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被工具化的孩子如何找回自我?

640.webp (4).jpg

文|胡慎之 来源|胡慎之(ID:hushenzhixl)

胡慎之老师曾在文章中说”中国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很多朋友看到文章后,给学姐留言,想看到胡老师更多分享。这期,胡老师特别地以咨询师的角色,带来中国式家庭的续集:当孩子在父母的教育模式下失控、在相处模式下被工具化后,未来要怎么办。

中国这几代的男人和女人都不懂如何处理情感问题,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危机。

男人把生活的焦虑投射到工作上,女人把焦虑投射到孩子上,都是无法处理自己的状态。父亲缺席了,孩子可能出现问题,但这绝对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如果你简单地认为是男人的问题,那么只能造成社会中男女之间彼此的仇视、孤立和怨气,只会导致孩子与父亲更大的隔离。

0.gif

01

我想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个八岁的小男孩,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烧。医生也找不到原因,就对孩子的父母说,这很有可能是一个心理上的问题,而不是身体上的。

于是,父母就决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通过他们的描述发现,这个孩子学习比较差,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的学习问题吵架。只要他们一争吵严重,孩子就会发烧。孩子发烧了,父母自然就会紧张地关切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再追究学习问题,也停止争吵。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我们都能猜到为何这个孩子会频繁发烧了。

640.webp (5).jpg

孩子发烧,通常会有一些疾病获益的成分在里面,这种获益分为两种模式:原发性获益和继发性获益。

首先,孩子会发现他发烧以后,父母对他学习等方面的要求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也不再逼迫他去学习,或者追究他的成绩问题。这样,这个孩子就可以暂时逃避学习的压力,这就是原发性获益。这个也跟来自父母的压力有关,孩子没有办法反抗父母对自己学习方面的要求,当对这种压力无能为力时就变成了身体上的具体症状:发烧。

其次,孩子发烧以后,发现爸妈不仅停止了争吵,还对他倍加呵护。此类情形下,这种发烧就有了另一种好处:一旦我生病,爸妈的关系也好了。这是他期望的。这个是继发性获益。

这个孩子在父母之间起了一个协调的角色,是家庭的重心,平衡着家庭的关系。因为孩子能力有限,只能用发烧的办法来应付,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状况。

很多夫妻刚结婚时感觉良好,一旦有了孩子,各种矛盾便随之而来。难道这真的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吗?其实有时候我们再仔细审查一下自己,会发现我们把很多问题的解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代我们完成,而我们自己却选择了逃避。我们自己并没有成为独立自我负责的人,但又去结婚生子建立家庭。

0 (1).gif

下面这个故事可以更好地说明这点。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儿子。儿子刚出生时,爸爸妈妈是一起照顾孩子的。后来妈妈考虑爸爸上班比较累,有时孩子夜里哭,爸爸也睡不好觉,就提议让爸爸睡到另外一个房间,有需要再去叫他。爸爸觉得妻子的建议很贴心,就答应了。这样妈妈晚上就独自带孩子睡。孩子稍大一些,爸爸就多次提议要跟妻子一起睡,想跟妻子更亲密些。但是,妻子总是以孩子还小,照顾孩子太累了,拒绝丈夫的要求。

到孩子四岁多时,丈夫常因为在房间无聊打游戏,妻子就会对他有抱怨,说丈夫不照顾孩子也不做家务。但是,当丈夫要去照顾孩子时,他也不太会,最多就是陪着孩子玩一会。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又对丈夫指责,说丈夫连孩子都不会带。

夫妻之间的矛盾就这样产生了。丈夫发现妻子跟孩子的关系很好,跟自己的关系却疏远了。到了孩子5岁时,丈夫再一次要求和妻子同床,孩子分床睡。但是妻子以孩子晚上会踢被子,无法照顾自己为理由又拒绝了丈夫。此时夫妻间矛盾就升级了。

夫妻二人经常会有些争吵,孩子会站在妈妈那边。这个我们是能理解的,作为一个孩子,很小的时候跟妈妈的依恋关系就决定了妈妈是他最重要的一个人,所以爸爸跟妈妈产生冲突他一定要站在妈妈这边。而妈妈也因为有个小暖男站在自己这边,感觉很欣慰。但丈夫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很失落,也很愤怒。

我们来分析下这其中发生了什么。

0 (6).gif

看起来妈妈似乎在霸占孩子。

一般来说,从孩子一出生,妈妈就可以跟孩子建立一个好的依恋关系。妈妈看到孩子是很愉悦的,孩子看到妈妈愉悦的表情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孩子,并且感觉到安全。但是,依恋是为分离做准备的,因为孩子总是要长大成为他自己。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一些他可以接受的分离感。比如孩子需要妈妈,而妈妈在做其他事情,就可以告诉这个孩子,妈妈把事情做好就过来。这就是给孩子有意识制造一些分离的感觉。

到孩子三岁多,爸爸就一定要介入到孩子和妈妈之间。有的妈妈不愿意去放手,不愿意跟孩子分离,因为妈妈跟孩子分离可能意味着要失去她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但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需要妈妈一步步分离的。爸爸在孩子三岁多的时候必须要体现自己的功能,要让孩子孩子意识到妈妈是跟爸爸在一起的,爸爸跟妈妈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关系,孩子需要去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这个时候孩子才能慢慢地、在承受一些挫折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化的关系。然后跟其他人建立关系,而不只是跟妈妈建立关系。

与此同时,他还需要跟爸爸建立关系;他需要去认同爸爸,把爸爸当成一个榜样。爸爸要给孩子一些好的品质,或者好的行为模式去认同,孩子在这时开始学习一些规则,去认识社会,这是一个孩子正常的成长过程。

现在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妈妈不愿意放手?

妈妈不愿意放手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可能会怕失去她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还有可能是妈妈在传承着她的原生家庭的一些模式。

也许在妈妈的原生家庭中,爸爸是缺席的,她跟妈妈的关系比较紧密,并且认同了妈妈对爸爸的抱怨。

长大之后她开始不信任男性,她跟男性的关系是不牢靠的,随时可能离开。因为她爸爸就是这样子,逗她一下可能就不见了。所以她开始跟儿子建立一个比较亲近的关系,而跟自己的丈夫开始渐渐疏离。这种疏离是无意识的,这是在担心有一天丈夫会离开自己,而孩子是不会离开的。

0 (2).gif

我们再来解析故事中的爸爸。

作为丈夫,他已经感觉到了自己是不被妻子信任的,所以他会失落,甚至会妒忌自己的孩子。因为跟妻子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不知道如何解决,就转移到自己孩子身上,所以跟孩子关系会比较疏远,甚至可能会用一些比较粗暴的方式对待这个孩子。因为他在妻子那有愤怒,转移到了孩子身上。他觉得妻子之所以把他推开是因为这个孩子。

这样的话,其实爸爸也完成了内心中对原生家庭模式的一个认同或传承。爸爸小时候也是这样,父亲缺席,跟妈妈关系比较亲近,所以在夫妻关系之间他也部分地是把与妻子的关系当成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他会对妻子依恋,但是因为孩子的原因他被边缘化了,所以他会特别失落和愤怒。

因为在家庭中感到失落,很多男性就会在外面的人群中去寻找他可以建立的亲近的关系。所以经常有些男性有孩子之后就会出轨。

我当然不是为男性出轨找理由,只是爸爸因为有了自己的孩子,所以才从原生家庭的孩子状态慢慢成为一个大人的状态,所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男人的青春期是滞后的。甚至有了孩子之后才进入青春期,这个时候他们开始寻求外界关系而不是家庭中间的支持。他无法回归到家庭中,因为作为父亲的角色有史以来一直很矛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父亲的悖论。

父亲很多时候需要去完成两种关系,一个是对外界的社会关系一个是对家庭的关系。而通常这两种关系对他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举个例子,一个男性在外面是一个领导,跟其他人的关系中喜欢去命令,但是他不能总去命令家人。这就需要父亲在矛盾中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是很多男性做不到。

02

如何看待中国家庭问题

在我们一起分析完两个故事之后,再来看看如何看待中国家庭的问题。

0 (3).gif

o 婚姻关系是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有着彼此信任和亲密的合作关系

有些人结婚是为了从原生家庭中逃离,有些人结婚是用结婚这种方式来修复自己在情感关系的问题,有些人结婚仅仅是因为年龄到了。

在真正了解到自己结婚的目的之后,我们对婚姻要有重新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伴侣关系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对方这个人对我的意义是什么?他是我生命的陪伴者,还是说在我的生命中他要扮演一个照顾我的角色、爱我的角色;或者无意识中我们可能把对方认同为我们自己的理想父亲或理想母亲。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现实中的伴侣总是让你感觉不满意,其实是你内心中理想的照顾者正在产生一个对比,往往我们内心中越是弱我们的期望就会越强烈。所以伴侣的意义是什么?伴侣就是陪伴你一生的人,你们彼此之间有合作,有分享,彼此是平等的两个人。如果要对方扮演另一个人可能对对方不公平,对方也可能无能为力。

o 孩子是生命延续,而非满足父母的工具

很多时候,在中国式家庭中,孩子被我们工具化了。工具化是什么?

有的人生孩子可能是维护自己和伴侣之间的关系;有些人生孩子可能是大家庭的需要–比如说父母的需要,而不是自己内心的需要;有些人可能是因为想养儿防老,或者仅仅是传宗接代。

把孩子工具化在中国式家庭还是常见的。如果妻子和丈夫之间产生一些矛盾,有可能也会用孩子来缓解这种矛盾,当然也有可能孩子的存在会制造一些矛盾出来,比如婆媳之间照顾孩子理念不同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但其实婆媳矛盾本身就是存在的,不是因为孩子。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工具化。当然这个工具化也是传承了我们传统家庭中没有被意识的那一部分,也许作为爸爸妈妈本身,很小的时候也是被工具化的,所以我们又去传承。

0 (4).gif

o 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结构

如果一旦母子关系、父子关系、婆媳关系或者婆婆和儿子的关系是第一位,那这个家庭一定会混乱。每个角色没有清晰的定位,人与人之间边界感也没有。所以就变成了一个混乱的关系,就又制造了一个缺失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这个模式,所以夫妻关系是核心的第一关系。

有人说,我的婆婆和我丈夫之间的关系好像更亲近。这种情况,作为妻子的你希望有一个比较健康的家庭,或者比较健康的夫妻关系的话,那你需要和自己的丈夫商量,需要意识到这个问题。

当然改变是需要勇气的,也要承受痛苦,可能也要冒一些风险。但是如果不改变,那你自己这个家里面的孩子有可能又要传承作为上一辈或者上上辈的这种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模式了。

并且,丈夫也可能因为体会不到这个家庭给予他的支持–体会更多的是在家庭中他要承担的责任–会去家庭外寻找特别亲近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家庭正好处在一个婚外情特别严重的时候,因为他们要逃离家庭。

o 心理相对健康的夫妻,一定会养育出相对健康的孩子。同时,所有的关系处理会比较和谐

我们再一次思考「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和失控的孩子」这个问题。当丈夫感觉到被母子关系边缘化的时候,他们要去思考自己的角色,要介入到母子关系中。

但是,有些丈夫会觉得既然这样倒也乐得清闲,他不愿意去承担这些东西,于是选择逃避。他们甚至会怂恿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关系。因为他们建立了紧密关系以后,妻子对自己的依赖或者对自己的需要相对会小一些,他会觉得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当妻子感觉到自己的丈夫在她的生命中没有扮演一个很好的支持者、没有理解她的时候,自然而然又会把重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因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她会有比较强的一种价值体验和一种存在的感觉。所以在丈夫那边获取不到就会从孩子那边获取,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就承担了照顾妈妈的角色,扮演妈妈的小丈夫角色。

哪怕是一个女孩子,很多时候也会扮演这样一个角色。而这个孩子,一方面他因为可以扮演母亲需要的角色而有价值感,另一方面他又会感觉无能为力,因为他毕竟是一个孩子。如果孩子感觉到被妈妈工具化,他对妈妈的情感也是矛盾的。当他无法承受这个压力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症状,比如学习问题,拖延问题,沉迷一些游戏,不愿发展自己的关系,或者离家出走。

03

问题解决的切入点

0 (5).gif

我们的父母辈可能没有机会了,而作为相对年轻的我们有机会,也有责任改变自己,更好地发展整个家庭的未来。

如果我们真的想重新审视自己家庭的话,我们不能要求父母改变什么,包括老一辈的育儿观念等。

首先孩子是我们的,我们需要去承担教育孩子的这个责任,同时我们也要承受一些压力。但是有些年轻的夫妻经常希望自己的父母会做出一些改变帮他们带孩子,其实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能既要养育孩子又不愿去承担责任,希望自己的父母帮助带孩子的同时又要按照我们自己的意愿。这是一个孩子对自己理想父母的愿望,所以彼此之间就会有很多的冲突。我们要意识到这样的问题,重新回归自己的角色。

如果父亲的角色功能和母亲的角色功能是完整的,那么孩子在家庭中也会有个清晰的定位。他也有能力以一种健全的方式朝向社会化发展。

总之,不要把孩子工具化,不要把自己的价值建立在别人身上。另外,要想有很好的存在感,那在关系里要承担起该承担的功能。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本能是逃避问题。

角色清晰,功能完整,人和人之间彼此合作。这是解决中国家庭关系矛盾的核心。

112.PNG

2188c49894bef3d1922a53d7748d9fd2.jpeg

作者简介:胡慎之,微信号:hushenzhixl,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经典节目《世道胡说》《一派胡言》。

图片来源:作者原配图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