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阐述定义、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对“自我服务偏见”定义: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我们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赞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好。
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只是偶尔瞥见其阴暗的一面。
简单解释就是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把错误推给别人。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忠告我们“认识你自己”。但是我们对自己真正了解多少呢?
罗杰斯曾断言,他所见的“多数人都看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既没用,又惹人烦”。
但事实上我们多数人都对自己感觉不错。
“自我服务偏见“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最富挑战性而且证据确凿的结论。
有人说,中国学生都比较自卑,喜欢拿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自我服务偏见不大适用于中国学生。
假设现在随机抽样,问你觉得自己的是非常笨 、一般笨 、中等、 比较聪明 、很聪明 来不记名写问卷的话,你觉得结果会怎样呢?
事实 证明:“自我服务偏见”是人人都会有的一种归因偏见。
02
相关科普
自我服务偏见的表现形式非常有趣。
那就是高估自己。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这可能吗?
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在一个群体里(如一个班的学生、一个办公室的职员甚至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抽样)展开调査, 如让每个被调查的对象评估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水平及在集体中的位 置,总是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处于平均水平之上。
而且我们一般会认为自己对于自己的评价比一般人更客观。
是不是很有趣?
自我服务偏见主要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
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与努力,将失败归于运气和外在因素
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
盲目的乐观主义
在一次调查中,137对婚姻中,没有人认为自己将来会离婚,而这些婚姻在最后刚好一半因为离婚而终结。
这只是乐观的方面,在一些消极的方面这种乐观主义更加明显。
几乎所有酗酒成瘾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会得心脏病,而吸烟的人也不会认为自己将死于肺癌。
赌博的成瘾性也来源于此,认为自己总能赢,即使他在不断地输钱。
虚假的普遍性效应
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的倾向:过分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普遍性效应。
比如一个人说谎了,他可能就会想“我是说谎了,可别人不也都是如此吗?
虚假的独特性效应
某种行为越不常见,我们就越高估它的频率。
03
案例分享
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归因错误。
在对别人作出评价时:倾向于把好的情况归因于情境因素(不稳定的因素),把不好的情况归因于其自身的因素(稳定的因素)
而在对自己作评价时则相反。
举例:
如果别人成功,我们会说,他运气好,而别人失败,我们常会说,是他能力不够。
对于自己的成功,我们会说自己能力强,自己失败,则会说时机不好等等。
如果出了交通事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常会说,司机没专心开车,操作不当等等。
如果是司机本人会说:“不知从哪里钻出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就跑了”;
“我刚到十字路口,一个路障忽然弹起挡住了我的视线”。
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少见。
澳大利亚的一位心理学家曾对某家公司的经理级高管的自我认知度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90%的高管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普通同事的评价。
其中,86%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实际的水平,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的业绩低于平均水平。
总而言之,他们很少能坦然接受自己其实不如人的现实。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每天晚上,受访者和他的妻子都会把要洗的衣服随手丢到脏衣篮的外边。
第二天早上,夫妻俩中的一个会把衣服捡起来放进篮子里。
当妻子对丈夫说:“这次该你去了”的时候,丈夫想的是“凭什么?十有八九都是我去的”。于是,他就质问他的妻子“为什么该我了?你觉得有多少次是你去的?”妻子则回答道“差不多十次有八九次是我去的吧”。
这也是自我服务偏见的一种形式: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这其实是所有人的通病,就是“自我服务偏见”。
04
个人见解
我认为“自我服务偏见”如果改成“自我美化的解释风格”是不是更容易理解?
其实我个人认为:
自我服务偏见效应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就是可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降低失败时的挫败感等。这种对自我的正面评价能够让我们日常生活中更少受消极情绪的影响,缓解压力,即使遭遇挫折和困难,因为自身的自我提升倾向从而具有更强的复原能力。
坏处就是容易麻痹自己,认识不到这是一种归因偏差,还会引发许多人际冲突。
在群体中,自我服务的偏见使得每个成员往往高估了自己对群体成功所做的贡献,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和报酬引发不和和嫉妒。当我们在团队合作中取得一定成功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功劳最大,但当我们失败时,我们会倾向于把锅甩给对方。
所以,当我们认识了解了这个效应,就可以让它为我所用,来助力我们的生活。
既然这个自我服务偏见人人都会有,就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别人的言行,还可以帮助我们自省。
在别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我们可以想到是这种偏见在作祟,然后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
反之我们自己自大、抱怨、不甘的时候,也可以冷静的想一想自己是否被“自我服务偏见”给蒙蔽了真相。
比如不少丈夫都觉得为家里付出很多,做家务,陪孩子,可能觉得负担了75%的家庭责任,而妻子也是如此感觉,两个人自我感觉付出的比例之和会远远大于100%。
不少夫妻之间关系处得很僵,可能也是自我服务偏见在起作用:“自己觉得付出很多,对方怎么不能体谅一下,多帮忙一下”;对方想,“我已经迁就了这么多,你怎么还不满意”。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增进彼此的理解。
更多地去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将心比心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观点和选择,在交往中求同存异。这样,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社会上的人际关系都会相处得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