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卓决定回到亲身父母身边,孙海洋是如何赢得孩子的心

本文字数约:4675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12月6号,《亲爱的》原型孙海洋与被拐了14年的儿子孙卓相认,在深圳举行了认亲仪式,场面感动了万千网友。

但在短暂的温情之后,孙卓的“去留”选择成了网友关注的焦点。

一开始,孙卓表示自己想留在养父母身边。部分网友对此非常愤怒,有的甚至指责孙卓“没良心”“认贼作父”。

我们曾经指出,孙卓这个选择其实是理性的。如果养父母对他很好,他对养父母的情感其实更加深厚,舍不得离开,他也希望在熟悉的环境里完成高中学业,考取理想的大学。

而且他与亲生父母分开14年,可能隔阂较大,突然一起生活的话,有可能产生不小摩擦,对他的学习并不利。

再加上孙卓已经18岁了,心智比较成熟,无论他在这个事情上作出什么决定,亲生父母、养父母、网友们都应该尊重他的内心感受,而非指责、谩骂。

可是昨天,亲生父亲孙海洋公布了一个180度大逆转的消息:孙卓决定到深圳读书。


孙海洋说,认亲后,他带孙卓回湖北老家探亲,见一见众多亲戚,尤其是小时候带他的爷爷奶奶。探亲后,他送孙卓回山东阳谷的学校。

就在回山东的路上,孙卓表示想到深圳读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孙卓为什么突然改变主意?


这个消息一出,很多网友非常高兴,认为孙卓终于“改邪归正”“回头是岸”了。

但另一部分网友很疑惑。他们本来能够理解孙卓想留在养父母身边的决定,也对此很支持,觉得这孩子很重情义。

可怎么孙卓回老家探亲了2天,马上就改变主意了呢?

从科学精神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有可能主要是以下2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孙卓的亲生父母非常重视他的内心感受,在2天的相处中与他重建了情感链接。


孙卓的亲生父母丢失了孩子整整14年,这期间的痛苦、折磨难以言表。找到孩子后,他们当然无比希望孩子回到自己身边。

但当孙卓一开始表示想留在养父母身边时,其亲生父母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高兴。他们尊重孩子的选择,还公开说“孩子放不下那边是正常的”,希望大家也不要指责孩子。

他们明明怨恨孙卓的养父母,明明很想很想儿子回来,但还是说出了那样贴心和理性的话,懂得与孩子共情,理解并支持,这样深沉的爱超过了很多父母。

而孙卓得知自己身世和被拐经历之后,他对亲生父母其实有强烈的愧疚之情。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当年自己太容易相信人了,给父母带来那么多的痛苦。

在回老家探亲这两天,孙海洋父母和孙卓日夜相处,交流增多。父母的照料和关怀,很有可能令孙卓重新建立了对亲生父母的情感链接。

第二,孙卓回湖北老家探亲,有可能激活了他被拐前的温暖记忆。


在认亲前,孙卓对自己的身世毫无印象,一直以为自己是养父母亲生的。直到民警去学校找他,并告诉他真相。

我们之前的文章分析过这种现象的原因。他当年被陌生人拐走,肯定有过紧张、害怕,有过一定心理创伤。

可是,养父母很可能对他很好,使他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下长大,被拐的心理创伤也就慢慢被修复了。

再加上孙卓3岁前是爷爷奶奶带的,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不久后就被拐了。所以他长大后对亲生父母没有印象,记不得自己的身世,是非常正常。只不过,根据我们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临床经验来看,这段记忆肯定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储存在他的内隐记忆层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这次回湖北老家,也就是回到他3岁前生活、长大的地方,他的部分内隐记忆可能被激活了。

老家的父老乡亲们热烈地欢迎他回来,大家都争着跟他见面、拥抱,把他当做失而复得的宝贝。这种热情和关注会让孙卓感到非常温暖!

尤其是他看到爷爷奶奶时,老人家当年对他的照顾、疼爱,还有老家的一草一木,他可能想起了一些画面和片段。就算他没有想起具体的记忆,但很有可能一看到爷爷奶奶、热情的父老乡亲们就感到熟悉、亲切,甚至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从科学的精神心理学角度来说,这属于内隐记忆中的情绪记忆被激活了,个体莫名其妙地产生某种强烈的情绪。相信很多人也有这种奇妙的体验。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经常遇到患者有这种体验。比如患者乐菱,她康复前有一个症状,每天到了黄昏时分就非常压抑,眼泪直流,她也说不上原因。

我们问她是不是以前在黄昏时遇到过什么创伤事件,所以触景生情。但乐菱说没有,至少她想不起来有。

后来我们在深度催眠下发现,在乐菱小时候,姥姥、姥爷经常在黄昏时数落她、冷落她,她一个人压抑、孤独地看着窗外的夕阳。这种情况在好几年内反复发生。这是她长大后一到黄昏就心情压抑的主要根源。

所以,我们小时候的经历虽然很多都想不起来了,但大脑其实没有忘记,而是把它们储存在内隐记忆层面,尤其是情绪记忆。这些记忆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而且在特定情境下可以被激活,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当然,孙卓决定回深圳,这背后也可能有现实因素的考量。深圳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比山东阳谷的好很多,孙卓在深圳求学的话,能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

02

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隐患


孙卓愿意回深圳,其亲生父母肯定无比高兴。但开心之余,孙卓的亲生父母一定要考虑到以下隐患。不然,孙卓可能无法适应深圳的生活,不得已又重新回到养父母身边。

第一,孙海洋夫妇要注意不能对儿子过度保护。


儿子3岁被拐,孙海洋夫妇遭受了重大的心理创伤,都出现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孙卓的亲生母亲还得过继发性重度抑郁症,曾一度想过自杀。

现在儿子找到了,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疗愈孙海洋夫妇的心理创伤,但无法完全修复。孙卓回到他们身边之后,他们可能会对他过度关注、保护,尤其可能担心其人身安全问题。

可他们要意识到,如今的孙卓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孩了。他并不会那么容易受到人身伤害,更不可能再突然消失。如果他们过度担心、保护,把他当做当年那个3岁小孩来呵护的话,这反而会给儿子带来心理压力,令其感到不适。

第二,孙海洋夫妇与孙卓相处时,不要反复诉说寻子14年间的痛苦,要控制好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面说过了,儿子被拐这件事对孙海洋夫妇造成了重大创伤,虽然儿子找回来了,但一时之间创伤难以完全修复。

相反,儿子回到他们身边后,这个创伤可能会反复被激活。

比如,他们发现儿子跟自己仍然很生疏,儿子的生活方式、观念跟自己有很大差别,他们得知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吃过一些苦……这些都可能激活孙海洋夫妇的心理创伤,尤其是他母亲,然后情绪激动、哭泣,悔恨当年把儿子弄丢了。

他们还有可能出于倾诉的欲望,或者是希望儿子体会父母的深情,所以反复回忆14年来的痛苦感受,以及寻找孙卓的过程,甚至翻出一些媒体报道和资料。

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发现,父母经常情绪波动、诉苦会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会非常压抑。对于孙卓来说,这也会让他非常自责、不自在。这不但影响他的心身健康,还会影响其学习状态,令其出现学习障碍。

第三,无论当年的真相如何,孙海洋夫妇最好能真诚地原谅孙卓的养父母,哪怕只是为了儿子。


在这方面,《失孤》电影的原型郭刚堂是很好的例子。今年7月,郭刚堂找回了失散24年的儿子郭振。但儿子早就成年,他选择留在养父母所在的城市生活。

郭刚堂夫妇与儿子认亲,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知道,对于郭振在2岁半时被拐,收买儿童家庭也是有很大责任的。郭刚堂完全有理由恨郭振的养父母。

但他不仅尊重孩子的选择,谈及儿子的养父母时,他还主动说:自己没有恨意,希望未来像亲戚一样走动。

郭刚堂明白,孩子无法割舍对养父母24年的亲情,割舍不了对当地的眷恋,他不想让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这种理性和大度非常伟大!

而孙海洋虽然尊重孙卓的选择,但他拒绝与孙卓养父母见面,言辞之间有明显的怨恨。相信孙卓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但对于孙卓而言,养父母对他有14年的养育之恩,他对养父母有很深的感情,他难以完全与养父母断绝联系。

所以如果孙海洋夫妇一直心怀恨意,那孙卓夹在中间,他会非常难受,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照顾两边父母的感受。这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这方面,孙卓的养父母现在也做得不够理性。

虽然他们也公开表示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想在那一边生活都可以,但他们直到目前都表现得理直气壮,从没有对孙海洋夫妇表达过理解、同情和歉意。

如果最大程度地为了孙卓着想,他们应该放下姿态,用诚恳的态度获得孙海洋夫妇的谅解,两家人真正成为可以走动的亲戚,减少孙卓的心理负担。这也是孙卓最想看到的结局。

第四,在孙卓到深圳读书后,孙海洋夫妇要积极与学校沟通,避免老师和同学对儿子过分关注。


这次认亲和后续的风波,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如果孙卓到深圳读书,老师和同学肯定更快就认出他来,甚至不排除大堆媒体会到学校实况报道,他会成为学校里的名人。

孙卓还是个高中生,来自同学、老师、社会的过多关注,并不利于他的学习和心身健康。

孙卓需要快速回归到平静、正常的学习生活中,重新进行人生规划。希望孙海洋和学校做好沟通工作,必要时甚至婉拒一些媒体的约访,让孩子更好地完成高中学业。

如果孙卓最后考到了理想的大学,他就更容易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特殊身世,拥有更成熟的心智去走好他将来的路,甚至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会成为他的人生财富,极大增强他的逆商。

03

孙卓认亲事件对父母们的启发


很多被拐多年的儿童被找到后,难以实现真正的团圆。

据媒体报道,“梅姨案”中的被拐儿童杨家鑫被找回后,与亲生母亲相认。但认亲后,杨家鑫再也没有去见过亲生母亲。

更加让生母夏先菊难以接受的是,杨家鑫把她的联系方式拉黑。她想不明白,自己无比牵挂的亲生儿子,怎么就如此无情?

所以相比之下,孙海洋一家已经很幸运。孙卓并不抗拒与亲生父母相处,而且也开始重建情感链接。

希望广大父母从这些案件中,得到积极的启发和警示:

第一,在孩子婴幼儿时期,父母要尽力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以及深厚的情感链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即便父母因客观因素忙于工作,不得不把孩子给老人带,也要抽空多给孩子打电话、视频,听他们说说心里话,与孩子培养出亲密的关系。

说得简单一些,父母要使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孩子对父母有深刻而积极的印象。这非常重要。

孙卓3岁之前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爷爷奶奶肯定对他百般疼爱,给予了他很大的关爱。可如果爷爷奶奶对他总是打骂,那他探亲时被激活的情绪记忆就不可能是亲切感,而是抵触,也就更不可能想回深圳读书。

第二,父母在坚持底线和原则的前提下,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


孙海洋夫妇非常尊重及理解孙卓,对于“是否回老家探亲”、“要留在山东还是深圳”,他们都认真听取了儿子的意见。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总是忍不住帮孩子做决定。当孩子想自己决定,父母往往出于大人的经验和角度去贬低、反对。这很容易令亲子关系恶化,并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其实,只要孩子不触犯底线和原则,比如不伤害他人和自己,不违法违纪,那父母提出自己的建议后,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做决定。

就算孩子的决定不够全面、理性,但只要最坏的结果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父母也最好支持他们的决定,允许他们在试错中成长。这样的经验也非常宝贵,还能使孩子学会承担责任,从失败中站起来,增强逆商。

第三,父母要努力给予孩子心灵滋养、积极引导,成为孩子情感上的父母。如果有能力,父母还应该不断提升自己,跟上孩子的步伐,具备积极引导他们的能力。

我们反复说过,从科学精神心理学角度出发,每个人的父母都有3重角色。第一重是给予孩子生命;第二重是养育孩子长大;第三重是给予孩子心灵滋养、积极引导。

只有第一重和第二重角色的话,是无法得到孩子真正认同的;更无法建立真正亲密的亲子关系,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路上的隐患。

希望父母能看清这一点,要有意识地走进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愿意向自己敞开心扉。这样当孩子遇到巨大困难和挫折时,父母才有机会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避免形成精神心理问题。

如果做得再好一些,父母还可以积极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和眼界,积极拥抱这个“数字星球”和多元化时代,不要再停留在自己成长的时代背景。

这样当孩子进行人生规划时,遇到人生的重要分岔路时,父母才有可能提供科学、正确、有参考意义的引导,帮助孩子更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

文:晴日心理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