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年,我们过的是什么?

|李增芬
首发|公众号:清庵(ID:lizengfen-11

再过几天,就是农历的2018年春节,春节常见的问题,微博满屏:


你买房了吗?房价又涨了。

哎呀,你怎么还是一个人回来呀。

你今年收入怎样,比去年好吧?

告诉你吧,我们那初中同学如今混得人模狗样的,瞧你现在,可比不上他喏。


有人开始租女友或男友回家过年,应对父母的逼婚。

有人逃离同学会的比拼。

有人干脆不回家过年,不必面对七大姑八大姨的指指点点。

说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结果变成一个人孤独面对一年比一年的淡年味。


每一年,都要面对这些问题以及问题背后的人,似乎已熟悉这种感觉。原来,我们过年过的是这种巨大的熟悉感。是熟悉感让记忆回到儿时生养的家乡,也是熟悉感让我们无比忠实于家庭带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1.七大姑八大姨的“比较”,如何应对?


以上微博中所说的问题,无一不在比较的框架下。别人都带着老婆孩子回家过年,你一个人单身,是否感觉对不起父母,丢了他们的脸。是否你和大家异样,触及到内心的不安、敏感。恐惧站队时无法和大多数人一样,失去归属感。虽然不停的去相亲,希望摆脱光棍的现实,可所相之人,几乎全是见光死。要么没有眼缘,要么把物质条件摆在第一位,就像讨论商品买卖一般,实在没有勇气牵手走进婚姻。


我们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父母活在了我们的世界里。我们永远也赶不上别人家完美孩子的形象,别人家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阴影,在比较之下,每个人都显得微不足道。


一凡是个能力很强的女孩,从小到大成绩就很好。可上了大学,她故意不让自己的成绩拔尖,因为她觉得那样会让别的同学不高兴。小时候在舅舅家呆过一段时间,舅妈会因为表弟没有自己表现好而生气,还会责骂自己。她渐渐的在这种环境里学会了保护自己的防御方式,不让自己表现特别,和大家一样,既避免了冲突又不会惹人不高兴,这样看起来两全的选择却让她渐渐的陷入到抑郁的状态里。

一凡是个很在乎他人感受的姑娘。在比较之下,她一直觉得是她的错,她的问题,因此她要承担责任去照顾好身边所有人,她压抑自我感受去迎合他人,压制能力去成全他人,匮乏的自我以隐秘的方式体现出她难以接受的行为:无端的哭泣、对小狗的愤怒、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工作拖延、不爱收拾打扮自己。

在人际关系里,一凡中了比较的毒。

和表弟的娇惯低能比起来,自己的优秀能力是错的。
和同学在乎的奖学金比起来,自己考第一名是错的。
和别人的请求比起来,自己拒绝是错的。
和同事的琐碎小事比起来,自己的事是不重要的。

以他人为中心,过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一凡过去遵循的生活准则。

事实上,她越是如此,就越纵容了身边人对她残酷。生活从来不会同情弱者,弱者只会用弱者思维将自我推向悬崖,风一吹,就跌落到谷底。唯有内心强大,才能不屑于比较,即使害怕也可以一个人抱紧自己,用手臂温暖心窝。

这是一凡可以做的。

她不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她不需要牺牲自我的感受去维持表面和谐的关系。
她不需要成为完美的人。
她不需要成为比较的替罪羊。

乞丐永远不会羡慕百万富翁,他只会嫉妒另一个比他收入高的乞丐。一凡需要看到比较后面,是别人对她的嫉妒,这是她通过多年努力积累起来的稳定的品质,无需对他人交代,勇敢的接受就好。


有一种幸福感理论,说的是一个人如果和比他条件好的人比较,他的幸福感会很低,如果和比他条件差的人比较,他的幸福感会很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跳出别人给你设置的语境,理解他话背后的含义。


可能他就是担心你一个人生活孤单,为你感到焦虑;或许他自己过得一塌糊涂,就是想在你这找到比下有余的满足感;或者他只是人云亦云的想和你搭搭话;或许他只是向你投射他曾经的处境而已。

所以要解开中国式独特的困境,就是不要中了别人给你的人际圈套,跳出对方的思维惯性,为自己做一次主。

我已经想好了,回家的时候,如果有人问我这些问题,微微一笑,回答他:

你们家小孩真可爱。



2.面对七大姑八大姨,如何谈谈心理界限的事?


小亮和我聊了聊他的故事。


一开始他说是因为自己酗酒,影响了生活,很严重,可深入谈话才发现,酗酒不是原因,而是结果。酗酒至少可以让自己有掌控感,也可以释放内心压抑许久却无人诉说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喝酒救了他。与此同时,给他带来的另一种痛苦是喝醉酒乱说话,得罪人,影响极其恶劣。

他想改掉这个坏习惯,但努力未果。

他是一个在生活中不太会拒绝别人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好人。他说,即使内心不舒服,不愿意,他也会答应,只是不会立马去做,要等到时间快截止时才会行动,办事效率不高,反而影响别人对他的评价。

不会拒绝别人,其实是不尊重自己,任由别人为自己做主,一种不爱自己的方式。


小亮从小到大生活在父亲的权威之下,母亲只是一个配角,在父亲严厉冷酷的要求下,他从来不敢反对,现在他和父亲的关系走入死胡同,即使过年过节回家见一面,他们也从来不会深入的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他回家只是不想让别人说他不孝顺,完成一种陪伴父母的形式而已。

他的心理空间在儿时的时候已经装满了父亲的期望、要求、责骂,在成人时以相似的方式装满了同事朋友的请求和需要,唯独自己真实的需求被搁置了。

如果说人的心理空间就是自己的王国,很显然,小亮的王国早已被他人殖民化,失去了自我管辖的主权。

而这来源于他把自己的心理大门完全打开,不会拒绝,不会愤怒,任谁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得到他们想要的好处。

一个人连自己都把自己抛弃的话,就无法真正获得让别人尊重的平等权力。在人际关系里,会永远抬不起头,处于关系中的被掌控者,深深被压抑。

这是一个我们常见的不会拒绝别人的事实,也是中国式独特的没有边界的故事。犹如春节回家所面临的种种难堪。

每个人都可以随意的评论自己的生活。


为此出谋划策。


告诉你怎样做。


给你过来人的建议。


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在你的世界走来走去,不用负任何责任。



他们好心的,善良的,苦口婆心的,想要拯救你和大家一样,你所感受到的焦虑无所安放,更无法开口来回绝他们,只得默默的接受。

你不知道,你的无所为,赋予了他们有干涉你生活的权力。

你不知道,你的退缩,会换来暂时家庭的和谐,却引起内心越来越多的不满。

你不知道,你把自己的事,他们的期望混杂在一起,失去了自己真实的需求。

你不知道,你越是顺从了别人,就越来越讨厌自己的无能和懦弱。

就像我一个朋友,她是老师,经济并不宽裕,同事老是劝她,你快买房啊,为啥不买房反而买车啊。听了这话,她心里是不舒服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同事不理解她,还三番五次的对她提起这事,异常愤怒。然而朋友强压住愤怒,每次都好好和她解释,但结果不甚理想。看似是朋友的私事,变成了她同事的事一样。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有时不需要解释,要么不和她讨论此事,要么就是直接拒绝,让她离自己的私事远一点。不必强压内心的愤怒,愤怒也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真正的建立界限,就需要果断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不”和“愤怒”做武器,捍卫神圣不可侵犯的心理王国。

当我们开口说不,意味着你在乎自我的感受,你开始掌控自我的能力,内在的心理力量被激活,那些压抑的愤怒情绪开始有活动的空间,不再堵塞到狭小而见不得人的角落里,就像小亮,他找机会和父亲谈了一次,父亲完全否定他的感受,声称做的一切都是为他好时,他的愤怒爆发,摔门而出,而后莫名奇妙的在失眠许久的夜里睡了一个好觉。他开始重新建构一个新的自己。


就像孙瑞雪说的:


不让任何人到你的内在世界里随意杀戮或者行使暴力,也不可以去他人的内在世界里杀戮或行使暴力。就像你的家,由法律保护你的财产不受侵犯。但内在心灵世界的纠纷,必须依靠你自己在你的内在世界建立秩序,依靠内在各部分的成熟,依靠自我的诞生和成长。

于是,过年回家,我们可以对父母,对七大姑八大姨说:

别再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我是你们独一无二的孩子,我达不成你们的期望,不影响我爱你们,我对自己已经很满意。别再用你们的要求和情绪绑架我,我尊重你们关心我的动机,但在我的世界里,我希望过想要的生活,做真正想要的事,或许没有那么勇敢,但我努力活得坦然,活出我本来的样子。

这个春节回家,希望你过一个温暖安全又无人打扰的幸福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