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其实不懂女孩

作为跟女儿同性别的妈妈,难道对女儿还不了解吗?当我看到《妈妈,你其实不懂女孩》这本书,心里不禁感到疑惑不解。

 

但事实告诉我们,有许多妈妈的确并不了解自己的女儿,因此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冲突。女儿也不一定一直都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件小棉袄有时还会“漏风”,让妈妈感到抓狂。

 

有个闺蜜常常向我诉苦,她的女儿经常因为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在家不好好做作业而让她感到头痛不已,使得她的情绪经常爆发,跟女儿的关系也忽冷忽热。


 

很多妈妈的内心其实是爱女儿的,但由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在养育自己的女儿时因为对孩子不够了解,经常根据自己的经历、经验和习惯来评判和教育孩子,所以便容易产生矛盾,孩子也无法感受到妈妈的爱,还会误会妈妈不爱自己。

 

《妈妈,你其实不懂女孩》一书是日本亲子教育专家、著名智力机构“花丸学习会”创始人高滨正伸所著。专门针对3~12岁的女孩子,分析了她们的个性特征、心理特性、行为习惯、学习能力等情况,并介绍了26个女孩养育法,帮助妈妈们培养出优秀、独立、幸福的女孩,可以说是一份妈妈专属的养育女孩实用指南。


书中列出了女孩的12种特点,有些特点很容易被妈妈忽视或误解,从而出现错误的评价和教育,不单止无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还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譬如,女孩会十分重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希望能做某个人心中的唯一,做事喜欢有人陪伴,能得到别人的共鸣。所以很多女孩都希望自己是妈妈心中唯一的那个小宝贝,会对妈妈特别依恋和依赖,也希望妈妈能重视、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情感。

 

很多时候,她们只需要妈妈能给予一下情感回应,能陪伴一下她们。她们的期待和要求就是这么简单。这个时候,如果妈妈能及时积极地给予孩子回应,表达情感和鼓励,孩子就能感受到妈妈的爱。

 

很多女孩也很爱聊天,整天叽叽喳喳。这样能帮助她们提供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词汇量,也是她们进行人际交往的强大武器,妈妈需要用积极乐观的语言去进行引导和交流。但是有些妈妈会觉得孩子“话太多”而感到厌烦,或是批评、制止孩子聊天,或是漠视孩子的交谈需求。

 

在许多女孩的眼中,一丝不苟是一种美德,她们一直在努力做个好孩子,严格遵从父母和学校的要求,追求完美主义,也会特别害怕自己会犯错,从而逃避错误和责任。因此,妈妈要理解孩子的心思,采用多鼓励少打击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要允许孩子犯错,转变对错误的认知,教会孩子学会勇敢地面对错误和挫折。


 

在传统观念中,很多父母都希望女孩能文静温柔,但是别忘了,也要教会女孩在适当的时候要变得勇敢强势,特别是被欺负、被校园霸凌的时候,要懂得进行反击和自我保护,不要做个“傻白甜”。

 

当孩子被欺负时,家长要做的是四件事:


一是如果冲突没有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那么就不要把孩子间的冲突扩大化,而是让孩子自己尝试去解决。


二是家长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依靠,以及温暖的家。


三是教孩子多练习强势的警告,比如“住手!”用明确的态度和言行来进行反击。


四是培养孩子自信坚强的性格,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自信勇敢地面对别人的欺负并进行还击。


 

当女孩进入青春期,她们内心会有更多的小秘密,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母女关系进入一个特别的阶段,变得特别紧张。不只是女孩会陷入青春期的困惑之中,妈妈也会。妈妈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引导孩子度过青春期,双方都不容易。

 

有些妈妈会特别担心紧张青春期的女儿在人际交往方面出问题或是吃亏,便会过度干涉和保护,替孩子包办所有事情,什么事都要刨根问底,时刻将孩子的行踪和心理紧紧地掌控住,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这样只会令孩子感到窒息,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对妈妈更加抗拒。

 

妈妈要把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当成一个大人来看待,尊重她的个性特点和喜好习惯,平等地与其进行交流。妈妈还可以跟女儿聊聊“闺房话”,说说对身体变化、对爱情、对男性的一些看法,甚至是妈妈跟爸爸的恋爱往事,并耐心倾听女儿的心事,鼓励她进行表达,帮助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言传身教胜于说教。作为同性,女孩会以妈妈为榜样,在不知不觉中观察、学习和模仿妈妈的一切,长大后也会成为和妈妈一样的人。因此,妈妈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便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妈妈们也不需要因为自己有某些缺点或是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而感到焦虑担忧,或是要求自己在女儿面前变得完美。

 

妈妈跟女儿其实是一种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妈妈在养育女孩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反省,才能不断改变和进步。孩子也会向妈妈看齐,跟随妈妈一起成长,一起变得优秀。


 

在翻阅本书时,我那8岁大的女儿看到书名感到好奇,便也来翻看,然后跟我说:“妈妈,这书里说得不对,我就不爱聊天。”

 

我不禁笑了。是的,书中所列出的女孩的特点是一种共性,并非是绝对的,旨在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妈妈们在翻阅本书后,能更多地了解到孩子的特性与细节问题,但仍然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养育。这才是真正地懂孩子。



文:微格尔青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