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花卷引发的教育讨论

# 壹心人6大作业1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我家一年也蒸不了几回花卷,昨天孩子爹第二次蒸花卷,蒸出一锅死面的,嘴里嘟囔,这回这花卷怎么没发呢?我说死面卷子也行,明天熬小鱼吃也很好,不过是呀,上次那花卷白胖胖的发的那么好,这次咋成这样了?

突然想起来我的薯片儿不封好了口都不脆了,对,是不是今年夏天北京老下雨,自发粉潮了,酵母失效了?孩子爹一查百度,确实是。自发粉里自带的酵母菌受潮,提前“发”死了,等到真正用时,却不管用了。

 

吃饭时,我就问初中的女儿,孩子,刚才你听到我和你爸说花卷的事儿没?你知道这花卷这次为啥没发起来吗?女儿说,我听到了,不过要是没听到你说,我也不知道为啥发不起来呢。

 

我说哎~ 你们天天考试做题,化学也学过,但是却不能分析花卷为什么没有发起来的问题呢。这就是咱们现在教育的缺陷,我们的教育没有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

 

我继续唠叨:

——这个花卷,其实不识字的农村妇女也会蒸,她们是长辈经验传递,咱们没那么多经验,面没发好,就得动脑子分析,这和分析火箭发射失败一样的道理,花卷没发起来,水,面,蒸的过程,环境因素……都得分析,找各种相关因素,做假设,确定问题原因,实验改进。你知道麦肯锡顾问一个小时多少钱?800美金!

 

——你知道埃伦马斯克吗?他要把人类移民火星,他利用第一性原理,现在天天鼓捣可回收再利用火箭……

 

——现在国家双减了,这是国家要出重拳全面改革教育的信号,以后你们这一代一定不是光考分数就能上大学的了,得会解决问题呀……

 

我巴拉巴拉讲着大道理,孩子一边嗯嗯啊啊应着,一边快速扒拉着吃饭,其实是想吃完饭接着和同学微信聊天八卦。

 

我突然意识到,纵然我说的都对,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确实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这个问题不是她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她没有动机,再有道理也是“我”的道理,而不是她自己摸爬滚打体验,总结出来的道理。让她学思维,多阅读,这是我的需求,并不是她的需求。

 

双减后,也不用上课外班了,其实对家长的挑战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家长不是像以前到点把孩子送过去给别人教育就好了,而是自己要在课余的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了。双减政策如重锤一般不但让培训机构闪了腰,让家长也有点儿不知所措,就像我刚才那样,又把自己意志欲加在孩子身上,还是换汤不换药啊!

 

那么,家长怎样相对正确地转换理念呢?

 

01

鱼与渔,

家长要的究竟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鸡娃”这个词,据说鸡娃还细分为荤鸡和素鸡,荤鸡就是围绕着课堂知识,语数外,学奥数学的好的,已经升级为“牛”,简称“奥牛”;素鸡是语数外拼不过人家,就搞搞所谓的素质教育,即课外兴趣班,争取来个一技之长,唱歌跳舞画画主持这些都已经遍地都是,就得剑走偏锋,让孩子学点冷门乐器——连古筝也不能算冷门了,也许现在的冷门只是编钟了吧?运动也学点冷门运动,击剑骑马冰球之类。

 

家长们之所以这么拼,其实都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候,无论是升学,还是找工作,都能用上这些本事,却忘记了翻看一下这些发展技能的理论来源和目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理论。

 

总的来说,在儿童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各个流派的理论,在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和研究着如下几项:大脑和身体的发育,健康与安全,感官感知的发展,语言的能力习得与发展,社会自我与情绪自我,认知发展(包括学习,信息处理,记忆,逻辑运算,抽象推演,情境认知等能力)。

 

我们家长要培养的是孩子会琴棋书画,会解答奥数题本身呢?还是原本要的其实是达成这些表面成果下的认知及情绪能力以便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呢?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

 

双减政策对应的学生是恰逢童年中期(7-11岁)和青春期(12岁以上)的小学和初中生。那么我们来看看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怎么说:

 

7-11岁对应着我们的小学阶段,恰逢童年中期,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新的发展,由之前的前运算阶段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即:儿童会用客观的逻辑来思考这个世界,会进行抽象的反思,也开始具备类包含(归类)、序列化(排序)、递推能力(传递性推理),以及三个重要学科领域的发展:数学、阅读和写作。

 

而到了12岁以上,青春期开启,孩子们发展到了形式运算阶段,即开始具备五个方面的认知能力:假说—演绎推理、逻辑推理抽象概念、区分事实与可能性、考虑所有符合逻辑的可能组合、思考自己的思维(元认知)

 

我用皮亚杰的理论来举例,并不排斥其他一些也很有道理的认知理论,如信息加工理论,以及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我认为这些没有绝对的真理,是相辅相成的。

 

以上简要地列出一个孩子发展所必经的阶段及其相应需要达成的认知和情绪能力,是为了告诉大家,这些才是我们要的,是“渔”,而舍本逐末,逼着孩子学这学那,那些只是“鱼”而已。

 

02

校内夯实基础知识,

校外创造情境认知学习机会

 

和过分认同考试做题这种“教育”的家长相反,也有少部分家长是走新教育路线的,他们会把孩子送进蒙式,华德福,或者是国际学校,甚至直接让孩子从低年级就当小留学生,送到欧美发达国家上学,希望孩子不受国内体制教育的“污染”,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等。

 

但是,绝大多数家庭还是需要接受目前这个不尽人意的体制教育的,双减已经下达,但是师资却还是以前的以老师向学生教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给“鱼”的教育,即便我们要的是“渔”,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全人教育,但是学校的转轨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却也是个现实的矛盾。我们无法逃避,只能面对。

 

我认识的一位小学教育督导说,其实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没有那么差,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从知识点,从要达成学生的认知能力方面的课程设计等来看,一点问题也没有,是非常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只是我们缺少情景式学习的方式,造成孩子们只会做课本题不会解决实际问题。

 

看来,小时候不能靠一己之力蒸出好花卷,长大了真的去解决火箭的问题也难啊。

 

怪不得著名教育专家沈祖芸女士说,未来的世界是围绕挑战组织起来的。挑战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下解决问题。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观有个重要概念就是——情境认知:

 

“如果你是卖糖果的,每个糖果卖200克鲁赛罗获利多,还是3个糖果卖500克鲁赛罗获利多?”当杰弗里·萨克斯问巴西小学生这类问题时,他发现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给出正确答案。

但是当他走进巴西的城市街道,问没有上学的儿童时,他却得到了正确答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在街上采访的儿童是卖东西养活自己和家人的摊贩。虽然他们没有通过接受正规的教育来学习数学,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解决复杂问题的策略。这些摊贩很可能数学考试不及格,因为这些考试测试的问题都非常抽象,没有具体的语境。但是,摊贩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却能发挥得游刃有余。

 

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是为什么网上总有关于学历与能力的辩论,没学历也能当大老板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学历的人在现实社会的打磨中,充分利用实际的情境认知的机会进行着真枪实干的学习。

 

如果上面的例子距离我们太远,在课外,我们可以怎样为孩子创造情境认知的机会呢?在这里,我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家长可以发动脑筋想一想,围绕着孩子的生活,娱乐,都有些什么样的情境资源可以被利用来进行情境认知式学习呢?

  

03

就算失去一切,

也不要失去自我

 

上面讲的都是认知,学习的部分,可以称作是提升技能和智商的部分,那么假设你是个特别忙的家长,或者特别穷,穷的连一本认知提高的书都买不起的家长,你更没有资源去把孩子送到现在流行的项目制学习,情境式学习,还有STEM,IMMAX等学习项目里去,这些统统都没有,家长还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让孩子成为自己,其实也是最难的,因为,家长需要首先要做自己,而家长通常无法做自己,这是因为人类最大的一个情绪,叫做恐惧是被写在基因里代代相传的,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不恐惧,没有焦虑的人早已经被原始时代的猛兽吃掉,保持恐惧,保持焦虑成为我们穿越每一个时代的生存的最主要的心灵武器。

这些心灵武器帮助我们在我们那个年代赢得了一定质量的生活资料,我们就惯性地想把自己那一代的经验教训有意无意地传授给孩子,还冠以“这是为了你好”的名义。但是利用权力与控制强迫儿童顺从社会规范,主流价值观,而不是耐心地讲解,体验式地引导儿童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儿童就无法形成真实自我。

 

而未来是什么样的社会呢?沈祖芸说那将是差异取代差距的社会

 

你的孩子高考可能600分,小明高考750分,这叫差距。但未来的时代,你的孩子爱做并且会做一手好菜,小明爱设计并且会设计服装,这叫差别,这是一个真实自我与另一个真实自我的差别这样的自我才有利于发挥自我的天赋,从而才更有机会达成马斯洛所言的自我实现。

 

这种天赋的差别有用吗?在《第三次浪潮》这本书里,作者托夫勒介绍了Prosumer概念,也就是生产者即是消费者,消费者即是生产者,中文翻译成产消合一者,指那些为了自己使用或者自我满足而不是为了销售或者交换而创造产品,服务或者经验的人。比如一个自己做馅饼,分享给左邻右舍吃的人。

 

在他的新作《财富的革命》里,他深化了这一概念:产消合一可以包括为了创造能与地球另一端的人共同分享价值的,没有回报的工作。我们可以看到翻译字幕组,维基百科贡献者,编纂人,Linux操作系统开发者,救援志愿者等都属于这一类人群,他们之所以做,是因为爱好。

 

《财富的革命》出版是在2006年,现在15年过去了,我在想,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活出真实的自我,做喜欢干的事,那么总会有人愿意为好吃的馅饼买单,为信达雅的翻译买单,为开发的精妙程序买单,而产出者在产出的过程中并不痛苦,即便是996,也是内在激励的快乐的996。也只有从事自己真心喜欢,符合自己属性的事,才会在一次次的创造中突破一个又一个审美。

 

而现实中,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走在可以交换为货币的prosumer的路上,比如,如果你是喜欢写文字的人,那么你消费着别人的文字的同时,也可以创作自己的文章换取一定数量的报酬,如果你是厨艺高超的人,也许你自营一家风味独特的私家小厨,你喜欢旅游摄影,你的风光片就可以卖钱—而我的一位朋友,几年前恰恰就是因为摄影的爱好,收到了成为企业家南极旅游团随队摄影的邀请,一分没花,旅游了南极。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认为,所谓“自己”,就是一个人过去所有生命体验的总和。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只要是做自己,也许暂时潜龙勿用,但总有一天,他会为自己负责,为自己开路。

文:Wendy-000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