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勤奋”才是穷人越来越穷的根本原因

马太效应是经济学领域一个十分经典的概念,这一概念来源于《圣经》中的马太福音。

这一概念的含义是指,由于财富分布不均,不同阶层的人群对于财富的掌握始终是不平等的,且这种差距会逐渐增加。


对于一些生活在贫民窟等场景的穷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是无法自给自足的,往往是依靠当地政府或是其他慈善组织的救济来维持温饱。


曾经有人对于这样的群体进行一段时间的资助,以此来观察他们的经济状况。出人意料的是,当来自外界的资助结束,他们便又会回到从前的贫困生活状态,再无法摆脱。


 

所以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穷人之所以过着贫困的生活,并不是因为他们命途不顺,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并且安于现状。


也许会有人认为,穷人过着困苦的生活是因为他们懒惰、品质不佳,所以始终不想去为了生活而奋斗。其实不然,往往穷人是更加能够吃苦的。


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仅仅勤奋就可以完成的。


在那些生活都成问题的地区,也许有着我们想不到的人们在拼命的工作,只是为了自己和家人能有一口饭吃。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一般也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他们比一般人能吃苦,又不懒惰,却还是无法走出贫穷的生活呢?


其实恰恰就是由于这种能吃苦,他们才始终过着贫穷的日子。


有心理学家认为,对于穷人来说,为了摆脱贫困而拼命挣钱,而由于缺少机遇而没有持续的金钱收入仿佛是一种无限的轮回。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经济条件十分差的人,为了偿还自己的债务而十分努力的超负荷工作,最终才刚刚还上了债务,却又陷入拮据的生活。


所以尽管看上去他们始终处于一种忙忙碌碌、努力工作的生活当中,生活品质却一直没有改善。因为生活始终是“拆东墙补西墙”。


对于贫困的人来说,最难的事情不是获得财富,而是摆脱“我是穷人”的这种想法。


 

因为一旦接受了这种先决条件,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这种生活状态,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生活紧紧巴巴,永远为了下一顿饭吃什么而发愁,所谓“人穷志短”便是如此。


比如,对于一些上班族,由于原本的工作收入不能,满足自己日常的开支需求,所以不得已去找兼职、干副业,每天的时间都被各种事情占用的满满的。这导致他们精神状态很差,从而身心俱疲。


生活除了挣钱,毕竟还有很多事情。我们要有健康的身体、要有相对丰富的社交关系、要有休闲生活。一旦像这样生活,自己的每一天便都忙忙碌碌,从而感觉活得没有意义。


所以一定不能自认为自己是贫困人口,要让自己的内心先“富”起来。


金钱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要摆脱贫困,第一步就是走出自己心中对自己的“嫌弃”。


 

我们常说格局、视野,说的就是如此。假如眼中只有金钱,那么就只会沉浸在各种和钱相关的事情当中,变得贪图蝇头小利,没有格局。


而当我们不仅仅为金钱所累,将自己的眼光放得长远,把思路投入其他领域时,我们会发现,其实并非所有事情都是要有钱才可以做到的。


在这种格局开阔的前提下,我们甚至会发现自己的收入也逐渐增加了,因为我们通过别的途径得到了新的收入方式。


上文描述了走出贫困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摆脱贫困思维。伴随这种行为而产生的是眼界的提升与格局的开阔。


我们知道社会交往是关于各种社会资源的,而财富只是社会资源的一个方面。


 

根据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相关理论,财富、声望及权利是组成这些资本的三大方面,当你拥有其中一个,其他的往往也可以通过转化来得到。


所以当我们无法在短期内得到大量财富时,不妨试着去寻求其他两个方面,然后再经过一些转化来变成财富,这不失为一种尝试方法。


当然,在所有的一切之前,最该做的是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仔细思考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何根据自身的条件去谋求更好的生活,这是重中之重。


总之,我们要牢记,即使现如今的你身无分文,但只要你内心的富有的,那么你就不会陷入贫困的牢笼。同理,假如只是守着固有的一点收入而安于现状,那么也许你的生活也就仅仅止于此了。

 

 

 

文:深圳一帆心理咨询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