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亡前他为什么割手自残?这是他与死神最后的抗衡

成都49中学生坠亡的真相得以公布后,我们分析了为什么其母亲眼中“性格开朗”的小林会突然自杀。

可在这些文章和视频的评论中,仍有读者感到难以理解:小林如果真的一心求死,那死之前为什么又要自残?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有小部分网友认为,既然小林自残了,那就说明他并不想自杀;他们甚至怀疑,在监控未覆盖到的坠楼地点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警方早就排除了“他杀”,判定小林的死亡是自杀,这部分网友的猜测是不成立的。但这些言论说明了一个问题:

很多人对青少年自残、自伤行为自杀行为之间的关联缺乏理性认知,仍不能理解青少年自残、自伤背后的心理活动规律

这涉及到精神医学和心理学专业领域,必须结合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来解答。

01


自伤、自残,主要指的是非自杀性自我伤害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也就是说,个体虽然故意、直接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但目的不想结束生命。

换言之,用锋利的工具割伤皮肤,掐自己,用烟头、打火机烫自己等等,这些都属于自残自伤行为。但以自杀为目的的割腕(割动脉),喝农药,那就不属于自残自伤行为了。

所以,以下2个观点必须明确:

第一,绝大部分自残、自伤与自杀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无直接关联。除非因为感染、意外的严重伤害而导致生命危险。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但数据显示,自残自伤和自杀有统计上的关联性。有过自伤自残行为的个人,其自杀风险会增加3倍!(数据引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雷斯·阿圭勒的著作《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家长指南》)

以上两点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既说大部分自伤、自残与自杀无直接因果关系,那为什么又会增加自杀风险呢?这就涉及到自伤、自残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活动规律了。

很多父母、老师、精神科医生不能正确地理解自残自伤,认为“这不疼吗?这不是作践自己吗?”有的人还会认为青少年就是故意寻求关注,利用自伤自残来惩罚、报复、甚至控制大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些的错误认知只会令问题进一步恶化。

研究发现,有精神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自伤、自残,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暂时地缓解心理痛苦,减少负性情绪,从而得到片刻的放松和情绪释放

美国心理研究者布瑞森(Bresin)指出,当人们的消极情绪越多,他们从疼痛消退中获得的解脱感越强烈。

如果他们经常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尝试了常见的减压方式又无效,又急切地想快速摆脱消极体验的话,他们就很容易自伤、自残。在生理疼痛的释放中,负性情绪暂时得以减轻。这便是自伤、自残反复出现的心理因素。


还有学者找到了自伤、自残可缓解心理压力的生物学原因。


研究指出,大部分有严重精神心理问题的个体在自伤、自残时,只感受到很小的疼痛感、甚至完全没有。这可能是因为不良的成长经历、长期的负性应激导致其体内的内源性阿片肽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这也会反过来导致他们出现应激反应和应对能力失调。

而自伤自残可以令身体释放更多的内源性阿片肽到血液中,提高体内阿片肽的水平,从而达到机体的内部平衡。

02


以上研究发现与青少年患者们的感受是相吻合的。

一般来说,抑郁症、双相障碍、还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青少年患者特别容易出现自残、自伤行为。有的人为了获得更大程度的解压,会同时采用2、3种自残方式,如掐自己、刀割、烟头烫等,弄得身体伤痕累累。

有的青少年说自残、自伤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有的则说,“体验着身体的疼痛,至少感觉自己还活着”。有的则必须看到自己的鲜血流出来,才能获得暂时的精神解脱。

不过,这种压力释放是暂时的。如果他们不断遭受心理创伤和负性应激,缺乏健康、理性的解压方式,那么其每次压抑到一定程度时又会自伤、自残。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当然知道伤口留疤会影响外貌,万一感染的话也可能导致健康隐患。但他们处于极度的痛苦中时会难以自控,很想快速缓解痛苦,就像上瘾一样。

那么,有没有青少年自伤、自残是因为跟风模仿,或者刻意吸引关注?确实有,但比例非常低。

跟风模仿的青少年往往会觉得自伤、自残非常疼痛,然后很快会停止,下不去手。当然,他们会模仿这种行为,意味着他们确实也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至少有认知上的偏差。但通常还没有严重到要用自残、自伤来解压的地步。

而为了吸引关注而自残自伤的青少年,一项数据统计显示只有10%;大部分自残、自伤的青少年都会长期刻意隐瞒,而不是大张旗鼓。(数据引自美国哈佛医学院布雷斯·阿圭勒的著作《青少年边缘性人格障碍家长指南》)

即使青少年渴望通过这种行为来换取关注,向外界表达自己的痛苦感受,那这种心理需求也应该被正确对待和回应,而不是指责、贬低。

而且,如果青少年的巨大心理压力一直得不到根本上的缓解,仍不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话,自伤自残的减压效果会逐步减弱

这就好比通过滥用药物来减压的成瘾患者,随着他们滥用的时间越来越长,药物带来放松效果会越来越弱,出现药物耐受性。他们就不得不增大滥用剂量,或者替换成效果更强的药物,甚至毒品。

所以,如果青少年内心的痛苦一直得不到解脱,压力不断累积,无法通过自残自杀快速减压时,就很容易出现彻底的精神崩溃,自杀风险骤增!

这么一分析,小林轻生前的自残行为就容易理解了。在事发前一年,小林就有时表现得情绪低落、消极厌世,其同学曾发现他的手臂上有划痕。这表明他早就自残自伤过,而且很可能不止一次。

小林轻生前还写过纸条,称自己最近“割过腕”。这里的割腕有可能是自杀未遂,但也有可能是指以释放压力为目的的自伤自残。

而在警方公布的监控录像中,小林在水泵房里自残,先是快速地在左手手臂上横竖划几下,看上去力度不大,明显不是以自杀为目的。后来,他在左手内侧的手腕上,来回用力地割了几刀,鲜血一下子流出来了,但并不十分严重。

小林这次自残很可能也是为了快速缓解压力,但这种方式的解压效果越来越弱了,完全无法与他内心的痛苦抗衡。在那一刻,活着的煎熬远远超过了他对死亡的恐惧、对生的留恋,最终采取自杀。

所以,这并不是“他如果真的要自杀,何必还自残多此一举”,而是他本来想通过自残来缓解压力,实现“自救”,但他失败了。

03


了解了青少年自残、自伤背后的心理活动规律后,家长、老师应该如何应对?

很多父母第一次看到孩子伤害自己时会非常震惊、心疼、恐惧,有的还有愤怒,这都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提前学习以上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我们及时恢复冷静。

第一步,大人一定不要对孩子指责、贬低,而要先初步给予共情,理解他的痛苦和行为,这往往有利于缓解他们的痛苦,令其停下自残自伤行为。

第二步,替孩子处理伤口,比如适当的消毒、包扎,并视具体情况考虑是否要上医院打破伤风。

这可以减轻自残、自伤对身体的损伤,也能降低以后留下疤痕的风险。很多青少年自残自伤时难以自控,但面对留下的疤痕更加自卑、敏感,对此难以启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步,在孩子的情绪相对平静下来,认知恢复一定的理性后,父母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给予更加深入的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进一步释放孩子的压力,并寻找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时孩子很可能会诉说内心的困扰、痛苦、遭受过的一些心理创伤等,这都是关键所在。父母一定要积极地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难题。比如常见的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学习障碍、校园欺凌、情感问题等等。

与此同时,父母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改善亲子关系,多给孩子高质量陪伴。当亲子关系有明显改善后,父母再引导孩子培养一些健康、积极的解压方式。

而且,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青少年患者来说,如果其情绪症状非常严重,一时难以缓解,他们实在非常渴望通过自残、自伤来缓解压力的话,父母可以采取折衷的办法。

也就是跟孩子商量,如果实在忍不住,那可以在低风险的范围内,不触碰商量好的底线(比如危及生命),在父母在场的情况下进行自伤自残,父母会给予理解。

父母甚至可以跟孩子商量好,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以选择哪种相对比较安全的,不容易留下疤痕的方式。

如果父母能对孩子表达这样的理解和尊重,往往能够大大地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孩子甚至会非常感动。其自残、自伤的频率反而会减少。

当然,这只是权宜之计。自残自伤是精神心理状态高度危险的信号,归根到底还是需要父母高度重视、及时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根源。若怀疑孩子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等精神心理障碍的话,要及时就诊;确诊后接受专业而规范的治疗。

如果家长、老师处理得当,自残、自伤的青少年完全有可能快速地走出阴影,与父母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快速获得心理成长,懂得更积极地看待挫折,提高逆商,将这段痛苦的经历转化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本文来源于公号:广州晴日心身专科门诊部,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何日辉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