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心人6大作业1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校外培训班宣扬培训指标有限,编造所谓“速成案例”迷惑家长;“剧场效应”下,家长和学生被裹挟其中,焦虑蔓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呼声已久”……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强调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全面落实“双减”的决心与力度是空前的、不折不扣的,各省已纷纷出台落实计划。
这份主要针对校内外教育培训的政策,不仅是对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双减政策下,家长如何从心态、理念和教育方式上进行转变,发挥出“补位”作用呢?
一
接纳既定事实,
切实做好家庭教育“补位”的心理准备
一场牵扯多方利益(学校、家庭、校外培训机构)的变革举措,给各方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言而喻,长远上,教育培训机构在资本的裹挟下,越来越严重地“绑架”义务教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广大人民群众怨声载道,苦不堪言,但也只能被内卷;
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考选人的含金量。通过培训机构给生生拔苗助长催生的“好学生”,并不一定是国家真正需要的。再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导向的关注,在多重因素决定的形势下,国家才“重拳”出手,进行治理。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一个好政策。
至于从眼前的利益看,很多家长担心的是,转入地下的“一对一”之后负担没有丝毫减轻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国家其实也已经考虑到了。所以才会有对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一对一”的私下培训已经开始严查,比如前端时间,安徽某地教师在别墅里给孩子补课不就已经被曝光了吗?
除此之外,对于培训机构里经过淬炼和验证的业务骨干,以北京为例,教育主管部门已经牵头出面,研究政策将他们纳入了公办学校的体系内。相关的配套政策一直在持续跟进,目的就是为了“双减”政策冲击下的“阵痛”得到彻底解决。
在思考清楚这些背后的意义,家长们能做的就是“接纳既定的事实”,不在寄望校外培训机构能“拔苗助长”,不片面的看待“双减政策”后家庭教育负担重,做好自己的能做的准备,至于有些家长担忧教师家庭有先天优势等,这些我们不能左右的东西,过度关注也是徒增烦扰。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是促进家庭教育及时有效补位的前提条件。
1、明确“双减”不是“甩手躺平”,也不是“焦虑控制”
自从政策出来,网上充斥着各种声音,其中也不乏两个极端,一部分家长认为“双减”以后,学生的作业少了,解放了家长的双手,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了,孩子能学成咋样就咋样;而另一部分极端则是感到焦虑的同时,认为孩子在家里的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谨防还在少了学业任务后,会沉迷于网络或电视,充当起了“移动监控”的职责。
首先,作为家长的肯定都是发自内心的期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期望归期望,同时也要知道如何做才是对孩子恰如其分的好,只有“科学的育儿理念,良好的行为榜样,有质量的深度陪伴”,才是应对“双减”政策最佳的方式。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由于身心发育的阶段不同,他们的自控力、专注力以及判断力都不一样,完全甩手躺平,其实是不合理的,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孩子及时有效的引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能让孩子不至于走得太偏。
同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相信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给予他们犯错的机会,过度的“监控”,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渐渐的让他们形成依赖。
就像有一阵子表哥家的孩子,辅导作业的时候,表嫂的着力点不在于塑造孩子的习惯,而在于一旦发现孩子写错一个字,或用错一个标点符号,都要立马要求孩子更改,这样长期下来,侄儿一到做作业就变得神情紧张,两眼无光,毫无疑问做作业这件事,在他的眼里已经变成了“纠错审判会”,他也逐渐失去了做作业主动意识,因为下学回家,妈妈第一件事就是坐在旁边“监视”他完成作业。
无论是完全“甩手躺平”,还是“焦虑控制”,都是作业家长需要避免的现象,当孩子出生的第一天,我们就要和孩子一同成长,心智的成长,知识面的拓展,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特色的有效育儿方法,是为人父母的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2、明确孩子学习的终极目的,相信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发挥孩子成才的主力作用
“双减”政策后,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教育必然会面临部分回归家庭。家长需要做好的第二个心理准备,就是坚信“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发挥孩子成才的主力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父母一定要明确“孩子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环境,让大部分家长都迷失在“分数和排名之中”,衡量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所以这些年课外教培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崛起,都离不开家长们的“助力”,但这并不是说这都是家长们的错,个中缘由复杂,社会环境、时代发展、教育体制等等因素,这并不是我们此文的重点,固不作赘述。
回到主题,“孩子学习的终极目标”到底应该是什么?个人认为,成绩固然重要,确实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实现人生转变的基础,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
并且抱持这样的目标,并不是让我们摒弃学习成绩,而是不过度过分的关注在成绩,也避免用“成绩”这个单一的指标,打击了孩子的信心,框定了孩子成长的界限,这就好比战略和战术间的关系。
这些年,我发现很多取得优秀成绩的孩子,也不乏有各方面都成长得很出色的“均衡发展生”,他们的家庭教育是适度开放的状态,父母会在关键期给予关键帮助,帮助孩子在关键事件上取得信心和兴趣,支持和鼓励他们个性化的成长,同时,又不脱离大方向。
个人认为,没有最好的家庭教育,只有“合适与不合适”。判断是否合适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从日常过程中观察,孩子的个性特征,才能有效帮助孩子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扬长避短。
比如有的孩子,个性内敛,但是专注力强,自我反思能力强,那么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孩子的个性特征,千万不要只盯着孩子的一面,有的家长就会以自己的喜好或者社会主流的判断标准来定义孩子“内向,寡言,木讷”之类的,而是要在帮助孩子强化优势的同时,引导孩子多一些户外活动,拓展兴趣范围,帮助孩子积极的融入集体,逐步的帮助他通过良好的体验,自发自愿的开始善于交流。
这种观察、理解和走心的支持与陪伴,孩子是能感觉到的,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基础,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3、融洽家庭氛围,与孩子形成良好沟通
融洽的家庭氛围,也是亲子互动中的关键。这里的家庭氛围,包括两个维度:
一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夫妻关系,或者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或者有冲突能否及时有效的解决,都决定了这个家庭氛围的基础。
比如,我在壹心理的问答中心看到很多个孩子的困扰,甚至焦虑、抑郁,都源自于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父母与祖父母的关系,所引发的“焦虑型家庭氛围”。虽然是孩子,但TA身为这个家庭的一员,会自动的接收到这个环境的负面或者正面影响。受到的负面影响,不仅无法使他们安心学习,更可能引发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互动,最常见的问题是,孩子慢慢进入青春期或者叛逆期,孩子有独立的自我意识,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间,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互动方式,就必须要以“尊重和引导”为主,避免用“命令、控制”的沟通,这会引发孩子极大的反感,给他们带来的最大的负面影响就是原本该专注到学习和成长的内心,被“焦虑冲突的心里内耗”给填满。
二
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坚持学习进步,以身作则
我能想象到最美好的家庭教育,就是一个人影响另一个人,而不是通过“父母的权威”对孩子进行“命令、指点或吆喝”。
比如,我认识的一个妈妈,是一家合资公司的副总,偶然的机会我们坐在一起聊育儿,谈起她的女儿,我看到她一脸自豪,女儿刚刚到国外名校念研究生,我很意外她这些年这么忙的情况下,怎么培养出来这么优秀的孩子。
听了她的分享,我终于明白,家庭教育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则”,父母做好自己,并坚持为自己的目标学习、奋斗和努力;当然,一有时间也会全身心的深度陪伴,周末不是一起运动健身,就是一起备考学习,甚至陪伴女儿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画画,英语也可以非常流利的交流。
他们的教育不是“控制、监督、要求和命令”,而是“虽然时间不多,但有质量的陪伴”,也是“彼此正面影响”。
当然,每个人的家庭条件和物质基础有差异,对有些家庭来说为了营造更好的物质条件,陪伴都是奢望,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并用对方法和孩子互动,孩子是能感受到来自父母以身作则的力量和勇气。
三
密切家校联系,
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
“双减”政策后,孩子成长的主战场就是家庭和学校,密切家校联系,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也会是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
家庭和学校是两个连着的环,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也能促进家庭教育。由于家长之间文化水平的差异,针对部分家长缺乏家教知识、缺乏家庭经验以及观念偏差等情况,密切的家校联系,也有利于家教知识的传授、家教经验的交流及教育信息的沟通。
另一方面,密切的家校联系,能够对孩子的学习状态、学习难点以及优劣势,有动态发展的关注,家长们也能更加理性、科学了解不同学龄阶段孩子的成长发展重点,以便更有效的发挥“补位”作用。
写在最后,任何一场变革,所带来的影响都需要时间的验证,也需要身处漩涡的大家一同努力,相信我们能适应一切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全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