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崇社交的世界里,内向的人应该如何自处?

这是一个崇尚社交,崇尚外向的世界,可是世界上有一个群体,看见“社交”两个字是要绕着走的。


我的第一本书名字叫《请停止无效社交》,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是两年前的我,看到这样的书名,一定掉头就走。因为我内心里是个内向的人,光是“社交”两个字就让我有负担。


所以,我不想假装全世界都很热衷于社交。



所以在这本书里,我还探讨了一个很重要的话题是:在推崇社交的世界,内向的人应该如何自处?他们持有怎样的交际观,才能在在独处和社交之间取得平衡?内向者难道不能自在地有效社交吗?

01

如果社交让你不快乐,没有快感不用假装高潮


中国人喜欢把“多个朋友多条路”挂在嘴边,换句话说就是:朋友越多越好。中国人还喜欢卖力地塑造自己交友广泛的形象。炫耀朋友多成了一个社会怪现象,无论是酒桌上吹牛还是写文章卖弄道理,必言“我有个朋友如何如何”。


潜在的价值观其实是:朋友多是成功的标志,朋友越多说明我混得越好,厉害的朋友越多,说明我越成功。   

但是很多人却忘记问自己一个问题:我真的需要那么多朋友吗?

每个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

一看职业,大部分社交网都是以工作为轴心整合起来的

科学家和商人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程序员和记者的社交需求是不一样的,作家和猎头的社交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天生需要活跃在社交场中,他的工作和事业要求他去编织一个复杂的社交网;有的人只需要三两好友,固定的同事和少量的工作合作就足矣。

二看性格,外向和内向的人对待社交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个推崇外向的世界,内向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为内向经常被视作性格缺陷。但《内向者优势》让我相信这是一种偏见,无论内向还是外向,每一种个性都很好,只是有所不同而已。内向者的优势是具有独立思考、高度集中注意力、创造性工作的毅力和能力。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我不是大家刻板印象里那种沉默寡言、腼腆害羞的内向,学生时期我就活泼开朗、爱说爱笑,在记者从业经历的锻炼下,我可以轻松做到随时和陌生人打开话题、短时间内取得信任,但我非常确定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


内向者和外向者最大的区别不是看起来是否外向,而是他们内在精力恢复的方式。

  • 外向的人,他们的精力来源是外部世界——如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形形色色的人群、不同的场合和事物。他们就像太阳能电池板,需要暴露在太阳下再次充电,性格外向的人需要到外部世界去四处活动来获得充沛的精力。

  • 内向的人,他们的精力来自于内部世界——比如独处、沉思,和少量熟悉的人相处。他们就像充电电池,需要停止花费精力,停下来休息,以便再次充电。对性格内向的人来说,刺激较小的环境才能让他们恢复精力。

所以,大量的社交可以让外向的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而对内向的人来说却是一种消耗,他们需要限制自己的社会交往,以免被弄得筋疲力尽,他们只需要简单的人际关系。

 

可是在推崇外向的世界里,社交能手才会被夸赞。即使是内向的人,也在拼命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拼命让自己显得活泼外向,勉强自己加入人群、参加活动。

其实内向的人大可以停止扮演不是自己的角色,跟随自己内心的感觉。不喜欢人群和活动,就拒绝人群和活动。

就拿我来说,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我喜欢它的许多方面,可是我的性格和它的属性却是割裂的,这种割裂让我精神异常疲惫。记者注定是社会交往家,可是工作之余我打心眼里排斥出席社交场合,我还讨厌花精力去编织和经营社交网络。我宁愿待在家里阅读、思考、写作,只有这样我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这成为我后来辞职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社交,要追随自己内心的需求,如果社交让你快乐,你尽快投入人群和活动;如果社交让你不快乐,你又何必没有快感却假装高潮呢?

朋友并不是越多越好,满足需要就行。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不要去勉强,不用为了迎合这个社会的判断标准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每个人的社交需求是不同的,职业需求是外部需求,性格需求是内部需求。活跃在社交场的人,不要嫌弃人际关系简单的人木讷愚蠢、不会来事;同样的,只需要三两好友的人也不要看不惯积极社交的人,觉得对方肤浅功利

02

每个人能维持的关系是有限的,要学会断舍离



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神奇的数字7±2》,他提出我们的大脑一次能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超过7±2的记忆项目,有的人能记住9个,有的人能记住5个,超过界限就无能为力了。

乔治·米勒说的主要是智力的容量,其实我们的情感也是有容量的

想一想你认识的人里面,哪些人的死亡会真正让你感到被击垮?

想一想你认识的人里面,哪些人到你家是可以自己开冰箱拿食物和饮料的?

想一想你认识的人里面,哪些人是每年和你互相赠送生日礼物的?

列出一份名单来,你会发现这几份名单都不长。你还会发现他们都是你平时投入关注最多的亲人、爱人和好友,你们经常见面,或者经常联系,或者牵肠挂肚。

这份名单还能更长吗?恐怕很难。试着想象名单增加一倍,那么你平均在每个人身上花费的时间会减半,你觉得你和每个人还能像原来那么亲近吗?

做一个人的好朋友,不仅要投入时间,还要付出许多感情,对一个人深切的关心会让人心力交瘁。我们的情感是有容量的,我们的心就那么大,分的人越多,每个人分得就越少,就像稀释的墨水一样。最亲近的人的名单,最多在10人到15人之间的某个点,超过这个点,我们会难以承受。

那社交圈的极限是多少呢?假如你住在一个5人宿舍,你需要应对10个单独的关系,除了你和另外四个人的关系,还要加上其余四人相互之间的6组关系,你才算了解所处圈子的人际动态。

英国的人类学家邓巴认为:圈子的数量增加,意味着社交负担成倍地增加。他经过研究发现了一个数字“150”,150这个数字代表我们可以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这种社交交往达到什么程度呢,大概就是你知道他们是谁,和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其实想一想,表面上看起来社交网络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社交圈子,可是微信上数百、数千好友中,看到头像能马上想到是谁的有几人?互相点赞、评论的有多少人?一年里能聊上几次的有几人?开口求助会爽快帮忙的朋友又有几人?

超过保持社交关系的限度,就是盲目扩展人脉。疏于培养、维护、经营关系,然后拥有无数蜻蜓点水的关系,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能维持的关系是有限的,很多人总是忘记这一点,贪心地、想尽可能多地把别人招揽进自己的生命。可是就像吃自助餐一样,饭量是有限的,能吞到肚子里的食物是有限的,多取的食物不过是浪费罢了。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优化社交结构,不用把太多人请进自己的生命。

第一次产生这个想法,是新京报记者刘刚邀请我加入他组建的全国记者群,刚开始是QQ群,后来是微信群。我当时在海南特区报任职,他邀请我的时候说:“就差海南的了。”原来他在有意识地优化群成员,把这个群打造成覆盖各省市及不同媒体形态的强大的同行互助联络网。

就像他不用把太多的人请进群里,我们也不用把太多的人请进自己的生命里。相比社交的数量,社交的质量更重要,试着有意识地优化自己的社交结构,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最重要的社交上

我们应该学会对关系断舍离,把一些人请出自己的生命。

断舍离的观念因为一本日本畅销书风靡全球,一般是用于生活空间的管理,但其实这个观念也可以推及关系管理。空间管理时,我们可以把多余的东西请出我们的房间,关系管理时,我们可以把一些人请出我们的生命。

学会对关系断舍离,就是不再迎合所有人,不再试图让所有人满意,不再对每段关系都紧抓不放手。学会对关系断舍离,就是放弃那些我们心里不喜欢的人,随缘地对待生命中可有可无的人,然后郑重地对待那些重要的人,那些你真正在意、真正心动的人。

亲疏有别,主次分明,维系一个简洁的关系圈子,可能我们就不会这么累了。


其实内向者,也可以自在地有效社交。


(注:本文节选自小墨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


作者简介:李小墨,李小墨的个人公众号:每看完一本书,写篇深度思考的读书笔记,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你说,世界这么大,放不放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责任编辑:Spencer  郑锦燕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