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放榜了,真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馆长:下的是二战考研的苦海)
虽然走出象牙塔已经好几年了(暴露了馆长的年龄),但是每每读着大家酸甜苦辣各不相同的考研故事,馆长总是忍不住发出疑问:
抛去学习基础这个因素,努力是求学者最重要的品质吗?
如果是,为什么同样起早贪黑地学习,最终的结果却天差地别?
难道成绩普通的孩子们,升学之路只能靠运气?
如果不是,什么才是让人享受学习、自如应试的不二法门?
写到这里,馆长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发小,一名成功的考研狗M君。
从三本学院逆袭到985高校,他用了2年。
哪所985馆长就不透露了,但这所学校在他所学的专业上位列全国第一。
M君的考研路,底子薄、压力大、竞争激励,不利因素可谓是“占全了”。
但谈起自己的逆袭之路,M君总说,一切都靠心态。
这“心态”究竟是哪门子宝典,能让M君从泱泱考研大军里杀出重围?
在馆长的死缠烂打下,M君讲出了他的心路历程。巧了,有几点还真是深得心理学智慧,馆长这就给小伙伴们一一道来!
01
焦虑之下
什么是你的心魔?
“在巨大的压力和焦虑面前,我最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是我的敌人?”
高考那年,M君报空了志愿,误打误撞走进了一所十八线小城市三本院校的园林专业。没想到一学起来,还真爱上了。
2018年,M君考研冲刺心仪的高校,由于基础较差,离国家线差20分。
他来高校旁边租了房子,在家人的支持下决定二战。
M君对自己的专业是很有热情的,一战备考期间也攒下了不少学习基础。
按说,这次备考应该较为轻松。但M君的压力却越来越大,一度面临崩溃。
“考研这件事最恐怖的不是课业负担,而是你控制不了的紧张情绪。我最焦虑的那段时间,简直一看书就晕,根本学不下去。”
紧张,是大部分人面对挑战时的正常心态,也是本能。
适度的紧张可以激活我们的神经系统,让我们保持良好的兴奋程度,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然而过度的紧张,却会引发焦虑。
与其通过理性“劝告”自己“停止焦虑”,通过感性“压抑”焦虑情绪,不如问问自己焦虑的来源,究竟是什么?
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说,重要的焦虑多源自关系。而最强烈的焦虑来自最高价值被否认。
对于考研党来说,这个最高价值可能是父母的肯定、可能是未来的生存、可能是恋人对自己的看法。
而M君在考研这件事上,押上的最高价值就是自我认可。
高考志愿的落空,让M君走进了与自己成绩并不匹配的大学。
虽然阴差阳错般收获了自己喜爱的专业,但大学四年里,M君总是遗憾于学校提供的学习资源不足,也正是这份对知识的渴望,让M君选择考研。
这就在M君心中,把考研的成功与自我价值划上了等号。
考研成功=有更多的资源学习喜爱的专业=自我价值的实现
考研失败=丧失求学机会=无法精进热爱的专业
当考研这件事背上了如此沉重的枷锁时,也难怪M君日夜焦虑了。
“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让我焦虑的,并不是考研本身,而是我对自己的否定。其实无论考研成功与否,我都能继续学习我喜欢的专业。考研结果和我自身的价值是无法划等号的。”
当M君意识到上述问题后,奇迹发生了。
他不仅马上扔掉了“一看书就晕”的怪问题,还很快地加倍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馆长觉得,这“奇迹”背后也没什么魔法。
本质就是一句话:找清焦虑的实质,才能把心安下来。
02
巧用安慰剂效应
让自己更自信
解决了焦虑问题后,M君快马加鞭踏上了考研路。
12月开考,到了6月时,他已经把所有学习资料彻底复习了2遍。
未想本该胸有成竹的他,却在此时面临了更大的挫折。
“考研路就是时而觉得自己处于希望之巅,时而觉得自己跌入绝望之谷。”
M君所学的专业,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为了让实力更上层楼,M君报了一个补习班。
没想到那里居然卧虎藏龙——不仅有名校跨考生、想重返校园的资深园林设计师、居然还有一堆本校应届考生,感觉每个人都比自己这个三本院校的二战考生优秀。
M君刚建立起来的自信心,分分钟碎得渣都不剩。
“最开始在补习班里,我实在是很自卑,但也只能硬着头皮坚持下去。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办法:每天在小纸条上表扬一件自己的进步。有时候是今天早上起床很快、有时候是多背了5个单词,虽然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但却帮我度过了最煎熬的那段时光。”
听到这里,馆长忍不住拍手叫好,M君虽然不是心理学界人士,但很有天赋嘛!
写纸条夸奖自己的这个做法虽然是他无意为之,却恰巧利用了心理治疗中的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又称伪药效应。指病人虽然接受的是“无效”的治疗,但却因为“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从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
这背后作用的原理就是“我相信”,从而有“自信”。
M君在小纸条上给自己写下的夸奖,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是所谓“能够让人感到骄傲”的特质,比如补习班中同学们的本科学历、学科素养等,却因为安慰剂效应的原理,误打误撞给自己建立了基本信心。
在学习中,面对挫折,很多人喜欢通过“奖励机制”,激发自己克服挫折的热情。比如拿到什么名次,奖励自己一定的物质奖励等。
但对于课业压力较大的考研党来说,“奖励机制”并不是时刻都有效的。
毕竟,当物质奖励的吸引,无法超过我们对于克服挫折的恐惧时,就很容易打起“退堂鼓”。
倒不如合理利用“安慰剂效应”,先行安抚挫折当前动荡的内心。
有时候“狐假虎威”的自信,慢慢也会培养出真正的自信。
就像在补习班后期的M君。
当自卑情绪散去后,他摘掉了看周围同学的“滤镜”,发现自己虽然在学历上不如别人,但基础知识非常牢固,设计作品完成度也非常高。
于是越学越起劲,越学越厉害,反而成了同学们的“羡慕对象”。
03
做自己的“考官”
到了10月,M君进步已经相当大了。几套模拟卷做下来,总分都能过国家线。
然而国家线远不是M君的目标。为了确保自己初试排名靠前,更十拿九稳地被录取,他至少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几十分。
不到2个月,提高几十分?
这已经不是突破自己瓶颈的问题了,而是白日梦要不要做下去的问题。
面对自己的这份期许,M君在忐忑之余,尝试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式。
“最后两个月,我自行决定叫停复习。知识我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这时候我更想花时间研究出题的思路。但这其实是一个过于大胆的决定,搞砸了的话不仅没法提分,搞不好考得还不如上一次。馆长,你猜最后我有没有用这个方法?”
嘿,馆长听得正入迷,想不到M君还会反问了!
按理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但是在馆长看来,首先呢,M君的学习基础是牢靠的,他有资本去尝试新方法。
其次,“研究出题思路”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换位思考”的行为。
当M君把自己置于“考官”的身份看待考试时,就会出现三种优势:
1. 把客场变为主场,进一步打消考试畏难心理;
2. 深度体会知识应用方式,加深与知识间的联系;
3. 感受对考试内容的“掌控感”,拓展心理空间。
过去,M君总感觉自己在被“考试”,掌握了这种心态,他就成了自己的“考官”,考试必然是更加顺利的。
事实确实也如此。
在最后2个月,M君勇敢坚持了自己的想法。
而在2020年,他考研的第二年,M君以全专业第5名的身份,成功上岸。
04
做最坏的打算
尽最大的努力
寻找焦虑的成因
选择应对挫折的正确方式
积极调整应试策略
以上就是M君考研路上的三大法宝。
可以说,在投入学习的时间、学习基础、外部支持条件等变量一致的情况下,拥有这三项能力的考生,明显会在考试中发挥得更出众。
也难怪M君最终击败了一众实力不俗的考生,成功上岸。
当然,M君的成功不仅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也有很多幸运之处。
比如,他的考研院校是一个更注重笔试成绩的地方,笔试成绩靠前的学生顺利上岸的几率极大;比如,他恰好遇到了自己喜爱的专业,在考研路上有自发的动力;再比如,他有心甘情愿提供支持与信任的原生家庭,没有额外的经济负担……
相比之下,很多考研党面临的挑战也许更复杂,也远非拥有上述3项能力就能够解决。
但是听M君讲述自己考研故事的时候,馆长觉得,他最厉害的并不是拥有上述3点能力,而是在困难面前,始终积极调整,努力找寻合适的办法。
毕竟人生路漫漫,艰辛却热血的考研之路不过是一段旅程。
没有时刻内省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何书写好自己的人生答卷呢?
聊到最后,M君拽着馆长,一定要馆长给所有考研党们带一段话——“考研不是拼搏的终点,我也是上岸以后才发现,学术道路上的挑战和困难永无止境,并不是上岸成功就拥有一劳永逸的幸福。无论成败,我们要感谢考研路上积累的经验,那是我们毕生的财富…….”
害,说了这么多,不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吗?!
但是看着唠唠叨叨的M君,馆长吐槽的心还是按了下去。
毕竟这位“过来人”,是真心实意关心咱们“考研党”了。
那就把他的祝福带给大家吧!
祝大家前程似锦,前途无量,前路大有可为!
只要思想不滑坡
方法总比疑问多
人生答疑馆Live
欢迎来戳让我们一起
向更成熟的自己迈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