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昨天晚上,因为韩气气,陈锅锅又炸了。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一场对话:
“快七点半了,就不能赶紧把厨房的地拖一下吗?我还要做饭,你把剩下的碗洗了,再剥个蒜,把快递拆了,桌子上的杯子都给我拿来……”
“哦……”老陈躺在床上一声叹气,舍不得放下手里还没结束的游戏。
“就不能快点吗?等会儿你不是还有程序没有写完吗?一会儿不是还要去超市买点东西然后去散步吗?晾好的衣服你收拾了吗?…..”
“…………..”
只见陈锅锅冲进厨房,对着气气喊到:“你不说我也会做的啊!哪次不是我打扫的,不是我做的呢?每次你都要在我做之前先说一遍,是我不愿意做的吗?”
话音,韩气气的锅铲已经甩出一米远,战争远未结束,才刚刚开始。
这样的片段似乎在每家每户不停的上演,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我的一位14岁的女性来访者,在讲述自己和父母之间对话的时候,说了一句让我震惊,却动弹不得的话:“有时候我觉得他们和我说话,还不如打我一顿。有时候我在想,他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啰嗦!”
没错,我们从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的啰嗦。
害怕对方不能理解我们说的话,所以用N种方式解释一件事情;害怕对方没有做出我们满意的结果,所以反复强调自己的用意;害怕对方不能变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所以拼命灌输同一种思想。
最终,你发现:对方既没有改变,你也逐渐在这段关系中被隔离和疏远。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我们乐此不疲的啰嗦着?
1、啰嗦,是想要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别人的焦虑
还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会说:大家挺懂了吗?你听明白了吗?你还有哪里不明白吗?那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一个心态:你听不懂就是你蠢,不是我的责任。
仿佛这句话就是在说:你笨吗?快承认,就是你笨。其实,大多数人都会对这句话十分敏感,心里也会有许多的不舒服。虽然不舒服,但是他也说不出背后到底是什么,索性选择了认同。
他的认同进一步验证了你的想法,焦虑化为语言循环往复,又一轮新的噩梦就这么开始了。
2、啰嗦,是对他人占有和控制的强烈欲望
刚出生时,婴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不能准确的对自己和外部世界进行区分,所以会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需要被关爱、被照顾,一旦么有被满足,就会用嘴巴来表现自己的攻击:
哭闹、撕咬、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等等,这种功能一直固着在我们的人格中。
长大后,这种没有被满足的原始焦虑在遇见相似的场景时再次被激发,这些用嘴巴展示的攻击就成功的转变成了言语的形式,迫使老公或者自己的孩子又成为了下一个被迫害的人。
3、啰嗦,是与他人无法建立联结的不成熟自恋
科胡特曾经提出,自恋的成熟会带来宝贵的品质,例如幽默、创造力和智慧,当自恋发展的不够成熟时,会表现出自我的低自尊和不稳定的价值感。
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他人的跟从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无法拥有自信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真实镜映,既想依赖他人的力量找到自己,又希望可以独立战斗的内在冲突不断交手,啰嗦便成了寻找二者平衡点的武器,毫无倦意。
我这么啰嗦,还有救吗?
放下权力性投射,就是放过自己
权力投射性认同,传递的元信息是“没有我你活不下去”,相当于暗示的力量,诱导出对方表现出自己无能。
对方接受且认同了你扔过来的这种投射,就真的变得无能了,去尝试放下这种投射,重新探索关系中对方能够带给你的真实依恋的感受,发挥游戏和幽默精神,在乐趣中发挥对方的特长,给予对方充分的满足感,也让自己的价值感逐渐在这样的互动中稳定下来。
放过别人,也是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