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芒来小姐
来源:三点一弯钩(ID:sandianyiwangou)
一、名校女生自杀,疑似由于精神控制
今年年底不平事太多,某985高校法学院大三女生包某自杀。
昨天上午,南方周末针对此事发了一篇文章,看得我背脊一阵发凉:
随后,包某的同学曝光了聊天记录:
包某的同学称:包某男友以包某“不是处女”为由,持续贬低、辱骂、否定她对她进行精神控制。这才导致她不堪重负,被逼自杀。
最初,包某还能清醒辩驳“我最美好的东西是我的将来”。
到后期,她连分手都分不动了。
聊天记录显示:男友要求包某为他堕胎、绝育,还要留下输卵管给他,男友认为这样包某离开他以后“不会再找别人”。
同学口中的包某是一个“如沐春风”的女孩,一直对所有人都很亲切,学习努力,是一个积极上进的人。
但自从她和男友在一起之后,她就变得精神恍惚、郁郁不乐。
在男友的长期的情感操控下,强烈的羞耻感击垮了包某,这个青春年华的姑娘,对朋友称“失去了对爱的所有希望”。
随着两篇文章的全(yi)网(bei)刷(he)屏(xie),“精神控制论”和PUA又被大家拿出来议论。
在这里,我们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PUA:
一句话来说,PUA就是:
我想得到你的爱,所以我用精神控制你,让你离不开我。
起初,我以为包某男友是有人格障碍的“变态”,没有揣测他是情感操控的PUA,但包某自杀之后,他的的举动让我生疑:
包某服药试图自杀时,男友并没有及时救助,还对老师说“没事了,在睡觉”;
包某妈妈赶到医院后,男友在老师面前抓住包某妈妈的肩膀,摇晃着大喊:“你女儿是个骗子!你女儿不自爱!”
聊天记录里,男友以包某不是处女为名,换着花样惩罚她。
是情绪宣泄还是故意诱导?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近年来,很多女孩成为PUA的对象,惨遭骗财骗色。
茫茫人海,道貌昂然的禽兽太多。
今天,我们不为PUA渣男开脱,而是为女孩子们科普PUA背后的深层心理原因。
希望女孩子们不仅具有识别、反抗PUA的能力,还能狠狠地扇渣男一个巴掌。
二、情感操纵可以被个人控制吗?
极夏彦在小说《络新妇之理》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织作茜嫉妒姐姐想杀掉她,每天在奶奶耳边说姐姐的坏话。
结果引发连锁效应。
家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最终整个家族只剩织作茜还活着。
人性的恶如同多米诺骨牌,你以为自己可以控制,可一旦推倒,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PUA最初本意是教男生懂女人,现在发展成恶臭的情感操控,也是创始人始料未及的。
如今PUA圈都在喊一句话:不要用情感操控,结果你承受不了!
可仍然有不计其数的男性迷信“情感操控”,渴望成为女性的“主人”。
为什么情感操控的威力那么猛烈?
在心理治疗中,有一个和情感操控相似的概念,叫做“耻感”。
耻感并不只是羞耻,它分为群体耻感和个人耻感。
群体耻感会在大环境里被激发,导致个体“面子上过不去”,比如当众被催婚。
个人耻感源于担心被抛弃、被孤立,当成年人指着小孩的屁股说“真羞”的时候,小孩会因为大人的嘲笑产生内疚情绪,乖乖穿上裤子,此时耻感就已经萌芽。
耻感对普通人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某件事让我们面子挂不住,或者强烈的感到羞耻,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念头:我是没价值的;我不配得到幸福;我是个罪人;一切都是我的错……
每个人都有羞耻心,但强烈的个人耻感,会激发出强烈不安全感和自卑,这给了抑郁情绪一片温床。
当个人原则被强烈而痛苦的情感取代,大脑会缺少清醒的思考空间。
而如果施加羞耻感的人是父母、配偶,我们会产生习得性无助:认为一切都是没有希望的,再挣扎也没用。
这也是为什么在男友高频率的暗示和言语暴力下,包某被洗脑,开始相信自己是垃圾。
PUA,正是放大了这种耻感。
三、耻感从哪来?如何被放大?
2010年,由伯尔尼大学心理学家小组研究了多名志愿者的耻感,结果发现,2600多名年龄在13岁至89岁之间的志愿者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羞耻,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感到羞耻。
为什么青春期女性更容易感到羞耻?因为她们正处在依赖父母和自我独立的矛盾中。
佛洛依德认为,耻感是分离焦虑和罪感的过度形式。
顺利完成与原生家庭和父母分离、找到合适的渠道疏导心理压力,把这些念头消化掉,这需要漫长的时间。
青少年即将和父母分离,面对未知的生活,具有强烈的迷茫和不安。
正视这份耻感是非常困难的,连佛洛依德本人都没有做到。
另一方面,当女孩有了喜欢的男孩,也会隐隐觉得自己遗弃了父母,对此感到愧疚,强烈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包容。
此时,如果这段恋爱关系较为健康,就会帮助女孩顺利度过这个时期,耻感也会自然消退;但如果这个男人性格阴暗,耻感就会泛化,变成焦虑、抑郁情绪。
包某与男友之间的关系,显然不是第一种。
首先,这份关系不是对等的,男友家境优渥,在学生组织里任包某的上司,还曾帮包某摆平一些事情。在这段关系中,男友是想要占据主导地位的。
关于”处女情结”这件事,男友不断通过辩论、重复、让女友回忆细节、辱骂等方式,一步步强化了女友的耻感,让女友信服了“不是处女有错”的观点,从而满足他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精神控制最大的bug,就是连自己都信了。
试问扇巴掌、拍裸照、在身上纹“我是……的狗”,到底是作为“不是处女”的惩罚,还是为了让男友泄愤?
生活在深深的耻感和自卑中,以死相逼的男友她离不开,迷失的自我她找不到,迷茫中她决定放弃她自己。
对于一只脚踏出悬崖的人,拉她上来需要极大的力气和时间,但推她下去,却只要一瞬间。
四、减缓耻感!远离精神控制
如何缓解耻感?心理学家贝弗莉·恩格尔在《这不是你的错:如何治愈童年创伤》一书中写道:
羞耻感不是单一的情感体验,它由多种情感和经历交织而成,包括:
被羞辱的感觉,无力感,体无完肤的暴露感,有缺陷或低人一等的感觉,异化和孤立的感觉,自责感,愤怒感,伴随恐惧、疼痛、悲伤……
羞耻感很容易使人感到受伤害,但并非难以消除。
儿童玩泥巴,被父母责骂“你手脏死了”,他会产生羞耻情绪,此时父母的一个拥抱,就会让羞耻感缓解很多。
如果儿童没有得到这个拥抱怎么办?找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痛苦感受。把自己的心事讲给朋友、家人、老师听,从他人口中知道这一切不是自己的错,也会缓解很多。
偶尔也存在两者都没有的情况,这时候个体的自我力量很关键。
这个自我力量,就是我们对个人原则的坚守和自信。
如果个体被贬损,但自我力量较弱,就会忍气吞声,对方说什么都接受;
如果个体的自我力量够强,就会无视、会反驳、会愤怒,比如“扇他一巴掌”。
而影响自我力量的因素,包括个体情绪、思考空间、习得性无助等。
所以为了拥有更强大的自我力量,我们可以多涉猎多思考,提高生活中的思辨能力;我们要接纳、肯定自己,不畏他人眼光;我们要遇见挫折,勇敢发声,积极寻求帮助。
贝弗莉·恩格尔把这种力量,称为“自我悲悯”。
遇到羞耻时,高“自我悲悯”的任首先会将羞耻感释放出去,即不是我的错;而不是想办法掩盖痛苦,假装自己一切都好。
羞耻感不只是痛苦,也是个信号,提醒你是时候离开现在的环境,成长起来了。
要记住:漫长的生命面前,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机会。
只要活着,一切都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