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我的父母”|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文:周周|壹心理创作者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心理公开课」

-01-

自从上一篇“对不起,从来就没有好的原生家庭”发表之后,我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和留言。

其中有的读者是通过文章找到了一些共鸣,而有一些读者则表示出更多的困惑,认为自己的情况与文中的例子有些差距,所以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才能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让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一点。

接下来,我将通过3个读者的故事作为引入,谈谈如何降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小然:父母如此轻视我,我该如何重视我自己?

小然今年28岁,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她位居第二。虽然是家中唯一的女儿,但是因为潮汕当地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小然非但没有获得父母的宠爱,反而是家里最受冷落的孩子。

家里开饭店,小然从小就被要求去店里做帮工,但哥哥和弟弟却可以幸免,父母的理由是男孩子要多读书,以后才会有出息,而女孩长大了只要会相夫教子就可以了。

小然自小聪明懂事,也暗暗的努力学习,希望长大了离开这个没有爱和关怀的家庭。但是当她考上高中以后,父母却告诉她,饭店需要人手,女孩读书太多也无用,干脆让她回饭店帮忙。

梦想通过上大学转变命运的小然陷入绝望中,看着花大价钱通关系上了大学的哥哥,以及被家人宠溺得乖张任性的弟弟,小然对父母产生了浓烈的恨意。

在饭店帮了7年忙以后,因不满父母的强势干预(让她嫁给一个当地没文化的生意人),阿然离家出走去到了遥远的广州。父母因此要和她断绝关系,并将过去小然对家里所有的付出一笔勾销,和亲戚邻居都说小然是不孝顺的白眼狼。

小然很是困惑:难道只有无条件服从父母,就是孝顺吗?

阿K:30年前母亲远嫁抛弃我;

如今我该如何面对孤独又白发苍苍的她?

阿K是一个四十岁的男士,他说自己是个特别内向的人,即便在老婆孩子面前,感情也很少流露。

他说和陌生人说话会更有自在,因为对方的评价和建议会更加的客观。

由此可见,这位先生是个对周围人设防,且没有稳定安全感的人。

翻开他的童年,才发现他在人前的害怕和紧张,以及对人群的不信任,都是出自童年的那一次创伤性经历:父亲离世,母亲抛下他改嫁了。

6岁以前,他家都是风平浪静的日子。但是六岁那年,父亲突然暴病去世,母亲以泪洗面的带着他和妹妹生活了半年以后,就带着妹妹改嫁他乡了。

日子陷入了地狱般的绝境,一年之中,他成了孤儿。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没有人告诉她,母亲嫁到哪里去了。此后的童年里,陪伴他的,只有年迈且半瞎的爷爷,以及村里的一只野狗。

在学校他没有朋友,回到家面对内向的爷爷,他也几乎不开口说话。直到高中毕业以后,遇到了他的爱人,给了他很多的理解和关爱,他才觉得人间尚有一丝温暖存在,他们一起打工,一起开店,最后将小店升级成了一家公司。

“我的经济不错,还有了两个儿子,他们都很健康,但是我的心里始终空空的,我无数次做梦都会梦到那个场景,母亲带着妹妹走了,我在村口哭着追……”

前几年继父已经离世,随后母亲一个人生活,很多人认为我应该将母亲接至身边给她安度晚年,但是我不愿意,因为我一见到母亲,内心的伤口就会隐痛,甚至流血,那些年食不果腹,风雨飘摇的样子,又回到了我的眼前。

可是,我这样做是不是太不孝顺了?

麦子:为什么我越想逃离母亲,母亲的影响却越强烈?

麦子说她的童年简直是灾难,父母经常当着她和哥哥的面吵架,而且母亲还动不动就拿棍子打他们两个。

这一打,就是十几年,最后一次打她,是麦子高二的时候,有一个周末,麦子边走边和同桌的男同学讨论一道数学题,谈话间,那个同学将自己的笔记本拿出来给麦子,说自己对于解题的思路都在笔记本里了,让麦子带回家好好看一看。

就在这时,麦子的妈妈出现了,以为麦子的同桌是在向麦子传递情书,将她拉到一边就给了她一巴掌,并训斥她:你的重点是学习,不要做不要脸的事!

麦子半天才回过神来,这一记耳光,连同那句“不要脸”成了她青春生活里,最沉重的烙印。后来麦子为了逃离父母,考上了外省的大学。

原本以为逃离了父母就可以过得更好的麦子,却发现自从结婚以后,自己对待丈夫的态度,以及孩子的态度,都和自己的母亲有着惊人的相似。

为什么,我越想逃离母亲,反而越像她了?


以上就是三个读者的来信,三人各有各的不幸和痛苦,有被忽视的,又被抛弃的,有被殴打甚至羞辱的。

过去她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痛苦会逐渐消散,可是长大以后,才恍然发现,这些伤害和影响已经成为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在牢牢的控制着他们的生活。

这,就是童年的影响。

-02-


那么,恶劣童年背后,隐藏着父母的哪些关键信息?

1.时代以及观念的原因。

小然从小生活的环境,有着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思想,不仅是小然自己,她的母亲也经历过被父母忽视和冷落的境遇,只是她比小然更加不懂得反抗以及争取自己的权益。

2.父母的童年也有缺陷,未曾得到过来自自己原生家庭的无条件的支持和爱。

我曾在一个电影中,见到一个孩子哭着对自己的父亲说:你为什么从来都不对我笑?

父亲沉默了,孩子的母亲说:因为你的父亲是个孤儿,他从来没有见到过他的父亲对他笑。爱如果是一种能力,那也不是人类天生就具备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而那个教我们如何爱的,正是我们的父母。

3.父母本身有被虐待的经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个人病史经历,上面会填写我们是否有家族遗传史,传染病史,或者过敏史。其实在这些生理遗传之外,心理遗传的作用,更加巨大。

比如一个暴力的孩子,大多出自一个暴力家庭,一个冷漠的孩子,出自一个没有爱的家庭。

以此类推,如果我们的父母擅用暴力或者言语攻击,很大程度上证明,他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也曾受到同等的对待。就如同我父亲那样,他在继父的吼叫声中长大,因此吼叫和急躁成了他性格中最明显的标签。

家庭中的代际传承,和基因复制一样,对我们的生活起着强大的力量。

-03-


那么,我们在发现自己的生活问题与原生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以最大程度肃清其负面影响呢?

1.接纳:童年无论好坏,都已经是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

接纳,不是接纳来自父母的伤害,而是接纳我们的生命中有一段,是充满苦难和荆棘的。

父母以及家庭留下的伤痛看似是人为的,但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无意的过失。因为没有哪位母亲会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发誓要伤害自己的孩子。而后一系列不良行为的背后,一定有她潜意识的某些动因。

因此放下与父母纠缠,就是我们处理童年创伤的第一步。

2.认同:我们的父母也有不幸的童年

我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大多是从父母那里学习来的,而我们的父母亦然。

他们对待我们的态度,也是他们的养育者对待他们的态度。他们的情绪处理方式,他们的养育态度,极大程度都代表着他们父母的方式。

所以他的抛弃,羞辱,和殴打,或许都是来自于他童年里的一种强迫性重复。他内化了父母的毒,然后传递给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就成了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受害人。

当你觉得自己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时,你几乎可以断定,你父母可能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这样你的恨或许可以减轻许多。

3. 分辨:父母的人格是否是健全

现在的教育,奉行方法论,认为父母是一门终身职业,要经历正规训练,掌握了基本技巧才能养育好孩子,但事实上教育的本源,不是单一的方法论,而是父母的人格论。

我见过高学历的父母当街羞辱自己的孩子,也见过目不识丁的父母特别会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本身人格不健全,或者有着明显的心理疾患,带着他们去正规途径进行治疗是上策。如果他们拒绝,那就尽可能和他们保持一定的界限。

4. 倾诉:对不起,我暂时没有亲近的能力

中国历来将孝道列在民族教育的首要位置,但是孝的背后,其实需要另一个词来支撑,就是“慈”,如果父母做不到对子女的慈爱,那么子女就很难发自内心去孝顺父母。

假如你的父母伤害了你,甚至抛弃了你,你不可能一边捂着流血的伤口一边还大声的说“我爱你,我感谢你”,这是不正常的情感反应。

最好的疗愈途径,是面对面和父母沟通,让父母知道他们当年的所作所为给你造成的影响,让他们知道你不是不愿意孝顺他们,亲近他们,而是你暂时没有这个心理能力。

就如同演员伊能静那样,她直到四十岁还带着母亲儿时留给她的消极影响生活,一度精神崩溃到想服毒自尽。后来她接受心理治疗师的建议,通过电话告诉母亲,当年母亲那样冷落并且怨怼自己,给她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母亲首次承认了自己的过错,伊能静才得以将童年那一页翻过,继续开始新的生活篇章。

但要注意的是,直接地阐述父母对我们的伤害,可能会让父母难以接受,所以这样的倾诉,最好是在专业的帮助下进行。但可以让他们知道,你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来处理,并不是不愿意亲近他们。

5. 寻求帮助:找一个专业的咨询师帮助你

最后,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状态非常糟糕,过去的创伤极大的影响了现在的关系和生活,那请你去找专业治疗师做治疗。

如果创伤来自父亲,建议去找和父亲年龄相仿的男性治疗师,如果创伤来自母亲,建议找和母亲年纪相仿的女性治疗师。

相信治疗师这一个重要客体,给你的抱持和接纳,可以作为你理想父母的形象,帮你逐渐平复来自现实父母的那部分创伤。   



生命最初,我们借由母体来到这个世界,过程是被动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童年里那道裂缝,迎接生命中的第二缕阳光,让自己获得重生。


作者简介:周周,心理咨询师,钟爱烹饪和阅读,相信只要灵魂有光,人生就无所畏惧。微信公众号:周周的茶话会。
责任编辑:Spencer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