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恋爱时把对方理想化了,走进婚姻后才看清那个真实的伴侣,于是心理开始失衡,认为这个人不是“对”的人,婚姻也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
但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需要为此负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能在走进婚姻前,多了解一些自己,多懂得一些经营婚姻之道,以及早些时间知道婚姻的真相,或许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内心的失落感,以更多感受婚后生活的美好。
我想,作为女人,在结婚前至少要明白这三件事。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具体来说说。
01
婚姻,应该是因真爱而产生的
很多到了适婚年龄的女人,如果还没有合适的男朋友,就会面临家人和朋友们的催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她们的焦虑感。
年龄焦虑,对于那些“恨嫁”的女人来说,是确实存在的,不仅有外在的舆论压力,比如,家人会觉得女儿没出嫁,是一件没面子的事情,还有自己内在的焦虑,当她们看到同龄人纷纷结婚生子,自然也会着急,这就导致了很多女人最后选择为了结婚而结婚。
我奉劝女人们,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因为其背后有很多隐患,这件事要尽早明白。
当婚后的生活出现问题时,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女人第一反应是抱怨,觉得都是父母的错,是他们让自己那么着急结婚,还不了解对方,就冒然走进婚姻,她们很少想着自己也是“问题”中的一个原因,应该想办法去应对,所以,这样的心理状态很容易让婚姻危机重重。
另外,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女人,很难在婚姻中感受到强烈的幸福感,她们缺少因爱而选择在一起的兴奋感、满足感,更多的是完成了“任务”的如释重负感,而这样的卸下重任,并不代表压力不存在,因为她们的家人还有可能提出其他的需要,比如赶紧生孩子,等等,而这会让她们一直处在失控的状态,无法拥有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可见,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女人,她们的婚姻更多的是在为他人经营,缺少了自我掌控的安全感,所以很难幸福。
02
婚姻中的女人,应该是有自我的
走进婚姻的女人,很容易被家务事,或伴侣的要求所束缚,进而失去自我。
因为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且要求女人全力配合男人的生活,如果女人们也认同这样的想法,就会一直围绕家人的感觉转,进而无法体验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存在感。
就像电影《婚姻的故事》中的妮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意识到孩子只是她自己的,因为丈夫查理很少顾及到家,忙着工作,而当她好不容易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时,不仅没有得到查理的支持,反倒引来一顿嘲讽,在那一刻,她明白了查理并没有把她当作独立于他之外的人,她只是查理的“附属品”,更让她失望的是,查理连她的电话号码都不知道,所以她选择了离开。
可见,在一个看不到自己的婚姻中,我们不仅体验不到存在感,更无法感受伴侣之间的亲密感,这样的“看不见”或“忽视”,其实就是一种伤害。
我奉劝女人们,不要在婚姻中失去自己,这件事要尽早懂得。
03
婚姻中的女人,
不要把婚姻作为生活的全部
很多女人是向往婚姻的,觉得婚后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好,于是她们会想方设法去经营好婚姻,这样的想法很正常,也是正确的,但是,女人们一定要知道,婚姻不该成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因为那样的话,迟早会体验到无聊、无趣,甚至是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
就像电影《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之所以对罗伯特一见钟情,很大原因在于从罗伯特身上,她找回了结婚前那个有梦想、喜欢尝试的自己,所以她在留给子女的信中说道“我好像另一个女子,可我比之前更像我自己”。
这就是她把婚姻作为全部生活的代价——她迷失了自己。
后来,在罗伯特离开后,弗朗西斯卡拓展了自己的生活圈,比如找邻居聊天,不在意镇上人们的议论,尽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这样的改变,才会让她在后来的婚姻生活中没有那么多遗憾。
我奉劝女人们,不要把婚姻作为生活的全部,因为一旦失去(爱情是一场冒险),会无法承受,很容易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所以女人要知道,除了婚姻,自己还需要朋友、自己的兴趣爱好,等等。
写在最后
其实,上述三件事,女人不要为了结婚而结婚、不要在婚姻中失去自己,以及不要把婚姻作为生活的全部,归结为一点,就是女人要学会好好爱自己。
一个人只有照顾好自己、爱自己后,才有心甘情愿照顾他人,以及维系婚姻的可能性。
选择婚姻,应该是我们自己主动的选择,宁缺毋滥,否则会留遗憾;
经营婚姻,应该是尊重了自己的需求后,“看见”自己,才能“看见”他人;
看待婚姻,应该是自己已经独立,包括经济上的独立和心理上的独立,才能在婚姻中活出自己,成就彼此。
当然,好好爱自己,看清这些“应该”,需要女人自己去做,因为婚姻是我们自己的,幸福与否也是我们自己体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