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内心的“坏小孩”


01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很多社交平台上的头像都是一个穿着绿色衣服的小胖子的玩具。

很多人告诉我,这小胖子很可爱,咧嘴笑得那么灿烂,还有些坏坏的气息。

其实,这个小胖子玩具只是心理沙盘游戏中的一个普通的沙具,但对我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里,我简单地介绍一下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疗法是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上,来访者利用沙子、水和沙具(小玩具),在摆放有沙子的容器(沙盘)里,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沟通无意识,达到自我成长与疗愈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技术。

 

两年多前,我在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学习沙盘游戏疗法技术,进行团体沙盘游戏体验时,第一次发现“他”的存在。

当时,我们6个人为一个小组,心理咨询师让我们各自在沙架上挑选沙具,带入到沙盘中。

在琳琅满目的沙具中,我一眼就看中了这个小胖子。在我眼里,他仿佛是闪着光的,我一下子把他拿在手里仔细端详。

他的绿色衣服那么鲜艳,他的双目炯炯有神,最特别的是,他笑得那么开心,毫无掩饰的,能够感受到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

嗯,就是他了!

我如获至宝,迅速地把他拿走,生怕慢了一步,就让其他人发现带走了。

我把他带入到沙盘中。

当我凭着内心的感觉,把他摆入沙盘中时,我发现,我们小组的其他人都笑了。

小胖子仿佛是一个“开心果”,大家看到他时,脸上突然都挂起了笑容。

最初是小组里的一个成员摆放了一个坐在巢上的两只鸟的沙具,当我把小胖子放在两只鸟沙具前面时,整个画面突然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静态的画面,突然像是被激活了——一个调皮贪玩小胖子,发现了一个鸟巢,坏坏地笑着,下一步他就要走上去逗鸟玩,或是抓住小鸟,或是掏走鸟蛋。

所有人都被这个画面吸引住了。

分享感受时,大家几乎表达着相同的感受,整个沙盘中,小胖子和小鸟的这个角落是最具生机和活力的,让人感觉看到之后特别开心,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胖胖的调皮的小男孩,身临其境般。

在接下来几天的团体沙盘游戏体验中,我也有过好几次把小胖子带入沙盘中的体验。

每次小胖子的出现,都会引起小组成员们的高度关注,几乎他一出现,画面就变得灵动而有趣味,大家也都会默契地会心一笑。

 

当小胖子出现在凉亭前时,大家会把周围的环境定义为一个快乐的“儿童公园”;

当小胖子出现在其他小孩形象的沙具附近时,大家会觉得他是要去“欺负”其他小孩;

当小胖子出现在一个池塘周围时,大家会觉得他是要去逗池塘里的青蛙和小鱼,甚至是下一秒随时可能跳进池塘里去抓鱼……

 

总之,这个坏坏地笑着的小胖子形象,大家不约而同地在他身上看到了天真、调皮、贪玩等种种特性。

 

而作为当事人,当我把自己代入到小胖子的角色中,进入到沙盘中的画面时,我就会有一种由衷地放松、快乐、释放的感觉,仿佛全身充满着力量,随时要奔跑、跳跃起来,随时要搞点小破坏,无拘无束,开心自在。

 

作为心理学的学习者,我们都知道,其实这小胖子之所以引发了我们的共鸣,因为他正契合的是我们“内在的小孩”的原型。

 

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内在的小孩”象征着未来的希望、幼小的心灵、生命的潜力以及自我的新生,但同时也可能表现出轻浮妄动,随性顽皮,永远不以长大成熟为目标。

如果在人格层面能够较好地整合“内在的小孩”部分,一个人可以变得更自由、富有创造力及活力。

 

我想,这也是小胖子那么吸引我的地方。在沙盘游戏中,他激活了我的“内在的小孩”,让我突然间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自在和奔放。

02 

每个小孩生性中都有好玩、调皮、捣蛋的一面,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攻击性决定的。

 

攻击性是生命的原始动力之一,如果能够得以恰当地表达与升华,可以成为发展的强大驱力。

 

只是现实生活中,攻击性经常被人们看作是“坏”的表现,因此,成人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压制孩子的“坏”的一面,试图去把小孩变成一个“乖孩子”。

 

“乖小孩”意味着迎合成人的需求,表现得规规矩矩的,不能玩,不敢玩,不会玩。

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乖小孩”会失去作为一个孩子本该有的天真、烂漫、异想天开,其原本有的生命力、活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受到很大的压抑。

 

于是,当“乖小孩”成长为“好大人”时,他们常常在生活里要迎合他人,压抑自己,避免攻击性外露,或者是将攻击性朝向自身。

于是,生命缺乏动力,疲惫、困顿、乏味。

他们经常迷失在周而复始的生活状态中,一边感慨“生活好无趣”,“每天都好无聊”,“心好累”,一边把自己日常的生活填得满满的,只因无法面对空闲时光中那份空虚和焦虑。

 

先前有很多个关于“最想去做而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的调查活动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究其原因的背后,我们都渴望,像个孩子一样,任性一回,放肆一回,不需要想太多,无拘无束地去游玩。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困于现状。

归根到底,我们已经习惯了“乖小孩”和“好大人”的角色,不允许自己内心的“坏”真正释放出来。

每年寒暑假,电视剧《西游记》、《还珠格格》等会被反复播放,不仅是小孩子喜闻乐见,成年人更是百看不厌。事实上,我们对其中的剧情早已烂熟于心,可仍旧心心念念。

在我看,《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活泼、俏皮、反叛、神通广大,是我们所向往的状态。


而《还珠格格》里,观众最津津乐道的是小燕子身上那种古灵精怪、大大咧咧、直来直去、不喜欢被束缚、容易冲动等特征。

想象一下,《西游记》没有了孙悟空,《还珠格格》没有了小燕子,我们还会对这两部电视剧有兴趣吗?电视剧中的灵魂人物,之所以一如既往地被青睐,正是把观众内心深处渴望的“坏小孩”演绎得淋漓尽致,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坏小孩”的投射需求。

必须承认,每个人心灵深处都住着一个“坏小孩”。

我们都渴望,这个“坏小孩”能够被看到,释放出来,欢腾,奔放,生机盎然。

当我们能追随内心的“坏小孩”,充满好奇与热情地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尽情地沉浸在玩乐当中,允许自己偶尔也能任性,撒野和放肆,生活该是多丰富,多有趣!内心该是多畅快,多舒坦哇!


03 

有一段时间,特别迷恋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看完小说后,会问周围看过小说的朋友,

“你更喜欢直子还是绿子?”

 

几乎周围的男性朋友的答案都跟我一样,更喜欢绿子。

绿子的单纯、活泼、俏皮,对待事物的好奇与热情,对待感情的大胆与直率,简直有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完美的杀伤力。

相比绿子,直子身上的忧郁、温婉、柔弱,确实也着其独特的魅力,不过这种吸引,更多是让人同情、怜惜和疼爱,相对内敛而含蓄。

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朋友关系,长期相处下来,相比忧郁的人,活泼的人总是能更受欢迎。

这与外向内向或环境无关。

在我看来,容易忧郁的人,他们常常是把攻击性朝向自身,总是很容易给自己太多的设限,活得很窄,缺乏一种来自本能的力量。

他们常常因为过于自卑和敏感,活得小心翼翼,而跟他们相处时,通常也是需要小心翼翼的。

而性格活泼的人,他们大多能合理释放内在的攻击性和力量,在生活自带乐趣,跟他们相处时,也会让人更轻松、自在。

 

经常活在抑郁里的人,本质上说,他们通常不允许自己太快乐,把内心的“坏小孩”关进了小黑屋。

“坏小孩”没能被看到,被发现,被觉察,被满足需求,只能虚弱地哭泣。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人抑郁的状态也常常是“虚弱地哭泣”。

 

想要走出抑郁的状态,就要允许内心的“坏小孩”能真正得以释放。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有过许多经典的个案,采用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思路。

例如,他会让一个抑郁的、觉得生命毫无意义的当事人,去做一些具有恶作剧式的“坏事”,在这个过程里,当事人不仅体验到了“捉弄人”的乐趣,还与他人建立了真实的连接,从而寻找回生命的意义。

 

承认人性中“坏”的存在,觉察到人格中“内在的小孩”的存在,才能让人活得更真实,更鲜活,让自己更轻易地靠近他人,让他人更轻易地靠近自己,建立起真实的关系。

现实中,大概没有人会喜欢没有任何“坏”的“老好人”或“圣人”。

 

回应文章最初的部分,当我换了小胖子的头像时,我时常提醒自己,觉察内心“坏小孩”的存在,拥抱他,与他好好地相处。

每当看到那个坏坏的笑容时,我会告诉自己,我也可以“坏”,我也可以像个“孩子”。

拥抱内心的“坏小孩”,拥抱一个更完整的我,一个更真实的我,一个更自在、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的真我!

(小强的学生用石膏“克隆”涂鸦的“小胖子”)

作者简介:郑秋强,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平台:PSY小强(ID:psyzqq)
责任编辑:Spen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