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购画”:没有温度的天使,拥有抵达爱的可能

这个画廊比较特殊,里面所有画作的作者,都是一群特殊的“小朋友”:

他们有的得了一些先天的持续一辈子的“感冒”:自闭症、脑瘫、精神发育迟缓,有另外一部分“小朋友”是精神障碍的患者。

好看的画作和“特殊”的作者,这样的反差,让人想起很多影视作品中的天才,似乎“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才能”是这群“小朋友”都会得到的上天的补偿。

但现实中,大部分“小朋友”,拥有的只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碰壁、压抑、迷失和无助。

褪去这些浪漫的光环,赤裸的挫败感,这才是他们和他们家人的生活常态。

仔仔是“小朋友”画廊的小成员,他的故事,也是很多“小朋友”生活的写实。

 

01 他是天使,却没有温度

1997年的某一天,张女士一家非常开心,因为家里诞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他们给他取了个小名“仔仔”。

小时候的仔仔人见人爱,就像是个天使一般,但好像又跟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样。

“不交流、不沟通、没有眼神交际”

“感受不到一个小生命对母亲的需要,也没有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近”

2000年,仔仔的诊断结果出来了:自闭症,需要终身照顾。

当时仔仔的家人对此还没有实感,只是庆幸还好“不是傻子”。但这一照顾,就是20年,这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呢?

(1)难以沟通,日复一日的挫败

自闭症“小朋友”的家庭,常常需要面对这些场景:

在人来人往的商场里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ta会突然大笑大叫;

一旦情绪上来就会发脾气,就可能会伤害自己甚至别人,只能拼命安抚;

认数字,别的小朋友教了几次就会,而在努力教了不知道多少次后,ta看到了旁边好玩的东西,走开了;

每次回家一定要走同一条路,一旦更换路线会非常慌张,不愿意走……

难以沟通、对学习不感兴趣、行为刻板、无法控制情绪和行为……

“我死了他怎么办”是很多家长最大的担心,这种担心也催促着他们继续尝试着努力,在一遍遍挫败中,寻找一丝新的可以有所改变的可能性。

而现实中,“小朋友”们似乎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父母的话常常就像是扔进黑洞的石头,没有回应。而那些希望他们变得更好的努力,也总是伴随着挫败的心情。

‍‍(2)围着ta转,就是人生的全部‍‍

“小朋友”画廊的创办者大苗曾分享过一个故事。

他曾经去过北京的一个家庭,家里有个30多岁的自闭症患者,让他惊奇的是,这个家中的很多东西是30年前的,时间仿佛在这个家庭定住了。

没有任何成员有多余的心思,可以去打理家里的其他东西,去更新、去成长。

而仔仔的妈妈,则是因为仔仔办了一个特殊教育机构,这一办,就是十几年。

在这些年,她不断地思考着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能帮助孩子适应社会,这一晃,十几年也过去了。

(3)“被选择”的无奈,不被理解的孤独

很多很多的自闭症家庭,带孩子出去时除了担心安全,还需要承受着别人异样的目光。

曾经认识一个自闭症家庭,他爸爸最经常带孩子去做的事情,便是爬山。

因为那里人少,不会担心孩子走丢在人群中,不用担心他是否会伤害或是吓到别人,更不用去理会别人奇怪的眼神。

很多自闭症家庭是非常孤独的,很难跟别人聊起儿女的话题。若是聊起,不是羡慕别人,就是觉得唤起悲伤无奈的情绪。

自闭症,以及脑瘫、智力障碍等疾病,大多都是先天“被选择”的,而家长们要如何接受这种“被选择”,如何在挫败中认可自己,如何在人群中找到归属和倾诉的途径……

在多种问题夹击之下,往往难以找到答案,而是陷入更深的孤独感。

社会上是如此,而身边自己照顾的人,也难以有顺畅的爱的沟通,甚至,有时候爱也变成了彼此之间的对抗。

 02 当爱的表达变成了对抗,他们受挫、无助、迷失

很多自闭症儿童,他们对于周围的世界除了没有交流,还有很深的不安全感。

不安若得不到安抚和表达,便会形成对抗。

而对于自闭症患者,最常见的对抗,发生在与父母之间,很多父母在对抗中伤心、失措,而孩子则在对抗中累计不安,愈演愈烈。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爱着对方,但因为方法不对,反而两败俱伤。

仔仔妈妈描述过这样一段时期:

那段时间因为自伤行为和他伤行为越来越严重,仔仔几乎没办法出门。

一个接近200多斤的1米8的孩子,可能突然在群体中尖叫,突然在群体中挥起来拳头。

或者是大声地躺在地上,不肯走。

“看到这种现象,我都不敢想象,我能活多久,他能活多久”

而到了后来,她才慢慢意识到,事实上,仔仔是一个情绪丰富,喜欢表达的人。

只是和很多自闭症孩子一样,他的表达方式常常是大哭、大笑、大叫、大的动作,这种方式不容易被接纳和理解,也自然无法得到回应。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总是不断地解释和说话,但别人却总无法理解,我们越来越急,越来越大声,而对方只能越来越不解,甚至还有点害怕,这该有多难熬。

而这种互动方式,一天一天地在很多家庭中重复:

当家长在沟通中不断受挫的同时,孩子的表达也无法被回应,这往往会让孩子本来的不安更加放大,产生很多不稳定的情绪,这会让他们的表达方式变得越来越极端,越来越激烈。

自闭症,以及脑瘫、精神发育迟缓的“小朋友”,常常会被描述成来自一个星球的人。

这也意味着,如果家长听不懂“外星语”,越浓烈的爱,最后可能会变成更大的误解和伤害。

 03 如果直接的表达让你紧张,那就画画吧

爱若成为对抗,那能击毁对抗的,或许也只有爱吧。

在慢慢了解到仔仔的性格后,仔仔的妈妈很想努力地去学习“仔仔的语言”,希望能通过学得这些语言,让仔仔能得到有回应的表达,让他能够得到更好的干预。

后来她认识了“小朋友”画廊这个项目以及大苗。

大苗曾说,他在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小朋友”的画画时,根据一个多年的艺术从业者的直觉,他明显感觉他们是有表达、有语言、有情感的,并确实可以在画上有所表达。

或许,在自闭症、脑瘫以及精神发育迟缓人群中,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太现实,而这个时候,艺术或许是一个沟通的缓冲地带。

(1) 几条线条,或许是他放松而连续的情绪出口

往往自闭症孩子的画画,并非我们看到的那么完整。在一开始,他们可能只会画一些线条、涂一些色彩。但这个过程中,他不需要被动地被打扰,而是有自己连续的思考或情绪输出的机会。

比起大声吵闹,这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轻松而“合理”的出口。并且由于画画的主观性,没有人可以定义怎么画是对的,对他而言,也是一种释放。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能慢慢放下戒心,真实地去做一些表达。

(2)艺术成为载体,沟通有了可能

画画、泥塑等艺术方式不仅给了仔仔一些释放的空间,也带来了一些锻炼表达技巧的机会。

仔仔妈妈观察到,在仔仔画画的过程中,老师会记录下来他在画画时的表达,引导着他说出画画的主题,并跟他练习对话。

“你想要这个颜色吗?”

“嗯。”

“你画的是什么?”

“鱼”

“要这个。”

“好的,老师给你。”

借着这幅画,往往能创造出更多的对话的机会。

在自闭症研究和干预领域有很多经验的邹小兵老师常常说到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在粤东的自闭症家庭,父母均为小学文化,家庭经济较差,但他们常常与孩子互动,务农时不忘干预,最后孩子进步很是显著。

现实中,像以上这个家庭、仔仔妈妈等自闭症父母有很多,他们耐心地观察、互动,努力寻求连接这些“外星小朋友”的天线,让这些“小朋友”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和沟通,并得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或许,艺术只是一种软性的表达和沟通方式,而对于特殊人群的干预,爱永远是唯一的捷径。

仔仔的妈妈曾经说到“在画画的过程中,我知道他在做一种表达”,而艺术表达生命的哲学,不仅仅是上面的浅谈而已。

“绘画疗法”在心理治疗中并不少见,但在特殊人群领域中,艺术,究竟对这群“小朋友”有何积极的影响,又是如何帮助这些孤独的“小星星”,发出生命的光芒呢?

而这些生命的表达,通过“一元购画”引发了无数生命的共振,这样的效应背后,又有哪些奥秘呢?

在今年11月4日-5日,壹心理主办的“万物生”第二届中国心理学创新峰会上,我们也邀请了大苗–苗世明老师分享这些年,他观察到的“艺术表达生命”的现象与哲学。

峰会现场你还可以:

与包括欧文·亚隆在内的20+行业大咖接触,获得现场提问的机会

听各行业大咖从4大主题分析如何抓住心理学的风口

认识1000位心理机构创始人/管理者,与他们深入沟通

两份国内外行业调查报告:《美国心理从业人员2015年收入报告》《2016年中国心理咨询师生存现状报告》

此外,本次大会还有很多大咖参加,他们将与你一起探讨:

“心理学+科技”

“心理学+跨界”

“心理学+新媒体”

……

各个领域从业者该如何另辟蹊径,

从心理学获取灵感,找到创新的突破口?

站在风口,如何以心理学为契机,

去撬动成功的100种可能?

心理学长夜将逝,

每一个心理人必须做好远行的准备!

等你,与我们一起

看见心理学的开阔,预见行业的未来

扫描图片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此处了解峰会

峰会演讲嘉宾:
包括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存在主义治疗法三大代表人物之一欧文·亚隆、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理事长王浩威、心乐土心理咨询中心联合创始人武志红、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李明、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高文斌、张德芬空间CEO卢熠翎、《驴得水》制作人孙恒海、“一元购画”发起者苗世明、“潮汐”APP创始人郎启旭、腾讯研究院研究员陆诗雨、之爱创始人、插坐学院CEO何川、醒来死亡体验馆创始人黄卫平、绵羊热线APP创始人青音、小鹅通创始人鲍春健、十点读书运营总监廖仕建、网易科技中心总监杨霞清、各色科技CEO郭婷婷、暖心壹疗创始人兼CEO金方怡、壹心理IF实验室负责人贾鹏标、壹心理CEO黄伟强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