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经历,皆是馈赠:多年的“不够好”只为忆起我是谁

— 1 —

生而为人,仅此一生。

是Karen最喜欢的一句话,这也是当下为什么她如此渴望找回自己的身份。

33岁生完孩子后的Karen突然意识到,中年困惑绝对不是一件事,而是所有事一起来,压着你。

更要命的是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情况往往已经难以逆转。

新生命到来了——Karen也迎来了迄今人生中「最challenging的一个阶段」。


“哺乳期在给宝宝喂奶时,因为姿势不正确,导致宝宝频繁吐奶、呛奶,最后只好放弃亲喂。我的肢体协调能力确实弱,总是找不到、学不会正确的哺乳姿势,又被老公强烈指责,包括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好像既不会逗宝宝开心,也觉察不出她的变化,在护理方面也不如亲妈在行,感觉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回到工作岗位后,为了更多时间照顾孩子,我参加了单位团委书记转岗竞聘,在面试环节,被最大的BOSS提出的专业问题问倒,当时大脑瞬间短路,说话语无伦次,这让我察觉到自己反应能力慢,说话、做事缺乏逻辑条理,想问题过于简单,最终无疑转岗失败。”

当母亲的新身份与事业相叠时,她还是感受过压力。产后的日子,在经历过最初迎来新生命的喜悦和新鲜感之后,更多的是突然离开工作节奏的不适应。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职场妈妈?”Karen过去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在“妈妈”这个身份到来之前,Karen人生中听到别人最多的一句评价就是:“这个小姑娘长得老好看了,工作单位也好。”

但她对自己的评价却是:“平平无奇的热心人”。

就职于国有大型企业,统筹负责公司对内外的宣传工作。总的来说,她喜欢这份工作,能自主策划趣味性的传播内容,自己带领的小团体氛围良好。

回到职场后,尽管哺乳期提升了工作的难度等级,Karen还是很快恢复了从前的工作状态,扛起了宣传部门的重担。

也许是转岗失利的挫折,也许是有了小甜甜,让她反而更有动力做好手上的工作,Karen开始真正反思起自己:

自身能力不足是目前的核心问题;

无论是工作绩效、人际沟通还是育儿方面都时常有挫败感;

在同步处理多条线任务时,经常排不出优先等级,不太能忍受多项任务始终“未完成”的状态;

完成一项新任务的时间要比别人久;生宝宝后发现过去自己被父母保护得太好,以至于欠缺基本的生活能力、护理能力,可能也是这个原因,让我在面对一个小生命诞生面临的种种问题前,受了挫,从而加深了畏难情绪;

自己不善总结经验,总是在同个问题上跌跟头,不注重学习方法,做事低效;

过去我是个很热心的人,很乐于助人,但在老公三番五次的教化下,职场上的我好像没有从前热心了,生活中的我好像也不太会主动释放善意了,有时我经常违背本心;

谈起和老公的相处,Karen说:“他一直很强势,脾气也大,工作中为官威严会带到我们生活中,我常常不敢在他面前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再加上自身性格也软弱,他的强势从结婚以来就带给我很大压力,感觉做什么都要被他说,一直被他各种否定。”

感谢母亲这个新身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工作。现在的我不奢求平衡,更准确的说我想找回我自己。

2

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在过去资源有限、认知有限的自己身上发生,我们或许没有太多的力量去改变。但当我们日渐成熟,我们可以去改变自己回应这段经历的方式,改变我们赋予这些经历的意义,正是这,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轨迹。

在工作中的挫败感、亲子关系中的失落、两性关系中的受伤,给我们建构了一个自我身份:我不够好,没有人爱我,我没有价值……

陷入迷惘中的你想要勇敢走出第一步,却迟迟不敢,该怎么突破?

这时,Vin反而会建议你不要急着去“勇敢”,因为想要“勇敢”,来自意识层面;而迟迟不敢,恰恰是潜意识给你的信息。

不是去否认、拒绝那个曾经的自己,而是当问题发生, 当你觉察到曾经的自己来到了,慢下来,带着正念去觉察,带着善意和好奇,欢迎他/她……

他/她想要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呢?


他/她想要带给你的贡献是什么呢?


聆听他/她的需求,欢迎他/她的贡献,然后,把他/她安置在一个恰当的空间,偶尔的,朝他/她眨一眨眼睛……

Karen希望自己活出自我,率性生活。

具体来说,她希望管理好育儿、工作、独处的时间;需要快速建立一套的新习惯,提升学习能力,升级自己的IOS系统;需要保持持久的信心和动力能在一个领域做精做专;当然,她知道当下最重要的课题是和老公的相处方式,这是她找到自己的第一步。


3

如何与一个很强势的人相处?

首先,你需要判断这种不平衡是否还有协商调整的可能性。

如果你和对方试图沟通你们关系中的不平衡现象时,对方不愿意配合你解决问题,甚至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或者你在这段关系里已经开始产生自卑,不敢在对方面前表露真实的情绪和想法,习惯性地服从对方的指示,甚至开始认为自己就是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那你就一定要清醒了!

尽早离开这段关系,即使止损。如果对方愿意倾听你的意见并配合改善,那么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1)尝试自我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避免在关系中过度付出和妥协。

比如当你试图拒绝对方的要求时,你可以从“我”的角度来陈述,“我没有时间做…”,“我不想做…”。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再尊重对方、不愿为你们的关系做出妥协,而是意味着你能在尊重自己的基础上去尊重对方。

你和伴侣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你需要意识到并努力避免自己在关系中以主动、不计代价的自我牺牲来获得对方对你的好感、肯定,这不仅最终会使你耗竭,而你的伴侣也可能会因为你的过度付出而感到被轻视。

2)主动努力提升自己。

当你们之间的权力不平衡是由于双方拥有资源的差异所导致的,那么你可以做出一些自我提升的努力,比如进修深造、更多地参与社交活动等等。

尤其是在核心业务的基础上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

我自己尝试过很多角色,所以有时会在不同的圈子里和一些朋友交流。

比如一些营销策划圈里非常资深的朋友,基本上是在各大公司这个领域已经做到最高的位置上了,然后聊天的时候会聊些什么呢?

不太会聊通常意义上的工作,这些已经默认你能够做好、搞定。大家感兴趣的是围绕最近一些事件分享彼此之间不同的视角和看法,也许这个话题未必是当下最重要的,但通过沟通交流可以促使新的灵感产生、提升我们的视野。

围绕着核心业务,总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挖掘,而这些机会往往需要的能力是复合型的,越是往前走,越是需要融会贯通。

当然一门心思钻一个深的专业领域,同样也可以,只是存在的风险是有可能领域本身不存在了。这在做技术的人当中非常典型。

对于大多数人,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是个好的选择。

基于核心业务来有意识的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很可能今天的收益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到了未来某个时候,就会成为你新的竞争力。

3)给自己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其实像Karen这样的新手职场妈妈,当我们对现实中的自己失去信心,当我们自己难以应付当前的困境,在这种时候就很容易陷入想象之中设想出一个“理想中的自己”。

这个“自己”能跟别人一样优秀,也拥有着我们期待的资源和条件,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各样的难题;当然了期待自己变得更优秀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但如果我们只盯着“理想中的自己”,只强调“理想”有多厉害,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会对“现实中的自己”产生一种无力感。

然后渐渐地“僵”在现实中动弹不得,没有办法再去应对当前的困境。

当我们总去羡慕别人,总去期待自己能像别人一样好时,不妨去观察、验证看看别人的生活,是不是真如我们想象中完美。

Karen后来跟我说,生涯人物访谈中她问那些做自由职业者朋友们的生活,才发现人家的生活也都不容易,跟她所希望的「工作节奏不紧不慢,有足够时间享受八小时以外的自在生活;节假日或是带父母、孩子结伴出游,或是享受泡书店、做美食的独处时光」期待的生活完全不匹配。

现在她才知道,只有“现实中的自己”才有力量去应对困境,我们可以对这样的自己说“尽管我不够完美,尽管做事会磕磕绊绊,但我也只有这个自己。”

我给Karen布置了半年的觉察日志,她坚持每天记录,在接纳真实的自己之后,Karen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太多了,她越来越喜欢这样的自己,也知道只有好好珍惜“现实的自己”,我们才能伸展手脚,看到希望。

4

孩子在白天交由谁来照料曾经是个难题。幸运的是,Karen有一对疼惜她的父母。

家庭中同样需要「大女人」的智慧,像每个家庭都曾经历过的那样,长辈与年轻人之间,两代人免不了产生分歧。母亲是个十分有主见的女人,而老公也是强势的人,在孩子方面很有主张与坚持。

咨询后的Karen懂得沉默不参与表态——

「一些时候我就会私底下和我妈妈沟通:父亲的投入和参与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姥姥,某些地方该鼓励参与的还是要鼓励。如果姥姥总是否定,容易导致爸爸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太多参与感,就会变得没有那么上心。」

因表达能力欠缺,咨询结束后的Karen报名参加课外口才培训,并在完成培训课程后,勇敢走上讲台,在企业内连续做了十场企业文化培训,看着台下同事们赞许的眼光,Karen感到一种「莫名的力量」,那种力量是感觉自己能做成事的自信。

她突然想起11年前正式入职的那个秋天,同样还在这个讲台上,企业负责人向她们新进职员讲述着公司正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未来具备全球竞争力服务集成商的愿景蓝图。那一天的Karen被震撼了,她意识到,她正在这个行业领域做一件为国家、为他人的,伟大的事。

这样的愿景让她满怀希望。

最后的话

有一天,老公在婴儿床前逗女儿玩耍。Karen看见8个月大的女儿「很辛苦地把手够起来,努力地贴到爸爸的脸上」。

她突然被那一幕感动了。

「你看,生而为人,其实从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但幸福又来得如此容易。」


那些人生中很了不起的变化,通常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


我会说,是当我们更多地成为「人」的时候。我们生而为人,却并非全然地作为一个人,绽放在这个世界上。

“我不够好”这个声音背后有一种智慧,它想要告诉你,如果你不把连接带给它,只靠它独自一人无法在世界上成功。所以,它的意图是召唤着你,将它重新带入完整之中。


PS:出于对保密条款的尊重和咨询工作的特殊性,为保护当事人利益,文中客户均为化名,另有涉及到客户隐私和咨询技术不能对外公布。

文:职业规划师Vin  (生涯咨询师,中高管教练,专注分享职业咨询案例,提升你的职场竞争力。更多职业规划真实客户案例,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职业规划师Vin)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