,孙敦科译(2008),孤独症谱系障碍,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仁可雨(2016),家庭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综述,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7),143
邹小兵(2005),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88
杜东巍(2013),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研究,硕士,吉林大学,2013,45
林云强(2013),自闭症儿童家庭干预方法的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3(5),107-112
Darla R.Botkin(2000),Family play therapy; A creative approach to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 in family therapy,2000(19),31-42

作者简介:王海平,家姻心理咨询师。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ID:gh_b23d067f4e3c),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科技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品牌,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咨询电话】:010-62279199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