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不是病,是药 | 积极错觉也有益心理健康

封面图.jpg

文:melo0dy | 首发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本文图片:Unsplash

打开微博,主页里的动态中又出现了一张帅雷雷的自拍。如果你点进他的首页,便会发现频繁的自拍照和不时冒出的自我赞美。我们通常用“自恋”二字来形容这一类人,也偶尔会用这个词来调侃周围的朋友,但你是否想过,其实自己也是一名自恋者?

许多人对自己的评价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我们眼中的自己总是更好些。Brown教授曾在自己课堂中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发现89%的学生读自己的评价要比其他人积极,92%的学生则认为其他人比自己更消极——然而从统计学原理来看,如果大多数能够客观地评价自我,这个百分比应该保持在50%左右。不止是大学生有着这样的倾向,Myers的一项研究中发现,90%的商务经理认为他们比其他经理更突出,86%的人则认为他们比其他同事更道德。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有偏差的自我评价称之为“积极错觉”。

积极错觉产生于曲折的自我认识道路中

“认识你自己”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命题。当成长到了某一阶段后,我们会不由地开始寻求自我认识,渴望能掌握更多关于自己的信息。而在我们寻找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自我提升动机影响着我们对信息的筛选。自我提升动机指的是人们受激励去体验积极情绪并避免消极情绪的倾向。谁这辈子还没点儿追求呢,这是我们普遍且正常的需要。

在这种需要的指引下,很多人便会选择性地接触对于他们有利的评价而避免那些消极反馈。例如我们喜爱与欣赏自己的人交往,以此来减少不利反馈,保护积极的自我观念。还有一些证据也在支撑着这个观点,Bloch等人发现在诊断测验足够准确的情况下,那些艾滋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不愿去确认自己是否被感染,个体在搜寻健康状况的信息时,也体现出了自我提升的倾向。

甚至有时,我们会采取自我妨碍策略来维持积极的自我观念。考前刻意不做复习或是比赛前故意不去训练都是自我妨碍的表现,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失败归因于“我没做好准备”而非“我能力不足”。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将结果归结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才能真正影响自我观念的形成。

除了内部动机的影响,还有很多社会因素促使我们产生积极错觉。我们提倡父母去给予孩子更多的赞扬,鼓励老师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也是点到为止,“给人留点面儿”才能维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状态。

所以我们都有“自恋症”么?

种种迹象显示,我们许多人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在很多方面夸大了自己的能力。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心理存在问题呢?事实上,正确认识自我并不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Lewinsohn等人在1980年做了一项研究,他们让抑郁被试与非抑郁被试参与一系列团体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会有2-4名经过培训的研究助手在单向玻璃后观察参与者的行为(研究助手不知晓研究设计以及被试的分组)。每次讨论结束后,研究助手将在17个项目对参与者的表现进行评分(例如是否友好、幽默、表达流利?),同时,参与者们也被要求在同样的项目上进行自评。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们比较了人们的自我评价以及旁观者的评价,他们发现抑郁组和控制组的自评分数均高于旁观者的评价分数。但是,抑郁组得到的两个分数更为接近,也就是说,抑郁患者对自我的判断相对更加准确,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客观地评价自我。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也是不能完全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的。

积极错觉如何促进心理健康?

1.让我们相信自己拥有很多积极的品质

对自身能力的积极看法会让我们去尝试更多样化、更复杂的行为,我们有勇气也有信心去做新的事物,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趣味。这一点处于儿童时期时的我们至关重要,勇于探索是儿童能接受到更多的外界刺激,有利于他们语言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发展。

2.促使我们适当夸大自己产生预期结果的能力

知觉的控制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要素,积极错觉则能够让我们知觉到更多的控制感。高控制感的人更善于应对逆境,并且在认知、操作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3.让我们更加积极地看待未来

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未来比他人更加美好,概率论告诉我们,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不能做出理性判断的往往是非抑郁的人,感到焦虑、抑郁的人几乎不会产生这种乐观观念。在Pyszczynski的研究中,两组被试(抑郁组与非抑郁组)被要求评价一些积极的或消极的事件。研究者发现,非抑郁被试认为在自己的生活中,积极事件比消极事件更易发生,但抑郁被试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积极事件发生在他人身上的可能性更大。

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当下的苦难也就不再显得那么难熬,我们会更有动力去跨越重重障碍,追寻我们相信的那个目标。

4.有利于发展和维持人际关系

默里等研究者曾要求82对夫妻评价对自己、现在的配偶、以及理想中的配偶进行评价(例如是否善良、耐心,是否懒惰、决断?),他们发现,比起那些能够正确认识彼此的夫妻,给予配偶更高评价的夫妻拥有更多的满足感,即便这些评价并不客观。

但需要警惕的是,过度的自恋会使我们变得固执而武断。当自恋成为一种病态,我们可能会因此而伤害到身边的朋友,也可能因此忽略掉了身边潜在的危险。

成为一个适度自恋者,先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先爱自己,才会有能力去爱他人。

《EVA》中有一句台词——“讨厌自己的人不能够喜欢和信任别人”。假如我们不够自恋,不够喜欢自己,我们也难以对其他人生发出充盈的爱意。王菲的歌中唱“自己都不爱,怎么相爱,怎么可给爱人好处”,真实生活中确实如此。

可如果自恋太多,变成了希腊神话中的纳西索斯(Narcissus)——眼中只看得到自己,将他人的爱视作理所应当,也不是什么很好的结果。所以人生就好似是在这狭窄的刀锋上行走——要自爱,也要懂得自爱的限度。

参考文献:

[1]乔纳森·布朗著JONATHOND.BROWN. (2004). 自我. 人民邮电出版社.

[2]Bloch, M., Fahy, M., Fox, S.,& Hayden, M. R. (1989). Predictive testing for Huntington disease: ii.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ife-style patterns, attitudes, and psychosocialassessments of the first fifty-one test candidates.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Genetics, 32(2),217-224.

[3]Lewinsohn, P. M., Mischel, W.,Chaplin, W., & Barton, R. (1980). Social competence and depression: therole of illusory self-perceptions. Journalof Abnormal Psychology, 89(2),203-212.

[4]Murray, S. L., Holmes, J. G.,& Griffin, D. W. (1996). The benefits of positive illusions: idealization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atisfact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Psychology, 70(1),79-98.

[5]Pyszczynski, T., Holt, K.,& Greenberg, J. (1987). Depression, self-focused attention, andexpectancies for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ture life events for self and others. , 52(5), 994-1001

作者简介:melo0dy。推荐本文首发高校心理类公众号:京师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院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112.PNG

今日讨论

身处这个精神物质压力同在的社会

适度自恋也是一种自我治愈的方法

来晒晒你平常都是怎么自恋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