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家庭教育需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作者:喜猫
来源: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
原文标题:今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家庭教育需保障儿童心理健康

你好,我是心理界乖巧的喜猫。

今天是2022年的第一天,首先跟各位小伙伴们说句:新年好啊!


除了是一年的开始,今天也是《家庭教育促进法》开始实施的日子。

本次新法于去年10月23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其中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关注未成年人生理健康,而且要注重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状况

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

本次立法包括总则、家庭责任、国家支持、社会协同、法律责任和附则,共6章、55条。

其中有多项涉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规定:

第一章《总则》中,对立法目的、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家庭教育法律关系、家庭教育工作基本要求作出了规定。

明确:本法所称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并要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防止因此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伤害。

第二章《家庭责任》中,规定家庭教育的六大内容,包括:培养家国情怀、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培养科学探索精神、促进身体健康、促进心理健康和培养劳动习惯。

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家长的责任包括:

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导其珍爱生命,对其进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网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诈骗、防拐卖、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帮助其掌握安全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本章明确了家庭教育的九大方法,再次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

在具体教育中,要“尊重差异,根据年龄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引导”,做到“平等交流,予以尊重、理解和鼓励”。

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委托他人代为照护未成年人的,应当与被委托人、未成年人保持联系,定期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

第三第四章分别为《国家支持》与《社会协同》,强调国家政府、学校与各社会有关机构等不同主体在促进家庭教育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包括: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各部门要进一步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衔接,防止家庭暴力,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同时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应当为留守未成年人和困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提供服务,引导其积极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

第五章《法律责任》,重点对未成年人的家长、负有家庭教育工作职责的政府部门或机构、学校、家庭教育服务机构违反本法规定的有关情形,规定了法律责任,同时设计了兜底的法律条款。

最后一章《附则》则规定本次《家庭教育促进法》将于2022年1月1日,也就是今天,开始施行。

这也就意味着,家长们从今以后,必须“依法带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负起法律责任。如果因为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导致未成年人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2021年12月推出的《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便明确指出:

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繁重的学业压力、升学的竞争压力及校园欺凌、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和心理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非自杀性自伤、自杀行为在青少年中屡见不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因此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去年10月10日,“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公布 ,调查显示: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面临严峻挑战,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对立违抗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流行率最高的精神障碍。其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高达6.4%。

调查呼吁:儿童精神健康事业需要更多技术、资源和政策投入,以解决目前的问题。

去年内,国家教育部连续下发了“双减”政策《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并且规定将抑郁症筛查纳入了学生体检中。

这是从学校端开始重视和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本次《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发布,意味着国家开始重视从家庭端加强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

毕竟,作为不能独立的未成年个体,家庭环境的好坏、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

面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共同行动起来,才能有效改善。


查看《家庭教育促进法》全文,请点击:重磅!家庭教育促进法表决通过,国家开始重视家庭教育了

作者简介:喜猫,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榜(ID:psytop),200 万心理工作者的从业指南。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