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静宜
设计:Carol Du
排版:四小
主播:Enya
责编:圆子
校对:主编鹅
来源: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From:
我是一个每天学习学到秃头的985学生。我常常疑惑,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读一个前途未卜的书?有这个钱整个容不好吗?小红书、微博和抖音上有那么多“靠脸吃饭”的人,他们吃喝不愁,还有一群粉丝追随。我在大学里成绩不上不下还累的要死,到底图个啥?都说上大学是为了以后能过上好日子,我怎么觉得靠脸吃饭的人日子过得比我好得多?
——泡芙君
TO:
Dear 泡芙君,展信安,很高兴收到泡芙君的来信,也很感谢你跟我们分享你的疑惑。下面是来自岩心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解除你的疑惑有一些帮助。
为什么我费劲心思考上985后还是过得这么累?
为什么别人好像轻轻松松就可以过得比我好得多得多得多?
人到底为什么一定要上大学?一定要读书?一定要“找个班上”?
读书、上大学、考研,如果赚不到钱还过得很累,那做这些的意义又是什么?
……
以上的这些疑惑,相信很多朋友都曾有过,而这些问题其实跟泡芙君在来信中提出的疑惑很相近。你的疑问主要在于,与其读书拿文凭,是不是do个脸做网红更轻松更能来钱?岩心相信,这样的问题也曾出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哪怕只是一个闪现。
但是,为什么这种想法往往只敢“闪现”呢?岩心认为,“劝退”大多数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大多数人没有做好“do脸”的准备,也没有整了容就能“靠脸吃饭”的资格。
先不说足够安全可靠的整容需要相当数目的的资金,甚至高过我们上学的花费(这一部分就已经抬高了整容的门槛),说句不好听的实话,大多数人即便是整了容,也不一定就能有“靠脸吃饭”的资格。
其二,你真的能够说服自己去往脸上身上动刀,纯粹只是为了更美吗?
很多人其实没有这个勇气,而且一些随之而来的禁忌和后遗症,以及并不理想甚至不如原来状态的整容效果,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并接受的。这些风险和问题你有信心面对吗?
岩心并不希望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类的老话来说教,因为那些真的选择去做出改变的朋友,他们的勇气和决心值得我们敬佩,岩心也真诚希望他们能够得偿所愿。只是岩心认为,在形成某个认知和做决定之前,我们都最好能对其所需要的准备和所可能面对的结果有充分的认识。
其三,我们以为“靠脸吃饭”的网红和明星,可能真的不只是靠脸。
因为大多数网红和明星外貌出众,就觉得他们只是因为好看才“红”起来——这是一种有些粗暴的片面归因。“好看”往往只是当网红的“敲门砖”,“进门”之后到底能否成名、是否能够走得长久还得看自己的实力和运气。
我们只看到那些火起来的网红,却不知道其实他们的光芒背后还有更多好看但没有火起来的网红,也没有注意到那些“红过”但现在已经“糊掉”的网红和明星。能火起来并让此刻的你看到的网红明星,可能只占整个群体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而我们会单单看到那些红起来的网红明星,可能是幸存者偏差导致的。
“幸存者偏差”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我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同理,我们也不能因为看到因为整容而“飞黄腾达”的例子,就觉得整容一定能带来成功。
而且在互联网时代,很多网红背后站着的往往是一整个团队,他们走的是一条精心设计过的“走红”之路,幕后的一系列诸如人设打造、商业营销等操作是我们很难看到的。例如之前一度火遍全网的韩国网红宋智雅,看起来她只是单纯地因为在恋综中的突出表现和出色外表而走红,人们却不知道她背后的MCN公司为她翻红所做的一系列买热搜、写通稿等准备,这些绝不是“靠脸吃饭”能简单概括的。在商业化背景下,“网红”往往只是一件“产品”,而一张好看的脸只是这件产品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而已。
另外,一时“红”,并不意味着长久的“红”。近年来网红明星的“塌房”事件数不胜数,站在潮流的前线也意味着不得不时刻接受大众的审视和监督,小到一句失言,大到偷税漏税,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光鲜事业倒塌的原因。而且,越是处于行业的前列,对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就越苛刻,有句话说,一个人凭运气赚到的钱,大多数时候都会凭实力亏完。
没有哪一份职业是容易的。要想从一众长得好看的人中杀出重围,要吃的苦往往不亚于念书学习的苦,这是在象牙塔里待久的我们想象不到的。
我们看到的是网红们随便拍拍Vlog、说说话聊聊天、凹几个造型拍照、写几篇看起来没啥内容的流水账,就过上了所谓“吃喝不愁、呼朋唤友、粉丝追随”的光鲜生活,却不知道很多人为了KPI熬夜写稿拍摄剪辑,因为想不出有创意的点子而彻夜难眠,还要面对私信和弹幕里数以万计毫无缘由充满恶意的“黑评”……
绕来绕去,其实还是一样的“围城”,墙里的人想出去,墙外的人想进来。选择了一些就必然要放弃另一些,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到底更想要什么,更愿意要什么。
最后,回到我们自身,要想解决这个疑惑,我们可能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会感到累?
人为什么会感觉累?除了生理上的累,心理上感觉到累通常是因为我们在做的不是我们想要的,或者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漫无目的地“努力”。
一直以来,社会氛围和应试教育都在给我们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潜意识里我们总是会有这种想法,会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上了好一些的学校,就应该比“其他人”高贵一点。
前几天B站热门上的一个视频《北大同一个宿舍毕业的三位女生,10年后都有多少存款》里,其中一位嘉宾@全嘻嘻就在“上北大的坏处”部分中坦言,上北大会让她变得太看得起自己,在对自己苛刻的同时也变得傲慢。因为出身北大,会在硕士毕业后因为干一份月薪不过4000的打杂实习而感到不甘,觉得自己应该做更“高级”的工作,会害怕别人对着自己说:“你一个上北大的,就这?”我们对自己要求高和苛刻的同时,或许也是在内心“看不起”一些工作和一些群体。
我们羡慕网红能够“靠脸吃饭”不愁吃喝,却也可能会在看到他们的学历等背景时不由得庆幸甚至鄙夷,自己至少在这一点上是赢过他们的。是的,赢,就是这个词,是应试竞争中勉强算是优胜者的我们身上所带有的一个烙印。我们总会下意识地跟人比——生活、学习、家庭——给自己给别人打分,好的时候就窃喜,不好的时候就挫败。而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个打分的标准似乎从来都是外界赋予的,我们一直在被外界的标准追赶鞭策着。
就像电影《心灵奇旅》说的那样,我们总以为达到某个目标,就达到了终点,就能获得spark,到达彼岸,就能够获得永久的幸福,却不知道现实世界里并没有“绝对的彼岸”。从高考到大学时代的绩点、毕业、考研上岸、找到好工作……我们发现翻过一座山之后总是还有另一座更难爬的山,彼岸只有在到达之前是“彼岸”,到达了就又成了想要摆脱的“此岸”。
对于这样无止境的漩涡,《心灵奇旅》在其最后也给出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解答,那就是去关注当下,去感知生活中每一个值得让你竖起大拇指说yeah的瞬间——大到完成一份论文,小到吃到一块好吃的披萨,看到阳光下飘动的落叶……行动起来,感知起来,也幸福起来,累的话也可以在躺倒在床上,感受一瞬间的放松和幸福~
岩心也想说,如果因为比较而感到羡慕和不服,不如看看那些“靠脸吃饭”的网红身上除了外貌,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了解到自己想要的,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同时又能够付出努力去把自己善于做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变现,真正把它做成一份事业,等等。或许他们当中的某个人,可以激发你的灵感,成为你今后一段时间的动力。另外,泡芙君也可以看看自己所处的985大学校园当中,不同的人是如何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的。
话又说回来,如果泡芙君真的觉得羡慕,向往他们的生活,而岩心以上所说的这些并不足以说服你,那么也许直接去试一次是最适合你的选择,行动和现实的经历会告诉我们答案。我们也可能会看到一个崭新的、找到适合自己方向的、闪闪发光的泡芙君。
以上,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