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我吧,我会一辈子爱你” | 我凭什么答应?

心 理 0 时 差

壹心理 ◎ 荣誉出品

文: 时差少女S
首发 | 心理0时差(壹心理旗下公众号,微信 ID:PsyTime)
原标题:“嫁给我吧,我会一辈子爱你” | 我凭什么答应?

上个月得知一对好朋友分手了。

 

他们是我的大学同学,在一起很多年了,感情一直都很稳定,无论是家境、学历还是颜值,俩人都配一脸,所有人都觉得他们理所当然会结婚,也早在去年就听说他们见家长的消息。

 

他们竟然会分手?我太震惊了。不敢去问他们,怕戳伤人家。后来跟另外一个同学吃饭,才了解一些情况。

 

原来是女生提的分手,她恨男生太 “自信” 了,理所当然觉得女生会嫁给她,却从来没有主动推进任何事。

一直在等他求婚,就是没有反应;见家长也是勉勉强强,没有任何态度…… 没有承诺的感情,让她很累。

 

她说自己不想等了,下狠心分了手。之后男生百般挽回,每天去楼下等她,也没用了。

 

真的很为他们惋惜,也让人深思。几乎所有亲密关系的文章,都在教我们如何制造浪漫、如何好好沟通、如何修复争吵……

但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承诺很重要。

-01-

承诺意味着什么?

从定义上来说,承诺是指一个人对一段关系的预期、和想要维持这段关系的意愿。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一场只拥有激情和亲密,而没有承诺的爱情,只是一场浪漫的邂逅。

 

也许许多现代的年轻人会说,我就只要一场浪漫的爱情,并不想要所谓的婚姻,难道不可以吗?

当然可以,如果只是追求一夜情,或者只是约炮,承诺确实无需谈起。

 

但如果你想要一场爱情,哪怕没有进入婚姻,承诺也会非常关键。


它是感情中一种 “维持关系” 的意愿,就算只是谈一场恋爱,我们也会想知道,明天你是否还在我身边?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承诺会给人带来一种关系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是彼此经营亲密、享受激情的一个重要前提,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

 

在很多浪漫的爱情故事里,早期男女主角们沉静在激情里,理性上从未思考承诺的问题。虽然各种示爱会让双方沉浸在甜蜜里,但是关系处久了,就会有一种 “没有未来的幻觉”。

 

最终彼此会十分没有安全感,争吵开始频繁、失望也越来越多。

另外,承诺会给彼此一种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促使双方作出一些行动,例如在吵架之后主动修复关系、在平淡之中去制造惊喜,使得感情能够持久保鲜。

 

如果没有承诺,就只是各自享受罢了,一旦有争吵,那就拜拜,没什么好争取和修复的。

-02-

除了表白和求婚,承诺还有什么形式? 

说起承诺,我们都觉得承诺太简单了,不需要教。

 

不就是男主角下跪,说:“嫁给我吧,我会一辈子爱你、珍惜你。”

或者男女主角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仍然抱在一起说:“我们绝对不分开。”

……

真的这样吗?

在早期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倾向于将承诺分为 “关系驱动型” 和 “事件驱动型”:

 

关系驱动型的承诺,是彼此在情到深处之时做出的承诺,简单说就是情感推动了理性决定。

而事件驱动型的承诺,大部分跟外在环境有关,比如父母的要求推动了你们订婚的决定。

显而易见,大部分的研究都发现前者可以促进一段更持久、更健康的关系。

但是回顾这两个概念,似乎承诺就单指那些 “高光时刻”,即在某个重要时刻表白、求婚等。

 

那么除了在人生重要转折点上的那次下跪,其他那些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承诺又该如何体现呢?

 

2016 年的一篇文献里,心理学家 Brian Ogolsky 认为,承诺并不一定是表白或者求婚这些高光时刻,情侣在日常的互动中,有很多信息都会表达出“承诺信号”。

 

这些信号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你愿不愿意努力去维持一段关系,在这段感情里未来是不是可期。

 

Brian 通过大量的访谈,将情侣们之间的承诺分成了这四类

社会参与的承诺(Socially involved commitments):

邀请你进入到我的社交圈里,我们的未来有多人的见证;

 

关注伴侣的承诺(Partner focused commitment):

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做的任何决定都会先考虑你;

 

戏剧性承诺(Dramatic commitment):

说好要结婚,过阵子又凉了,未来充满未知;

 

冲突不断的承诺(Conflict-ridden commitments):

经常吵架,维持当下感情就不错了,没法考虑未来;

 

研究发现,前两种承诺有助于促进感情的持续,拥有这两种承诺的恋人们(可以是其中任何一种),关系更亲密、对感情的满意度也更高。

而后两种承诺状态,常常预示着分手不远了。

 

说起我的那两位同学,他们之间似乎就是 “戏剧性的承诺”,看似有眉目,却又抓不着,让人不可预料。

 

在 Brian 看来,承诺不仅仅是一种口头上的约定,也应该体现在生活的互动中。

 

而就算感情中的你不善言辞,不会山盟海誓,你也可以用许多行动来表达承诺。

 

-03-

怎样才能让对方知道,你们的未来是可期的?


Brian  试图告诉我们,你可以在生活中这样表达承诺:

 

1.在社交场合公开你们的爱情

 

你可能会问,这也算承诺?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比较容易理解。我身边一个很好的朋友,之前谈过一场恋爱,对方是一个很贴心的男生,平时总会给她大大小小的惊喜,比如说订花送到办公室,偶尔送来美味的下午茶,节假日就送她最爱的香水等。

 

两个人的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甜蜜的,一起去旅行,一起为幸福打拼……

 

但是,我这位朋友却始终觉得少了安全感,因为男生从来不对朋友们说起她,甚至对外都说自己还单身。

他的解释是,两个人有工作上的利益关系,怕引起误会,所以不要公开;

 

他不会带她见朋友和家人,也不愿意去认识她的朋友,用朋友的话来说,两个人像是地下恋情。

 

慢慢地,女生感觉不到感情有任何发展,对方也没有一丝想进一步推进关系的意愿,而周围的人也都不知道他们在谈恋爱,常常觉得委屈的她,还是决定离开,感情维持了一年多。


后来这位朋友开始了一段新恋情,故事情节截然相反。

 

这个男生自从跟她表白成功后,就把她介绍给自己所有的好朋友,朋友圈也从来不吝啬晒女朋友的美照,偶尔跟家人视频,也会叫上她一起。

 

当然这个男生也会在口头上表达,希望他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发展,希望未来一起走下去。而比起这些言语上的承诺,他的行动也让这位女生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在 Brian 看来,这就是一种社会参与的承诺。

 

当我向世界宣告我们的关系时,我也在告诉你:我会对我们的爱情负责,而所有人都会成为我们的见证。

2.把你放在第一位,我的心思和行动都会为你而改变

说到社交参与的承诺,内向而腼腆的朋友们恐怕会很有压力,毕竟可能对你来说,发朋友圈秀恩爱太难了。

 

那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承诺。

 

例如在爱情里,你会把对方看得非常重要,周末推掉其他的社交选择跟 Ta 度过精心时刻,哪怕是一起做个饭、看看书,也要很重视;

 

人生的很多决定,你都会首先考虑对方:

要换城市工作,先考虑对方是否同意,会不会影响关系发展;

何时结婚生子,不是先问父母意见,而是先两个人商量;

求婚可能没有朋友帮忙,但属于你俩的甜蜜足以融化一切黑暗;

……

研究发现,这样的情侣之间关系满意度是最高的。

 

不一定要高调秀恩爱,单纯的二人世界也可以表达承诺。此时你表达承诺的方式就是用行动表达:

“对我的未来而言,你最重要”

“我的未来,少不了你”

3.承诺不仅要有行动,还要前后一致

 

很多感情可能并不缺少承诺,男主天天表白,女主还是没有安全感,为什么?

 

承诺是需要前后一致的,如果今天正在山盟海誓,明天就生气闹分手,那么这种承诺的不一致会严重破坏感情。研究也发现,“戏剧性承诺” 会让分手率提高2倍。

 

因此,或许开始一段恋爱之前,彼此需要有一些约定:

不在气头上说分手

不得冷战超过 2 天

……

没有标准,只是可以帮助彼此有相对一致的承诺,而不至于脑袋发热就分手,一拍脑门就领证。

-写在最后-

最后想跟大家讲讲达西先生的故事。

 

在《傲慢与偏见》里,达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富帅,几乎所有女人都想要讨好他,但也几乎所有人都怕他,认为他是一个傲慢无礼、挑剔考究的人。

 

他爱上了女主角伊丽莎白,连求婚和表白都显得傲慢十足,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

 

他十分痛苦,却仍然爱着伊丽莎白,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并决定改正这一点。

 

他用实际行动,让伊丽莎白看到了自己的改变。在逐渐的深交中,伊丽莎白发现他是一个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人,最终答应了他真诚的追求。

 

大概每个女孩子,都渴望生命中遇到一位达西先生。

 

他不仅帅气富有、能够给你浪漫的告白;更重要的是,他愿意用行动去表明自己的承诺,哪怕改变性格中最坚硬的部分。

 

说一句 “嫁给我” 容易,但在平淡中表达 “你是我的最爱” ,不易。

愿你遇到的人,都有这样的温柔。

-END-

References / 少女参考的文献资料:
[1] Ogolsky, B. G., Surra, C. A., & Monk, J. K. (2016). Pathways of commitment to wed: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olution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8(2), 293-310.
[2] Weigel, D. J., Ballard-Reisch, D. S., & Davis, B. A. (2019). Odd Bedfellows: Self-and Partner-Enhancement in the Communication of Commitment.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23.
[3]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
© 版权所有:壹心理。如需转载,请在微信搜索关注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心理0时差(微信 ID:PsyTime)」,后台回复 转载 二字,按要求申请授权,谢谢。
排版:小鲸鱼 soon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