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我十分犹豫,正如我拿起这本书时的犹豫一样。
初读时,以为不过又是一本贩卖成功学的心灵鸡汤,然而几页纸后,便被作者的真诚打动了。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不妨看一看这本《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开篇便提出了答案:用更勇敢的方式去生活。
这本书,打开了人生的七个侧面,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然而正如作者所说:这七个侧面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错、交织,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其实不难理解,生活就像一面多棱镜,它不止有一个镜面,而是一个整体。相应的,也有不止一种的观察视角和解读。
正如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专业总是分门别类,然而生活中的运用却始终是整体的。
学科以及知识类别是人为地解构和分离的。
人生的七个侧面如同七条蜿蜒交错的路径绘制成了我们的人生地图,构成了地图上最重要的四个版块,掌握好这四个版块,便掌握了“成为厉害之人”的答案。
一
确定心中“巴拿马”
“巴拿马”源自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噢,美丽的巴拿马》,它象征着自己梦想的地方。
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首先取决于,你认为厉害的人是什么样,只有确定了“巴拿马”,你才会利用自己的时间、学习以及思维做出选择和行动,通往成功之路。
以人生的最高目标为第一原则,你的最高目标是什么,也就决定了在人生两难困境中的最优选择是什么。
有的人希望自己在福布斯榜上有名,成为有钱人;
有的人希望自己一生以寻求科学或真理为生;
有的人希望自己能够平凡而热情地生活一生;
有的人希望自己以社会为己任;
那么你的选择呢,选择没有优劣,而通往选择之路却有优劣。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我们会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当下心态的选择,而不是逐一比较,看哪一个通往自己的最高目标。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我们的求职生活中,就仿佛那个海边渔民的问题。
“你为什么要出海捞鱼呢?”
“为了赚钱来海边晒太阳啊。”
“那你现在为什么不去晒太阳呢?”
……
也就是我们要利用我们的资源通往自己想要的境地,不能因为惧怕改变或贪图一时的利益而在自己的非梦想之地一直徘徊。
二
掌握时间之尺
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物可能就是时间了。我们每个人每天拥有相同的时间,可对待时间的方式却千差万别。
那么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心理学家津巴多提出的时间观:
第一种是积极的过去视角。他们对于过去的东西怀有感恩和珍视,但很容易忽视当下的视角。
第二种是消极的过去视角。他们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容易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他们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容易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
第四种是宿命观,他们认为生命是注定的,对现在发生的一切感到无能无力。
第五种是习惯向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他们具有前瞻性,非常关注自己的目标和任务,但是容易为未来焦虑。
每种单独看都有得有失,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境遇混合使用。
在我看来,如果你有了自己的“巴拿马”,便可以很好的综合运用时间观,可以总称为“未来回顾视角”。
未来回顾视角:站在未来的角度上往回看,我们希望当下的自己如何利用时间。
就如同站在当下,我们会希望以前的自己如何度过时间。
那么现在,就站在未来的视角,告诉当下的自己,如何看待时间。
1. 郑重的态度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就像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听到的那句“学习就认认真真的学习,玩就痛痛快快的玩”,专注每一刻的时间。“快工作、慢生活”或许是个不错的建议。
2. 及时的行动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这句名言耳熟能详,然而实施起来却无比困难。
我们需要给自己重新建立一个观念,那就是“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3. 合适的事情
站在未来的视角,我们需要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当下我们花时间做什么事。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两种关于时间的思维,一种是近期未来,一种是远期未来,也就是我们需要结合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一起思考自己把时间花在哪些事情上。
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
三
成为高段位学习者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人生最离不开的就是终身学习,然而很多人对“学什么才能成为厉害的人“一筹莫展。
1. 主动建构知识
也许很多人都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或者学这个知识?”
是因为大家都在推荐、它很热门、聊天话题、可能带来收益还是自己真真正正的想要主动去学习?
心中的梦想之地,带着疑问学习,对答案的渴望,才能真正驱动我们学习,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
如果自己没有任何疑问和思考,那不过是充当了知识的接纳和吸收着,而不会运用。
正如我们会选择看这本书一样,是因为我们对如何成为厉害的人十分好奇。
2. 知识体系的融合
问题就像向导,引领我们去接近这座知识的高山,而这个引领本身,又有赖于我们已经看到的模糊的轮廓。
这里就引出一个关键的命题,问题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于我们已有知识的地基。
因此,我们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和反思就特别重要。我们要学会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融汇贯通。
3. 深度学习的专注
任何一个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下去。
“撒谎对自己有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实话?”这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思考的第一个哲学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激起的强制倾向,把他拽进了哲学。
然而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常常学会了囤积,囤积了很多知识和信息,却不懂得去深入解码,因此很难有学习的效果。
而真正的学习就是要深入自己的问题,也就是一个更为主动和主观的过程。
不同的解读对同一问题的解码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就要在这其中抽丝剥茧,寻找自己内心真正认可的答案。
这需要我们极大的专注,最好达到我们所说的心流状态。
四
修炼思维利器
当我们确定了自己的最高目标,掌握了如何利用时间和学习,那么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了!
当然,行动的前提是自己的思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我们的眼界和视野。
而我们之所以“懂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能突破我们原有的思考和思维模式。
-
打破固有思维
“现在的工作生活环境我很不喜欢,每天都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我每天什么都做不出,天天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可是我没有工作便没有金钱收入,无法生活,该怎么办。”
这是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可能会遇到,也常常看到他人的状态,似乎陷入了人生的僵局。
不难看出,这其中有很多想法来自个人的固有思维,也就是隐含假设——比如失业意味着无法生活,正是这个假设导致了我们不敢踏出当前的困境。
我们在人生中往往会觉得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无法指导当前的行动,这时我们的选择可以尝试以下三步:
1.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
全新思维框架
当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固有思维,或者其他的隐含假设,那么就可以尝试形成新的思维框架的三种方法:
1. 目标悬置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理想和现实的选择”,我想要学画画,可是我现在必须工作。
这时候我们可以自己的目标暂时放下来,停一停,等待时机的成熟。这样我们既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也不会太过于干扰我们的生活。
2. 能力嫁接
也就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技能运用在现有的工作中,比如画画的审美底蕴,可以运用到现有的工作上,这样既可以保持对兴趣专业的持续学习和敏感,也能兼顾当下生活。
3. 特性改造
对工作和爱好,我们可能形成了某些僵化的看法,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它们的特性进行重新审视。把原来的一些喜爱转为现在任务的驱动。
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和思考中,会发现我们的思维模式会一点点升级,成为我们新的思维利器,来帮助我们行动。
我们在人生的选择中,并不是单纯的一条路径,我们也可以向左向右地进行;人生既是一场无限游戏,我们不必在意一时的得失;也是一场有限长跑,我们需要对自己的时间和梦想负责。
当然,这只是我对本书简单粗暴的归纳,而非常打动我的也是作者真诚的态度:他力求在每一个观点的论述上都做到尽力找到经典的原始资料支撑。
据统计,本书一共引用了45本书,其中涉及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艺术等等,集合了众多书目的核心观点和经典名句。
最后,借作者的一句话,也是我坚信的一句话,送给每一个人:而我更相信,只有坚持做一个你所喜欢的自己,你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