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很难宽恕那些伤害自己的人?

德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托利在《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强调,我们痛苦的主要原因是向自己的思维认同。

也就是说,大脑的思维制造了我们的痛苦。


这个“发现”,解释了有时候,我们很难宽恕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或事的原因。


因为一个人很可能被一些无法执行的原则支配着。


那么,这些无法执行的原则是什么,以及怎样摆脱这样的原则呢?

《学会宽恕》一书给了我们答案。

这本书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咨询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博士弗雷德•罗斯金完成的,主要分析了不满形成的原因、为什么宽恕很难,以及怎样去宽恕等内容,目的是帮助受伤者走出伤痛,重拾幸福和快乐。

其实,学会宽恕的关键,就是要挑战那些无法执行的原则,因为坚持不可执行的原则是我们情绪化地对待事情的根本原因。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或事耿耿于怀?这本书给你答案

01

无法执行的原则,

是一种特定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因为它是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用以保护自己的思维方式。

我们不满的形成就是思维习惯导致的。

罗斯金博士在书中指出,我们不满的形成有三个步骤:

第一步,对待别人的冒犯太过情绪化;


第二步,将自己的感受归罪于冒犯者;


第三步,构想出一个不满故事。


这个不满形成的过程,就是我们特定的思维习惯导致的。

举一个例子:

一位职场妈妈在一家公司工作十几年,业务能力很强,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但最近她失去了一次升职机会。因为公司出台一项新政策,要从外面雇佣一些业务经理。这位职场妈妈每天辛苦工作,还挤占陪伴孩子的珍贵时光,结果没有得到公司的认可,于是狂怒不已,心生不满。因为她觉得自己委屈,受到了不公平待遇。

我们看到,这位职场妈妈的思维习惯是——我为公司付出了,就应该被提拔;我不应该受到不公平待遇;这不该是我的错。

这种“应该”思维就是无法执行的原则,因为社会就是不公平的,工作也不是一定顺心的,自己也可能是错误的。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或事耿耿于怀?这本书给你答案

02

无法执行的原则,

导致我们痛苦不堪

罗斯金博士说,无法执行的原则无处不在,我们差不多所有苦难的根源都源于此。


就像前面说的,我必须受到公平对待,这个在工作中比较常见;我的配偶必须忠诚,这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出现,以及人们必须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待我以友善和关爱等等。

其实,这些无法执行的原则,就是我们大脑中的“应该”、“必须”的绝对化思维。


我们都知道ABC理论,A是引发情绪的事件, B是信念或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不满情绪。如果我们想改变C,就要改变B,因为A是无法改变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事件换一种诠释或改变信念,就会得出不一样的情绪。


就像前面说的职场妈妈,如果她把没有被提拔这件事诠释为是自己能力还没达到标准,就不会产生不满,而是会想着怎样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明知是公司领导处事不公,依然选择否定自己,因为还可以选择离职,而是想说,对事情的诠释不是只有一个角度,找到那种对自己有利的解释,这样才不会因为情绪问题而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或事耿耿于怀?这本书给你答案

那么,怎么发现痛苦非个人化的一面呢?

罗斯金博士在书中指出,有两种方式可以发现痛苦非个人化的一面:

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容易的方法,是要意识到,每种痛苦经历都是常见的。


第二种方式,是要理解大多数的冒犯并没有故意伤害的意图。


对于前面说的那个职场妈妈来说,她的领导应该不是故意伤害她,那是上层领导的决定,即使是有意为之,也说明了伤害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如果我们大脑中有这样的想法,离走出情绪化的不满状态就不远了。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或事耿耿于怀?这本书给你答案

03

挑战无法执行原则的六个步骤

前面说了,我们的痛苦源于自己的绝对化思维,也就是说,痛苦的情绪背后,是自己正无助地试图执行一些原则,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挑战它们,以走出伤痛。

罗斯金在书中介绍了改变不可执行的原则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承认自己感到痛苦、愤怒、被冷落、沮丧或绝望。承认自己的感受可能来自于过去的记忆,但自己体验到这种感受是在当下。


第二步,提醒自己:自己感觉不好,是因为自己正在试图执行一项不可执行的原则。


第三步,坚定自己的意愿,去挑战自己的不可执行的原则。


第四步,通过问自己如下问题,发现自己的不可执行的原则:“在我的人生中,哪段经历是自己现在正在思考并要求它有所不同的?”


第五步,在思想中完成这样的改变:从“要求”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转变为“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六步,注意到如下的变化:当自己盼望或希望事情的发展如自己所愿时,然后自己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自己也感到更平静了。


前面说的那位职场妈妈要做的就是感受到自己的愤怒和沮丧,在当下体会那种感觉,然后提醒自己,并发现那是自己的“应该”或“必须”思维在作怪,即自己应该被提拔,或必须被提拔,接下来把这种绝对化的“要求”,转变为“希望”被提拔,被认同,这样她的内心就会获得平静。

其实,这样的挑战过程,就是审视自己和反思自己。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或事耿耿于怀?这本书给你答案

04

学会宽恕,就是转变思维方式

我们要知道,不可执行的原则只是自己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愿望或希望,却被自己转化为了期待和要求,且是必须或应该要达到的要求。

当这样的要求无法实现时,我们就会一直感到愤怒和不满,如果我们可以去挑战那些不可执行的原则,就会明白,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比让别人遵从这些原则容易得多。

意识到转变思维方式,也就学会了宽恕。


罗斯金说:

宽恕,是对待伤害的一种方式,并不是要改变过去,而是改变现在;宽恕是一种认识到伤痛是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宽恕是为了自己,让自己更有力量,并拥有一种平静感。

他在书中还给我们介绍了治疗伤痛的宽恕技巧:

技巧一,转换频道,即发现生活中的感激、美和爱。


技巧二,“感恩”呼吸法,即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慢慢呼吸,并默默地说“谢谢你”,以提醒自己感谢呼吸的馈赠,以及自己还活着是多么幸运。


技巧三,内心专注法,即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然后回想自己和另一个人在一起,自己感受到了强烈的爱的经历,或者一处让自己沉浸到美和宁静之中的自然风景,以让自己在此刻再次体验到那时平静的、充满爱意的感觉。


技巧四,重新关注积极情感,即不断重复上述的宽恕技巧,以让自己长时间保持心情平静,享受美好。

其实,上述的宽恕技巧,就是强调活在当下。

正如《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强调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发生在过去,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当下。也没有任何事情会发生在未来,所有的事情都只发生在当下。


也就是说,我们关注当下,把当下做好,就可以避免向思维认同,即走出无法执行的原则,也就超越了伤痛,轻装前行。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对伤害自己的人或事耿耿于怀?这本书给你答案

写在最后

思维转变,其实也是一种“意愿”,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想要换一种方式去诠释给自己带来伤害的人或事,情绪才会有所转变。


犹如我们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唯有他“愿意”醒来才行。


而意愿就是一种选择。


罗斯金博士在书中也强调,宽恕就是一种选择。


选择不同,结局不同,人生不同,而这个选择权一直在我们手中。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的,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


如果现在的你也痛苦着,不知如何选择,也想学会转变思维方式,走出困境,更想知道还有哪些心理学书籍可以自助,我推荐你加入壹心理APP出品的「鲸选」会员的以下计划。


【心理学自助·选书指南】


部分学习目录:


  • 文章:想要深入地认识自己?看这些书目

  • 文章:普通人必学的十本心理学经典

  • 文章: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看这些书目

  • 文章:用心理学视角看世界,这些书能帮到你

  • 文章:释放,一个爱自己的好方法的|荐书:《当下的力量》

  • 文章:100%纯干货!入门心理学最完整书单


相信这个学习计划,能够帮你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助类心理学书籍。


什么是“鲸选”会员?


它是一套全新的生活帮手和心理学学习工具,里面包括:

  • 2w分钟音频

  • 2k+精选心理有声内容

  • 365个问题解决锦囊

  • 200+解密现象心理词条

每月1期的大咖主题直播免费参与

组合到200+主题计划中,你可以随意更换学习内容,可以说它是你生活中的「实用心理百科」

现在,点击下方链接,和我们一起学习吧

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2056BA0C8FCFF9DC43A817008825ED01/yxl

期待和你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文:学乃身之宝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