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电视剧《小舍得》频上热搜,剧中的教育方式也屡被热议,让“鸡娃”这个词火上加火,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鸡娃。
鸡娃是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简单来说就是家长为了让孩子学习好,能考好成绩进好学校,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靠压缩孩子休息时间的方式来争夺教育资源,鸡娃其实就是内卷教育的产物。这又涉及到了另一个知识点“内卷”。
内卷也是网络热词,本意是指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竞争来获取更多资源。
内卷教育就比如说一个重点学校有100个招生名额,原来大家都凭自己努力考到95分就能考进去,然后有人报了补习班,98才能考进去了,后来大家都去上补习班,使得招生门槛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是教育内卷化的一个过程。
《小舍得》带火了鸡娃这个词,也让大家看到了内卷教育的激烈和残酷,前天的剧情中,娃被鸡到抑郁还上了热搜,有不禁问道:这部剧是在反应现实还是在贩卖焦虑?
看了不少网友的评论,鸡娃的家长表示剧里鸡的还不够,现实比这残酷多了,还没鸡娃的家长开始焦虑,正在犹豫要不要鸡,当然也有一些网友表示,孩子健康快乐就好。
看到没,现在的人们特别容易焦虑,也很容易被贩卖焦虑,幸福感越来越低,各种各样的焦虑层出不穷,除了鸡娃的育儿焦虑,还有容貌焦虑,身材焦虑,睡眠焦虑,财富自由焦虑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下在焦虑泛滥的生活中如何培养幸福力,建立幸福的自我。
01
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
越来越低?
1. 因为焦虑,未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人产生不安全感。
焦虑的背后是同侪压力。
同侪压力,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会对我们造成很大的影响。
还记得前两年刷屏的文章“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弈你”吗?
当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时,80后、90后就会陷入自己也得赶紧成功的焦虑中,这时候的焦虑就是对于自己未来成功的不确定。
试想一下我们似乎也经常会和自己的同龄人去比较,特别是身边的同学、同事、朋友,同学聚会时这种压力和比较可能会更明显。
2. 焦虑的互相传递,别人的焦虑会传递给你,你的焦虑也会传给孩子。
以鸡娃这一现象为例,当周围的同事、朋友都开始鸡娃,聊天全都是比拼孩子的成绩、学校,参加了哪些课外辅导班,这个时候他们的育儿焦虑很容易传递给你。
父母的焦虑也会传递给孩子,所以如果你的幸福感很低,那你的孩子大概率幸福感也会很低。
3. 贩卖焦虑的现象普遍,很容易被裹挟。
刷短视频、看电视剧、电影……大量的广告和内容都充斥着容貌焦虑、身材焦虑、升职焦虑、财富自由焦虑、成功焦虑等各种各样的焦虑。你问现在的年轻人,几乎很少有人能毫不迟疑地说他一点不焦虑。
还没从《小舍得》带来的育儿焦虑中走出来,“你能接受孩子将来不如自己吗”的话题又上了热搜,这个话题简直是为育儿焦虑雪上加霜,让人猝不及防,即使不上微博,关了朋友圈,但身边的朋友、同事可能还在讨论学区房、重点学校,给孩子报哪个培训班,一不小心又被焦虑情绪包围了。
02
为什么我们容易
被贩卖焦虑?
1. 焦虑背后有我们的需求痛点,『贩卖焦虑』其实就是贩卖我们的需求痛点。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有生理(我的理解就是:衣、食、住、行的物质保障),安全(我的理解就是生命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我的理解:亲情、友情、爱情),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贩卖焦虑就是根据我们的这五层需求来挖掘我们的痛点,通过贩卖我们的需求痛点来赚钱,比如:
美妆产品,节食、减肥产品就是利用我们的生理、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来贩卖我们的“容貌焦虑”“身材焦虑”。
“财富自由焦虑”背后就是我们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
2. 内部控制点过低,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格,不能独立思考的人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控制点(Locusof Control ).也叫控制源,指个体认识到的控制其行为结果的力量源泉,如果这种力量源泉来自学习者的外部,称为外部控制点(源):如果来自学习者自身内部,称为内部控制点(源)。
内部控制点过低,没有形成完整的独立的人格,不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很容易受环境因素影响,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会认为大多数人想要的就是自己的想要的,其他人希望他要的就是他想要的。
在这点上,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道出了真相:“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
所以有些人看到大家都鸡娃他就觉得那我也应该鸡娃,大家都买基金,那我也得买啊,亲戚朋友想让他赶快结婚他就结婚。
03
如何培养幸福力,
建立幸福的自我
探索了“为什么人们幸福感越来越低”和“为什么我们容易被贩卖焦虑”的问题,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形成,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灵鸡汤,它所倡导的乐观主义也≠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or盲目乐观,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积极信仰,是一种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的行动力量,是在对我们现实清醒的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积极引导。
所以幸福其实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沉浸在旧有经验带来的挫败感中,也可以选择在现实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幸福力,建立幸福的自我,如何培养幸福力,建立幸福的自我?
1. 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过往的不美好,建立起明天会幸福的信念。
2. 内化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营造幸福感。
(1) 拥有一个积极体验;
(2)丰富这个积极体验;
(3) 吸收这个积极体验;
(4)将积极与消极事件联系起来。
可以记录积极体验日记/清单,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记录下来。
先通过第1步激活积极的精神状态,然后通过第2、3、4步将其“安装”到我们的大脑里。前3步完全聚焦于积极体验,第4步则是选择性的,但作用强大:它通过那些积极的思维和感受,来安抚、减少并潜在地替换那些消极的思维和感受。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拥有、丰富、吸收和关联日常生活中简单易行的积极体验,比如:使用这些积极体验来营造幸福感那,让其变得更加有安全感、满足感和联结感,收获平和、愉悦、幸福与爱。
3. 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完整的人格。
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拥有完整的人格,有独立的思考能力能帮助我们觉察到自己的需求,也能帮助我们区分开自己的需求和别人的需求,不容易被贩卖焦虑,拥有强大的内在力量也不容易感到焦虑,具体怎么做呢?
(1)多读书,比如:《认同自己:超越越生俱来的弱点》、《大脑幸福密码》等。
(2)多思考,遇到热点事件和各种贩卖焦虑的广告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用批判性思维看问题,推荐阅读《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等。
(3)多听有学问、思考问题有深度的人说话,推荐观看《圆桌派》、《十三邀》等访谈节目节目。
(4)把自己所学、所思、所想应用到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4. 五”施“法助你缓解焦虑,提升幸福力。
(1)颜施:经常微笑。
(2)言施:积极的表达和交流。
(3)身施:用触摸和运动激活身体,比如:做家务、瑜伽、健身。
(4)心施:培养内心感受力,可以和身边的朋友亲人练习培养内心感受力,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眼施: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想对有育儿焦虑的朋友所,鸡娃不如“鸡”自己,培养自己的幸福力,建立幸福的自我才是人生幸福的秘诀,焦虑会传递,幸福感也会传染,相信你的幸福感也会传递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